機關算盡的慈禧,并沒有改變醇親王一脈的所謂“王氣”,歷史是如此“迷人”而吊詭。
求神保佑、算卦占卜、風水看相等,在中國歷史上可謂綿延不絕;
而晚清的官場更是將戰(zhàn)爭勝負、官運升遷或權力的明爭暗斗,都寄托在厭勝之術(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制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講求風水上……
“警衛(wèi)局長”楊芳:用馬桶對抗英軍
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楊芳,15歲從軍,身經(jīng)百戰(zhàn),是個打仗好手。他一生最輝煌的業(yè)績是在道光初年平定張格爾之役,是役他率兵窮追,擒獲張格爾,押解到北京。
因此道光帝給了他一大堆獎勵:加太子太保、授御前侍衛(wèi)、繪像紫光閣等等。所以,楊芳在1841年3月來到戰(zhàn)爭中的廣州時,人們對這位已戎馬55載的老將充滿了期望,如大旱之望云霓。
楊芳到來之后,采取添造炮位、軍器、木排等防御措施。但顯然船堅炮利的英軍是他未曾遇到過的對手,在無法得到有效信息的情況下,他認為洋人的槍炮實為邪器,只有以臭穢之物才可制之。
于是,他設計了一套以邪制邪的戰(zhàn)術,在全城收集糞桶、紙扎草人,并進行建道場、禱鬼神等活動。擺好架勢之后,因兩國議和,這些馬桶沒有派上用場,但留下了笑柄。
粵人作詩嘲之曰:“楊枝無力受南風,參贊如何用此公?糞桶當年施妙計,穢聲長播粵城中?!?/p>
“副部長”曾國藩:堅信風水給自己帶來運氣
徐一士的《凌霄一士隨筆》里收錄了一封信,則顯露了曾國藩對風水的迷信。在1849年致諸弟書中,曾國藩祝賀九弟曾國荃喜得貴子,并以此認為1846年冬其祖母葬在木兜沖之后,曾家運氣開始變好。
曾家已添了三個男丁,曾國藩升禮部右侍郎,曾國荃進學補廩等等。曾國藩遂認為木兜沖乃吉祥之地,“已有明效可驗”。他并認為“福人自葬福地,非可以人力參預其間”。他在信中稱自己篤信“山環(huán)水抱”、“藏風聚氣”的說法。
不僅是家書,曾國藩在公牘中亦提及風水。1866年,他在批給道員王勛湘呈請在湘鄉(xiāng)建造城垣的文件上寫道:“湘鄉(xiāng)本無城池,相安已久,今忽欲辦此數(shù)百年未有之事,本部堂不甚以為然。”
而其不以為然的原因乃是,湘鄉(xiāng)現(xiàn)在人杰地靈,風水正盛,“不知修城是否有礙風水,本部堂亦不敢主張也”。
“山西省長”曾國荃發(fā)誓自焚以祈雨
我國久以農(nóng)業(yè)立國,遭遇旱災時祈雨,是地方官員的要務之一。祈雨很平常,但是以自焚來祈雨的官員卻不常見,曾國藩的九弟曾國荃即是其中一個。
陳康祺《郎潛紀聞》記載,曾國荃就任山西巡撫時,正值山西大旱,晉省餓殍遍野,赤地千里,前任巡撫無所作為,“噤不以聞”。曾國荃下車伊始,即向朝廷上奏折告急,請求朝廷籌款籌錢賑山西之旱災,得到朝廷的救災物資后,“晉民始蘇”。
但靠朝廷救濟畢竟不是長久之計。無奈老天還是滴雨不落,曾國荃遂作了一個悲壯的決定,下令治下的官吏以及晉省自稟生以上的紳士,聚集于堆滿柴薪的廟前祈雨。他發(fā)誓如果明日不下雨,就自焚以謝晉省父老。
神奇的是,雨“果應時至,晉父老感涕謳歌”,山西大旱遂解。也許山西父老感念他為民的拳拳之心,把這事傳得神乎其神。
“老佛爺”慈禧:砍白果樹破光緒皇氣
胡思敬《國聞備乘》載,慈禧太后在光緒生父醇親王奕言譞的墓園中游玩,讓擅長堪輿之術的英年,相一下該園的吉兇。英年作出驚駭?shù)臉幼诱f這里地氣很旺,“再世為帝者,當仍在王家?!?/p>
戊戌政變后,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關系達到冰點,朝野皆知。因光緒無子,為防止帝王再出現(xiàn)在醇親王府,慈禧不顧內(nèi)外壓力,已立端王載漪之子溥儁為大阿哥,作為光緒的繼任者養(yǎng)在宮中。
慈禧聽了英年的說法后頗為詫異,反問道:“天下已有所歸,得毋言之妄乎。誠如卿說,當用何法破之?”英年指著園中一株巨大的白果樹,說白果樹的“白”字下面加一個“王”字就是“皇”字,“伐此則氣瀉,是或可破也”。
慈禧回官即命內(nèi)務府中人立即去砍樹。此樹堅硬如鐵,“斧鋸交施,終日不能入寸,而血從樹中進出?!痹诖褥挠H自督工下,樹終于被砍倒,“中斃一巨蛇,小蛇蠕蠕盤伏無數(shù),急聚薪焚之,臭達數(shù)里”。
光緒皇帝:他的魄力保不住一棵樹
王照《方家園雜詠紀事》載,光緒聞此事后,對內(nèi)務府人言:“爾等誰敢伐此樹者,請先砍我頭?!比绱伺c慈禧相持月余。
一日退朝,內(nèi)侍告訴光緒,太后一早已帶人去砍樹,光緒趕緊出城奔赴生父墓園,但為時已晚,“奔至紅山口,于輿中嚎啕大哭,因往時到此即遙見亭亭如蓋之白果樹,今已無之也。連哭二十里”。
巨樹倒地那一刻,光緒與慈禧間的最后一點恩義情分,亦歸于塵土。長眠在陵墓之中的奕譞,生前亦曾風光無限,此時連墳頭上的一棵樹都保不住,會不會無聲啜泣?
庚子變后,中西議和,端王載漪被當做“禍首”,發(fā)配戍邊,其子溥儁不久也被撤去大阿哥名號,責令出宮。1908年光緒帝和慈禧太后雙雙駕崩,入承大統(tǒng)的正是奕譞之孫溥儀,監(jiān)國攝政王是溥儀的生父、光緒帝的親弟弟醇親王載灃。機關算盡的慈禧,并沒有改變醇親王一脈的所謂“王氣”,歷史是如此“迷人”而吊詭。
(孟廣曾薦自《羊城晚報》)
責編:小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