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歲是兒童發(fā)展同伴關系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通常開始主動尋找同伴,喜歡與同伴共同參與一些活動。此時,孩子依戀同伴的強度增大,與同伴建立起友誼的數(shù)量顯著增多。這也是兒童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技能發(fā)展非常關鍵的時期。而文中的蘭蘭在同伴相處方面的表現(xiàn)卻是回避和退縮……
仝女士通過朋友介紹找到我,說她的女兒蘭蘭好像患了孤僻癥。蘭蘭今年4歲,上幼兒園中班,性格內(nèi)向、靦腆。3歲那年上幼兒園后,蘭蘭就經(jīng)常鬧著不去,說不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仝女士心疼孩子,就順著她,以為長大一點蘭蘭會慢慢適應集體生活。如今上了中班,蘭蘭卻更不愿意去幼兒園了,每天早上一提上幼兒園就大哭。
通過仝女士的講述,我知道蘭蘭也沒遇到什么特別的事情,主要是膽小、靦腆,無法融入集體生活。
蘭蘭不僅不想上幼兒園,就連和鄰居小朋友相處也總是怯生生的。有一次,一個小她兩歲的小弟弟和她鬧著玩,從她身后嚇了她一下,蘭蘭馬上大哭起來。從那以后,蘭蘭自己都不敢下樓了,每次下樓都得姥姥陪著。
三四歲是兒童發(fā)展同伴關系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兒童通常開始主動尋找同伴,喜歡與同伴共同參與一些活動。此時,孩子依戀同伴的強度增大,與同伴建立起友誼的數(shù)量顯著增多。這也是兒童社會認知和社會交往技能發(fā)展非常關鍵的時期。很顯然,蘭蘭在同伴相處方面的表現(xiàn)是回避和退縮。
4歲的蘭蘭為什么害怕與同伴相處?如何幫助她走出困境?我準備通過沙盤游戲來與她互動。
過度保護與缺少關注
第一次見蘭蘭,是在一個周六的下午,仝女士和丈夫一起帶孩子來的。蘭蘭長著大大的眼睛,一副乖巧的模樣。當我蹲下來試圖和她打招呼的時候,她怯生生地往媽媽身后躲。她所呈現(xiàn)出來的狀態(tài)和仝女士跟我介紹的一致:內(nèi)向、膽小、怕生人、黏媽媽。
我請仝女士陪著女兒一起和我到沙盤室。
看到滿架子的沙具,蘭蘭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小娃娃、粉紅色的小床、小桌子、盤子、食物……蘭蘭急不可待地搜羅了一堆的沙具放在了沙盤里。不一會工夫,整個沙盤就被堆得滿滿當當?shù)摹?礃幼樱m蘭是要組織一場熱鬧的聚會,但是仔細看又不像是聚會那樣有序。
這時,蘭蘭拿起一個沙具漢堡,用她漂亮的大眼睛看著我,沒有說話。這表明她已經(jīng)和我建立起了良好的信任關系。
這時,仝女士已借口上洗手間離開了沙盤室。蘭蘭拿了一個沙具小女孩放在沙盤的正中央。有趣的是,這個小女孩不是站在那里,而是躺著。蘭蘭在一堆零碎的小玩意中找到兩把小傘。那種沙具小傘像火柴棒一般長短,蘭蘭用她的小手使勁地想把傘撐開,卻怎么弄都撐不開,只好求助于我。這么精巧的小玩意兒,我也費了半天勁才撐開。蘭蘭在一旁耐心地等著,抿緊嘴唇暗暗跟著我使勁,始終沒有放棄的意思。等我把傘撐開,她高興地接過去,小心地遮在沙盤里那個躺著的沙具小女孩的上方。
我仔細觀察了一下那個沙具小女孩,一副少女的模樣,手里還托著一只和平鴿。我納悶,有必要讓她躺在地上,身上還遮著兩把傘嗎?
