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們通過照片看到的歷史場景與實際情況有著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因為記錄中美關(guān)系緩和的幾張著名照片都經(jīng)歷了“修版”的過程。
40年前,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訪華,中美兩國簽訂了《上海公報》,對抗了20余年的兩個大國又開始走到一起。攝影師手中的相機幫我們記錄了這一改變世界格局的歷史進程。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他們通過照片看到的歷史場景與實際情況有著或多或少的出入,這是因為記錄中美關(guān)系緩和的幾張著名照片都經(jīng)歷了“修版”的過程。40年后,通過比對這些“修版照”重新回顧中美關(guān)系緩和的過程,既饒有興味,也令人深思。
斯諾登上天安門,“副統(tǒng)帥”在哪里
1969年底,中美兩國開始了尋求緩和雙邊關(guān)系的艱難歷程。然而,20年的夙敵要重新握手言歡又談何容易。20年的尖銳對立,互信與交流平臺的嚴重缺乏使得中美兩國領(lǐng)導(dǎo)人不得不通過各種巧妙的辦法表達緩和關(guān)系的愿望。美國駐波蘭大使曾經(jīng)在一次服裝展覽會上追趕中國外交官,以求重新建立與中國溝通的渠道;中國也曾提前釋放在押的美國間諜,以展現(xiàn)和解的善意;尼克松也曾別有深意地在歡迎羅馬尼亞總統(tǒng)的晚宴上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名稱來稱呼新中國,而過去,“赤色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才是美國官方文件中留給新中國的“代號”。中美兩國之間這種特殊的信號傳遞被稱為“外交小步舞”。而對于中國來說,“外交小步舞”中最重要的一步可能就是斯諾1970年的中國之行。
埃德加·斯諾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早在延安時期,他就與毛澤東等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lǐng)導(dǎo)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誼。1970年,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斯諾又踏上了中國的土地。10月1日,斯諾被邀請登上天安門城樓,與毛澤東主席站在一起,共同檢閱國慶群眾大游行。12月18日,毛澤東與斯諾進行了意味深長的談話,毛澤東用他特有的語言對尼克松發(fā)出了邀請。一周之后,也就是12月25日,《人民日報》在頭版頭條發(fā)布了毛澤東會見斯諾的消息,并配發(fā)了10月1日毛澤東與斯諾在天安門城樓共同檢閱國慶游行隊伍的照片(圖1),在報紙右上角的“毛主席語錄”欄里刊登了這樣一句話:“全世界人民包括美國人民都是我們的朋友?!币粭l消息、一張照片、一句語錄,成為中國向美國傳遞的改善關(guān)系最強烈信號。
在這張照片上,人們不難看到,除了毛澤東、斯諾以及翻譯冀朝鑄之外,在毛澤東的左側(cè)還站著手拿《毛主席語錄》的林彪。然而根據(jù)當時的記錄片資料,站在毛澤東左側(cè)的是斯諾的夫人洛斯·韋勒·斯諾,而林彪是站在斯諾的右側(cè)。(圖2)這張照片除未包括林彪外基本準確地反映了當時毛澤東與斯諾等人所站的位置。根據(jù)當時在場的翻譯冀朝鑄回憶,當攝影師拍照時,林彪突然離開了。然而,林彪作為被寫進黨章的“接班人”,不出現(xiàn)在這歷史性的鏡頭中顯然是不可接受的,于是“副統(tǒng)帥”被“請進”了照片,取代了斯諾夫人的位置。但是,隨著林彪“折戟沉沙”,這張照片再出現(xiàn)在刊物上的時候,“副統(tǒng)帥”又被切割在了這一歷史性鏡頭之外。
尼克松走下舷梯,周恩來身邊的翻譯是誰
經(jīng)過“外交小步舞”、“乒乓外交”和“波羅行動”,尼克松訪華的時機終于成熟了。1972年2月21日,美國總統(tǒng)的專機“空軍一號”降落在北京首都機場。尼克松與夫人走出機艙門,走下舷梯。據(jù)說為了彌補美國國務(wù)卿杜勒斯在1954年日內(nèi)瓦會議上拒絕與周恩來握手的錯誤,尼克松率先把手伸向了在舷梯旁迎候的周恩來,兩位領(lǐng)導(dǎo)人的手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尼克松在日記中寫道:“當我們的手相握時,一個時代結(jié)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敝芏鱽硪脖硎荆骸澳愕氖稚爝^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呵!”
