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好同學的女孩
在某寄宿中學讀高一的安顏,有著優(yōu)異的學習成績和漂亮的容顏,在班里算得上是佼佼者??墒撬齼刃牟⒉豢鞓?,因為她總覺得自己很不討人喜歡。她覺得自己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和周圍的同學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而沒有朋友的生活讓她感到孤獨和自卑。
記得剛剛確定下來要到這所中學讀書的時候,母親對安顏很不放心,尤其是快報到的那幾天,母親再三叮囑她,從吃飯、穿衣到睡覺、上課,事無巨細。畢竟,長這么大,安顏這是第一次離開父母,她能否照顧好自己的生活,父母和她自己心里都沒有底。
不過,當母親叮囑她要好好和學校同學相處時,安顏有點不以為然。母親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有父母在身邊,和同學們住在一起,一定要好好相處,只有這樣,遇到事情,才不會感到孤立無援?!卑差佊X得這方面絕對沒問題,因為自己不是一個性格孤僻的人,上初中時,她和同學們相處得還可以。她想,換了新環(huán)境,她還是會和大家融洽相處的。
可是寄宿生活真正開始后,她才發(fā)現自信得太早了。
初到新環(huán)境,周圍都是生面孔,安顏發(fā)現如果自己不主動走近別人,別人很少會主動走近她。為了盡快和同學們熟悉起來,安顏在交往中往往更主動一些。她時刻想著該如何和身邊的同學打招呼,如何與他們相處。經過努力,安顏很快和同學們熟悉了,見了面也很親熱地打招呼,表面看起來關系不錯。隨著集體活動的慢慢增多,同學們之間有了更多的了解,安顏覺得只要自己繼續(xù)努力,肯定能在同學中發(fā)展幾個女生成為“閨中密友”,這樣幾個人就可以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并分享一些少女的小秘密了。
但安顏明顯樂觀估計了事情發(fā)展的前景。隨著熟悉程度的加深,班里的同學特別是女生很快都確定了自己的朋友圈,每天三五成群地一起進進出出,只有安顏似乎跟誰的關系都不錯,可又不屬于任何一個小圈子。這讓她產生了一種被排除在外的自卑感。要知道,像她這么大的女生是多么渴望身邊能有個親密的女伴?。∶慨斂吹酵瑢嬍业耐瑢W被朋友喊出去玩,她羨慕之余,就反躬自問:我哪里做得還不夠好?為什么就我形單影只?安顏覺得,缺少朋友的青春,沒有一點生機。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不讓自己顯得這么孤單,安顏更加努力地拉近自己和同學的距離。尤其是同寢室的姐妹,她很想和她們建立起一種親如家人的親密關系。所以,她盡量增加和她們相處的時間,恨不得做什么事情都和她們在一起。比如,一日三餐都和她們一起吃,一起上晚自習;她們要去逛街,哪怕她有事,也會先把自己的事情擱在一邊,和她們一起出去;本打算今天洗澡,可她們說明天去,她就改明天去;她們去網吧,她本來不喜歡網吧的環(huán)境,內心不想去,可她們要去,那就跟著她們去……
而且安顏盡量對她們熱情,只要她們需要幫助,她總是毫不推辭地盡自己的最大能力。甚至,很多時候她們并沒有求助于她,她也主動地為她們做事情。這樣做,似乎真的為安顏換來了更好的人際關系,她和同寢室的女生走得比以前近多了。
可是在這和諧融洽的背后,安顏覺得越來越累。因為每天心里總想著如何讓別人愉快,并為此放棄了自己做人做事的一些原則。而長期的察言觀色,看別人的臉色行事,更讓安顏覺得漸漸失去了自我,她更孤單和郁悶了。
尤其讓安顏生氣的是,自己付出了這么多,有時不僅不能換來感謝和笑臉,反而惹來一肚子的氣。就說那次,同寢室的小文借了別人一本書,對方催著要。說好中午去還的,可小文臨時有事走不開,急得她直念叨:“這可怎么辦?這可怎么辦?”看她這么著急,安顏主動說:“我去幫你還吧。”小文把書給了安顏,告訴她到哪里找書的主人。安顏放下自己的事情,拿上書馬上就出門了??墒?,到了小文說的地方,根本沒有她要找的那個人。等了一會兒,還是沒有,安顏只好又拿著書回寢室了??伤齽傉f了一句:“你說的那個人不在那兒呀。”小文就不耐煩地冒出一句:“你就不會到別的地方找找嗎?真是個死心眼!”安顏看對方生氣了,沒說什么,趕緊拿著書又跑出去了,一連轉了幾個地方,才找到了書的主人。
事情就這樣過去了,可是事后每每想起來,安顏就覺得心里堵得慌。尤其想到小文當時一臉的不耐煩和對她說話的語氣,仿佛她是她的仆人似的,內心就有一股怨氣涌上來。可是她又能說什么呢?人家又沒有求自己,是自己主動要幫人家的。看著自己好心不得好報,安顏發(fā)誓以后再不這么“賤”了??墒且痪唧w到某件事情,只要和同學們在一起,看到她們有事需要幫助,安顏還是會忍不住伸手幫忙,若不這樣做,內心就會感到不安,就會不停地想:“她們會不會對我有意見,認為我不夠朋友?會不會就此冷落我,不再理我?”