孩子第一次玩沙盤游戲,我一般不對孩子所玩花樣的象征意義做確定的結論,而是會提出一些假設。沙盤中的小女孩有可能是蘭蘭內(nèi)心自己的影像,而撐開的那兩把傘無疑代表“保護”。蘭蘭一定要把兩把傘都撐開,一種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護太多了,另一種可能是她在抱怨生活中的保護還不夠,所以才希望多撐開一把傘。蘭蘭到底在表達什么,需要在今后的沙盤游戲中進一步證實。
無論蘭蘭在表達什么,這種表達本身非常重要,既是她內(nèi)心負面情緒的宣泄,同時也是一種自我梳理。更重要的是,當她感到把這種內(nèi)心的體驗表達給了可信賴的成人,她會有一種安全感,這是心理修復的基礎。
看孩子玩沙盤游戲,只要默默地看就行,諸如“你擺的是什么”“你為什么這樣擺”“你愿意講個故事嗎”等等詢問會打擾孩子。此時,沙盤中的沙具在訴說著一切。對于成人來說,不僅需要用眼神、姿態(tài)、表情等表達對孩子的關注與保護,更重要的是全身心地投入到孩子的沙盤游戲中去。成人營造的這種溫馨、自由、安全的氛圍,孩子能夠感應到,有了感應,孩子自然愿意和你在一起進行心靈的溝通。
蘭蘭繼續(xù)做她的游戲。此時,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重要細節(jié):沙盤中,在一大堆沙具中間,有一個非常小的角落。小小的角落中央是一張小得幾乎看不見的嬰兒床,躺在床上的嬰兒非常小,而且嬰兒床是傾斜的。嬰兒床旁邊沒有明顯的照顧者,雖然有一個沙具成人在不遠處,但是卻有一堆玩具壓在他身上。
如此豐富的沙盤中,大家都很忙碌,很歡快。然而,這一部分投射的是孩子內(nèi)心的某個細膩的小角落,是不被照顧的、被忽視的。
這個細節(jié)和被兩把傘保護的女孩的情境相呼應,究竟在暗示什么?還需要日后在與仝女士的溝通及蘭蘭的沙盤作品中尋找答案。不過,對蘭蘭來說,表達本身就是一種成長。
大約一個小時左右,蘭蘭玩累了,吵著要媽媽帶她回家。我事先已和仝女士約好,為了讓蘭蘭像自然地玩游戲一樣來診所做沙盤游戲,游戲結束后我們之間不做交流,而是等到她們母女回到家以后,我們再進行電話溝通。
蘭蘭第一次玩沙盤游戲一直在表達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保護過度,第二層意思是保護不夠,自己被忽視。我請仝女士仔細思考,在生活中哪些方面對蘭蘭保護過度?孩子哪些需求被忽視了?這些與蘭蘭害怕與同伴相處有什么關系?電話中,仝女士似有所悟,但又說不清楚。我寬慰她,不要著急,成長是需要時間的。我沒有給仝女士布置具體的任務,因為她為女兒的異常表現(xiàn)已經(jīng)著急很久,在這個時候非常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媽媽內(nèi)心安定了,孩子更容易恢復。在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協(xié)助仝女士找到幫孩子走出困境的方向,確立了方向,后面的路才好走。
無理取鬧與合理抗議
仝女士告訴我,在第一次沙盤游戲后的第一個星期一的早晨,她問蘭蘭去不去幼兒園,蘭蘭爽快地答應了。老師反映,蘭蘭在與小朋友相處時,雖然還是比較退縮,但是不像以前總是黏著老師了。蘭蘭的變化讓全家人驚喜不已,同時也增強了治療的信心。
沙盤游戲是孩子潛意識的非語言表達,關鍵是咨詢師要“抱持”孩子所表達的內(nèi)容。所謂“抱持”,就是理解、支持、關懷、包容和保護。一旦孩子感覺到你理解了他表達的信息,他就安心了,踏實了。雖然很多具體的問題沒有解決,但是,把那些具體問題先存放在沙盤所代表的心靈花園里,孩子便可安心地正常生活了。
我把沙盤游戲的道理講給仝女士聽,她似懂非懂地點點頭。
第二次和第三次沙盤游戲中,蘭蘭依然在表達“保護”這個主題。她的沙盤中出現(xiàn)了垃圾場、綠色植物和正在建設的街道。
不難看出,垃圾場與蘭蘭第一次沙盤游戲所呈現(xiàn)的不被保護的部分是相呼應的,都是被忽視的角落。成長過程中,蘭蘭需要有人鼓勵她大膽嘗試,給她嘗試的機會,從一次次克服膽怯心理的過程中找到成就感,從而慢慢建立自信。然而,蘭蘭的希望落空了。每當她退縮,媽媽和姥姥馬上出面保護她,說:“我家蘭蘭膽子小……”
這些問題暫時還解決不了,可以先把它放在一個角落里等待處理。接納使改變成為可能。綠色植物是蘭蘭自身有序與有能力的部分,而街道則是成長和發(fā)展的象征。
在第三次沙盤游戲中,蘭蘭突然對我說,她需要水來澆樹。我用一個大號可樂瓶子裝水給她。我以為蘭蘭用一點點水就夠了,可她把那一大瓶水“咚咚咚”地全倒進了沙盤,然后舉著空瓶子對我說:“我還要!”我滿足了她的要求。蘭蘭又把滿滿一瓶水全倒進了沙盤。水已經(jīng)越過了沙具的表面,順著沙盤的縫隙滲到地板上了。