在周恩來身旁見證這一歷史性時刻的是翻譯冀朝鑄。冀朝鑄生于中國山西,青少年時代在美國接受教育。20世紀50年代初回到祖國,曾長期擔任毛澤東和周恩來的英文翻譯。(圖4)這幅照片準確地記錄了當時的場景。據(jù)冀朝鑄回憶,他之所以要緊貼周恩來站立并貼在他耳邊說話,是因為飛機的發(fā)動機轟鳴聲巨大,只有這樣,他才能聽清尼克松所說的話,并使周恩來聽清自己的翻譯。然而,在此后出版的很多官方著作中,冀朝鑄的形象被從照片中刪除了,而在人群中本不顯眼的王海容被突出出來,似乎擔任翻譯的是王海容(圖5)。在“文革”后期,王海容與唐聞生扮演了特殊的歷史角色。她們不但擔任毛澤東的英文翻譯,還成為毛澤東與政治局及外交部之間的聯(lián)絡(luò)員,外交部的工作由此二人匯報,毛澤東的意見也往往由二人傳達。照片的修版或許與這種特殊的歷史背景有關(guān)。
毛澤東在書房會見尼克松,兩位領(lǐng)導(dǎo)人中間有沒有人
在抵達北京首都機場40分鐘后,尼克松和基辛格等美國客人就走進了毛澤東的書房。毛澤東瀟灑的談吐和意義深刻的話語完全征服了在場的美國客人。當尼克松稱贊毛澤東的著作改變了世界時,毛澤東詼諧地回答:“沒有改變世界,只改變了北京附近幾個地方?!痹谡勗捴?,毛澤東還充分肯定了尼克松對中美關(guān)系緩和的貢獻。他說:“你當選我是投了一票的,我喜歡右派。我比較高興這些右派當政?!闭勗挼淖詈竺珴蓶|還表示,中美兩國并不需要一次就把問題談成,第二次再談就可能成功。毛澤東的侃侃而談讓原本15分鐘的禮節(jié)性會見一下子延長到65分鐘。尼克松后來回憶說,他在面對毛澤東的時候,感到了一種類似年輕人聽搖滾樂時感覺到的“顫流”,那是“力量、權(quán)力和意志的顫流”。
但是,所有美國客人可能都不知道,就在此前九天的2月12日,毛澤東曾因心律不齊嚴重缺氧而休克了一次,可以說與死神擦肩而過。因此,毛澤東在會見尼克松時身體狀況非常不好,醫(yī)務(wù)人員就在附近隨時準備搶救,連強心劑都抽進了針管里。也正是因為毛澤東身體狀況欠佳,在他起身與尼克松握手時,秘書張玉鳳站在他身邊,隨時準備攙扶。(圖6)這幅照片準確記錄了當時的場景。張玉鳳成了站在兩位領(lǐng)導(dǎo)人中間的人。然而,在此后許多官方著作中,張玉鳳的形象又被從照片中抹掉了(圖7)。坦率講,這樣的修改不管出于何種目的都湮滅了毛澤東不顧病體為國事辛勞的細節(jié)。照片不做修改,偉人的堅強意志令人動容;修改照片,歷史變得索然無味。幸運的是,在毛澤東誕辰110周年出版的《毛澤東傳》中,這張照片終于又恢復(fù)了它本來的面目。
(賀濤薦自《滇池天下》)
責(zé)編:katsum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