就這樣,和同學們相處一晃快一年了,雖然時間不短,但安顏還是忍氣吞聲,極力討好別人,卻沒有因此得到一個知心好友。這讓她很痛苦,也很迷茫:我為同學做了這么多事,可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和我交心,都不愿意走近我呢?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贏得同學的友誼呢?
她無法給自己一個答案。帶著苦悶,她在上個周末來到了我的辦公室。
消除內心空虛感
聽完安顏的傾訴,我直截了當地指出她思想中存在的問題:“對于人際交往,你有兩點錯誤認識:第一,朋友是靠討好獲得的。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只有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才有生命力,也才是真正的友誼。而像你那樣處處看別人的臉色,甚至討好別人,是換不來友誼的。即便真的得到別人的友情,那也不是發(fā)自內心的,或者出于回報,或者帶著施舍的味道。這樣的友誼,有還不如沒有。
“第二,為朋友可以失去自我。人活著,有朋友是幸事,但不能為了獲得朋友而失去自我,畢竟自己才是生活的主體,沒有了自我,即便有再多朋友,你自己又會有什么快樂可言呢?看得出來,你把友誼看得很重要,因而在到了一個新環(huán)境后,將交友當做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來看待。當你付出了很多努力卻沒有達到內心的期望時,便陷入了失落和孤獨中。在刻意走近別人的日子里和顧影自憐的情緒中,你完全忽略了自我的存在,對他人過于依賴的心理使你活得很累。這樣的心理不改變,即使你有了朋友也不會長久。
“這兩點錯誤認識產生的原因,我分析和你的成長環(huán)境有關。聽完你的傾訴,能夠感覺出你有愛的缺失感,這種缺失感的產生大多因為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其實,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情感都需要有一個歸屬,小的時候如果得到了父母細膩周到的關愛,我們的內心就不會產生孤獨的感覺。相反,如果小時候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關愛,長大后的我們內心就會飄忽不定,產生沒有寄托的空虛感。為了消除這種空虛感,我們會強烈渴望從他人那里得到關愛,會對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格外敏感,因而時時擔心自己不受別人歡迎。”
安顏聽完,點了點頭:“從小,我在奶奶家寄住,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父母才把我接回家里。回到家后,母親又總是出差,大部分時間是父親一個人照顧我。所以我的生活自理能力并不差,不會覺得離開家人會照顧不好自己。但是沒有想到,我可以照顧好自己的生活,卻照顧不好自己的心靈。上高中前,父母對我關愛有加,在他們身邊,我心里沒有孤單感。可一旦離開他們到了學校,孤獨感強烈地襲來,因此我特別渴望能有個好朋友,時時陪伴在我的身邊,那樣的話,我才不會感到孤獨。可是……”
我說“正因為你有這種心理,才會在和同學的交往中,過于看重別人對你的態(tài)度,并且為了贏得他人的友誼,不惜放棄自己的原則和利益,委曲求全甚至討好別人。結果既沒有贏得友誼,又讓自己身心疲憊。
“要想改變目前這種狀況,你必須消除內心的空虛感,糾正自己對人際交往的錯誤認識。其實,消除空虛感的方式有很多,除了交幾個知心朋友外,你還可以試試其他的途徑。比如,培養(yǎng)業(yè)余愛好,這樣既豐富了課余生活,又提高了綜合素質;還可以多讀一些有益的書籍,多進行體育鍛煉等??傊屪约好β灯饋?,充實起來,什么空虛呀、孤獨呀自然就不會再造訪你了。
“同時,要有科學的交友觀念,講究點交際技巧是應該的,但以真心換真心才是友誼的根本。只要你以誠相待,時間長了,同學們能感知并肯定你的真誠,你必定會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友情。另外,不要忽視溝通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如果確定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或自己對別人有意見,那就不妨和對方交流一下,心平氣和地說出內心想法,這樣既方便問題的解決,也能讓對方感受到你推心置腹的真誠。
“另外,不管現在身邊有沒有好朋友,你都要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評價,不要因為身邊暫時沒有朋友,就否定自己的價值。真正的友誼是件藝術品,它需要用時間來慢慢打磨,只要你真誠待人,也許你現在沒有,但是將來你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心靈相通的知己的!”
安顏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她是個聰明可愛的女孩,我想她會在青青校園,靠自己的能力贏得真正友情的。
生活中,類似安顏這種心態(tài)的女孩有不少。這提醒我們做父母的,在撫育孩子的過程中,無論工作有多忙,都要對孩子的精神世界加以關注。不要以為只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可以稱之為愛了,這樣的愛還很不全面。除了給予孩子物質上的滿足外,更要給予他們精神上的關愛。一個在父母愛的目光中長大的孩子,內心會踏實而充盈,會有歸屬感,而不輕易感到空虛、孤獨,更不會為了討得他人的關愛而刻意委屈自己,甚至丟失自我……
【編輯: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