“再要一瓶!”蘭蘭又把瓶子舉到我面前。蘭蘭這一不可思議的舉動究竟在表達什么呢?這有可能是她長期被溺愛,無理取鬧的一種方式。如果是這樣,我就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告訴她這種方式是行不通的。但是,還有一種可能,她是在合理抗議,成人給她的愛太多了,泛濫了,但這些愛不是她需要的。如果是這樣,我就必須滿足她,讓她充分表達出來,我才能真正幫到她。
我遲疑片刻,做出了判斷。憑借直覺和蘭蘭目前的表現(xiàn),我感覺她應該屬于第二種,即她在向我表達她不需要的愛已經(jīng)泛濫了。于是,我接過可樂瓶子,又幫她裝了一瓶水。
倒完這一瓶水后,蘭蘭接著要了第四瓶,再次全部倒進沙盤。水溢了出來。此時,沙盤游戲結束了,蘭蘭顯現(xiàn)出了我從未見過的輕松。
負面暗示與核心家庭
蘭蘭結束游戲時的狀態(tài)讓我確認,她確實是想用這種特別的方式告訴我,她無法承受那些不必要的保護。我慶幸自己的判斷是正確的。通過沙盤游戲,蘭蘭把內(nèi)心的不滿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盡管問題還沒有解決,但是,單單是表達出來,問題實際上已解決一半了,因為蘭蘭心里踏實了,她知道,問題先放在那兒,是可以解決的。我相信,接下來的治療,她會有更加令人欣喜的變化。
在之后與仝女士的電話交流中,自然地說到了蘭蘭的沙盤游戲主題“保護”。
我得知,蘭蘭性格比較靦腆,有時家里來了客人,與她打招呼,她便會本能地害羞、退縮。此時,姥姥或媽媽會馬上把蘭蘭抱在懷里,告訴客人:“我家蘭蘭膽子太小,不敢和陌生人說話。”媽媽帶著蘭蘭在小區(qū)里玩,媽媽擔心蘭蘭膽子小,被欺負,也總是迫不及待地去和小朋友談條件,告訴他們讓著蘭蘭一點。上幼兒園這件事更是典型。其實一般孩子有一兩個月的時間就能適應幼兒園的生活,而蘭蘭在小班的時候卻頻繁不去幼兒園。媽媽和姥姥的理由是:“我家蘭蘭膽子小,需要更多的照顧和保護?!?/p>
問題逐漸清晰了。表面上,蘭蘭得到了很多的保護與照顧,然而,她真正需要的不是這些,她更希望成人鼓勵她大膽嘗試,自己體驗如何化解與小朋友之間的沖突,體驗集體生活的樂趣。
我建議仝女士,今后在生活中對蘭蘭適當放手,鼓勵她大膽與陌生人交往,當發(fā)現(xiàn)她在交往方面有點滴進步,更要及時表揚。當蘭蘭害怕、退縮的時候,不要馬上抱起她,說“我家蘭蘭膽子小”之類的話,因為這類話對孩子是非常不好的暗示,容易強化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另外,由于生活在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里,蘭蘭心里缺少一個明晰的核心家庭概念(核心家庭指的是爸爸媽媽和孩子組成的三口之家),內(nèi)心是不穩(wěn)定的。所以,我建議仝女士要說服丈夫,每周至少兩次一家三口在一起活動。
場景有序與內(nèi)心安定
隨后的幾天里,仝女士做出了極大的努力。她陸續(xù)告訴我,蘭蘭在交往方面進步很大,見陌生人不再躲避了,在幼兒園吃飯敢主動找老師要紙巾了,等等。
接下來的幾次沙盤游戲,蘭蘭已不再表達“保護”的主題,作品變得和諧有序起來。她還是時常設置聚會的場景,比如,她會擺一個小熊的生日聚會,有餐廳、舞廳、游樂廳,顯然有了分區(qū)。這表明她無序的內(nèi)心世界在修復。延伸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看,她的行為表現(xiàn)正是如此。蘭蘭的變化何以如此顯著?一方面,幼兒問題形成得快,及時、正確地干預也會帶來非常好的效果;另一方面,仝女士及其家人的積極配合也非常重要。
我建議仝女士利用休息時間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比如朋友聚會、同事郊游、小朋友生日聚會,鼓勵蘭蘭和同伴交往。另外,要和幼兒園老師多溝通,請老師協(xié)助,鼓勵蘭蘭主動與同齡小朋友溝通。
有些家長擔心孩子玩沙盤游戲會形成依賴,其實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沙盤游戲是內(nèi)心的表達,當孩子表達夠了,自然就不想來了。第六次沙盤游戲后,仝女士反饋,蘭蘭偶爾會提到沙盤游戲,但并不執(zhí)著。這說明孩子在這個階段已經(jīng)滿足了。我為蘭蘭的變化感到開心,也祝愿她健康快樂地成長。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