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賞識教育的影響,現(xiàn)在許多父母都懂得夸獎、贊美孩子,但是盲目的、過度的獎賞會慣壞孩子,請一定要警惕。
現(xiàn)在都提倡賞識教育,建議對孩子多鼓勵、多贊美、多獎賞。但是,有些家長卻常常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無意中慣壞孩子的“好媽媽”或者“好爸爸”。
舉個簡單的例子,幼兒園里,往往是愛哭鬧的孩子得到老師更多的關愛。同樣,在家里也有這樣的情況:當我們因為疲憊或者心煩失去耐心時,就塞給正在哭鬧的孩子幾塊糖果或者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以換取片刻的安寧。
任性是怎么來的?
晚上睡覺的時間到了,媽媽提醒4歲的晨晨上床睡覺??墒浅砍窟€沒玩夠,就大發(fā)脾氣,拖延上床的時間。媽媽最受不了晨晨這樣,于是就說,如果他能安靜下來,就讓他再玩半個小時。晨晨媽在做出讓步的時候,無意中就是在鼓勵和強化晨晨發(fā)脾氣的做法,晨晨的這類行為在今后很可能會再次發(fā)生。
所以,不要鼓勵孩子的不良行為和你不希望孩子發(fā)生的行為。盡管很多時候,你的鼓勵完全是出于無意。但是這種無意的鼓勵,就可能導致孩子產生任性的壞毛病。孩子一哭鬧或者一發(fā)脾氣,父母感到煩躁、生氣或者歉疚,為了讓孩子停止哭泣、發(fā)脾氣,有時就會妥協(xié)、讓步,答應孩子的要求。久而久之,孩子學會了任性,養(yǎng)成通過制造父母情緒上的痛苦和煩躁來要挾他們讓步的不良習慣。
如何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
妞妞5歲了。一次,爸爸媽媽帶她去餐廳和親戚一起吃飯。飯菜上來的時候,還有一位重要來賓沒到,所以大家都沒吃,想等人到齊后再一起用餐。妞妞看著桌上的白灼蝦很想吃,就對媽媽說:“我想吃蝦,媽媽你給我剝蝦?!眿寢屨f:“等一下,我們和大家一起吃?!辨ゆゎD時大哭起來。奶奶趕緊說:“讓孩子吃吧!別等了?!边@個時候,妞妞媽面臨兩種選擇,而這兩種選擇會帶來完全不同的兩種后果。
選擇一:媽媽為了不讓妞妞哭,答應妞妞給她剝蝦吃。這樣做的后果是,今后妞妞很可能還會采取類似做法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便養(yǎng)成任性的習慣。
選擇二:媽媽態(tài)度溫和但堅定地對孩子說:“媽媽知道你現(xiàn)在很想吃,但是我們要等客人到齊后一起吃?!比绻ゆみ€繼續(xù)哭,媽媽可以讓她哭一會兒。如果不想影響別人,也可以帶她出去,讓她在外面哭夠了再回去。孩子哭泣是表達負面情緒的一種做法,隨著慢慢長大,他將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采取哭泣之外的方式來宣泄不良情緒,比如用語言表達。
任性的孩子,在父母連續(xù)不斷地強化他的不良行為后,會變得相當有能量,他會熟練、有效地控制父母。為了隨心所欲地達到目的,他可能會無休止地喊叫、哭鬧、發(fā)脾氣,甚至打人。只有當他得到想要的東西時,才會停止哭鬧。
面對這樣的孩子,父母首先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不要為了圖一時清凈,一見孩子發(fā)脾氣就滿足孩子的無理要求。同時,也要避免另一種極端做法,就是打孩子。打孩子不能消除孩子的負面情緒,只能讓孩子的不良情緒越積越多,而且,孩子還從父母那里學會了以暴制暴,而不會通過思考和溝通來解決問題。
避免鼓勵錯誤的有效做法
下面介紹一種避免獎勵錯誤的有效做法,這種做法被心理學家稱為“故意忽視”法,適合學齡前孩子家長在孩子大發(fā)脾氣時用。這一做法的含義是:當孩子有了不良行為時,父母不要去關注孩子的不良行為,而把注意力轉向別處。比如,孩子趴在地上大聲哭鬧時,媽媽在旁邊整理房間或者收拾家務,別理睬孩子。這種做法,對教育那些想通過哭鬧和發(fā)脾氣來吸引父母注意的孩子,非常有效。
孩子發(fā)脾氣時,如果父母加以責備或者給予關注,就可能在無意中起到鼓勵這種不良行為的作用。這個時候父母轉過身去,假裝專注于其他事情;如果孩子處在一個安全的環(huán)境,父母也可以離開房間,直到孩子停止發(fā)脾氣。此時,父母不要責備孩子,也不要和孩子解釋,也不用顯出生氣的樣子。但是,當孩子的不良行為停止時,父母一定要及時給予充分的關注。
如何獎勵孩子的好行為?
避免鼓勵孩子錯誤行為的同時,父母要堅持另一個教養(yǎng)孩子的重要原則,那就是及時獎勵孩子的好行為。當孩子因為某一具體行為得到獎勵時,這種行為在他內心就被強化了,他很容易繼續(xù)做出同樣的行為。
這里所說的獎勵,不一定是指物質獎勵。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對于大多數(shù)孩子來說,微笑、擁抱等社會性獎勵,比物質獎勵更加有效。在給予物質獎勵的時候,父母同時也要給予孩子社會性獎勵,這樣的教育才更有作用。有的父母不習慣表揚孩子,怕寵壞孩子。其實,寵壞孩子,不是因為表揚本身不好,而是因為表揚的方法不當。
正確的表揚有個重要原則:表揚具體的行為而非孩子本身,這樣的表揚才會有效。比如,當孩子幫助媽媽擇菜、洗菜后,媽媽說:“你幫我節(jié)省了做飯的時間,這樣飯后我們就有更多的時間玩了,我真開心?!边@樣的表揚就比“你真是個好孩子”要有效得多。父母需要養(yǎng)成表揚孩子的具體行為、描述孩子行為結果的習慣,而不是給予孩子空洞的表揚。
還有一個需要父母注意的地方是:在孩子表現(xiàn)出良好行為后,要立即給予表揚或獎勵,而不是在幾個小時之后甚至幾天后再表揚。比如,孩子自己系好了鞋帶,父母當時就要給予肯定,而不是過了好長時間才想起來說,那樣就起不到強化孩子好行為的作用了。但是父母也要注意,不要在孩子做出好行為之前就給予表揚和獎勵。這會讓孩子有不勞而獲或為了利益才去行動的感覺,從而失去原本對好行為的追求。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