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則笑話:郵局大廳里,一位老太太走到一個中年人跟前,客氣地說:“先生,請幫我在明信片上寫上地址好嗎?”
“當(dāng)然可以?!敝心耆税蠢先说囊笞隽?。
“謝謝!”老太太又說,“再幫我寫上一小段話,好嗎?”
“好吧。”中年人照老太太的話寫好后。微笑著問道,“還有什么要幫忙的嗎?”
“嗯,還有一件小事,”老太太看著明信片說:“麻煩幫我在下面再加一句,‘字跡潦草,還請原諒’!”
看到這里,想必都該笑了。為何笑呢?是因為這個老太太的做法有點過分,超出了常理。長期以來,我們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在幫者和被幫者、施者和受者之間,由于認(rèn)為幫者是在付出、做好事,被幫者似乎理應(yīng)畢恭畢敬,全盤照收??蛇@個老太太不同,人家?guī)退?,她卻沒有因此而降低自己的要求;當(dāng)幫者沒有幫好時,她也并非一味禮貌,而是幽默地說出了心里的不滿:嫌幫她的人字跡潦草,不夠美觀。
笑過之后,細(xì)心一想,老太太的要求雖然有點苛刻,卻又何嘗不是可愛地道出了“被幫者”的訴求:“被幫者”在受人幫助的時候,其實也并非完全被動、沒有要求的權(quán)利。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老太太希望她的明信片能夠工整一些,給收信人一份驚喜和愉悅。按理說這個忙不難幫,只須認(rèn)真一些,就能滿足老人的愿望。然而幫者卻忽視了,揮手而就,卻讓老人留下了遺憾。
單位里就有一位大姐,性格開朗,古道熱腸。由于她是女工委員,但凡遇見單身青年她就張羅著要給人家介紹對象,認(rèn)為是她的使命。一開始,由于她的熱情,大家都不好意思拒絕她,她也就愈來勁,怎么見面怎么約會買什么禮物她都要過問。結(jié)果呢,一對都沒成,同事們對她的看法也是越來越多。她呢,逢人就叫屈,抱怨現(xiàn)在的年輕人不懂事,自己鞍前馬后的,結(jié)果是出力不討好。
這就提醒我們,當(dāng)我們做好事幫助別人的時候,不能單從自己的愿望出發(fā),而應(yīng)站在對方的角度。多設(shè)身處地考慮一下對方的需求,如此才能有的放矢,避免瞎幫忙和幫倒忙的尷尬。
如此說來,幫人應(yīng)該是一種平等的行為,不應(yīng)看成一種施舍,更不應(yīng)該成為一種自以為是的“壓迫”。
在我們幫人的時候,應(yīng)該先弄明白人家起碼的欲求。對于喜歡玫瑰的人來說,你送他玫瑰,自然是皆大歡喜。然而,如果對方偏偏喜歡的是野菊花或油菜花,你執(zhí)意送他玫瑰,這手上的香氣又何在呢?
幫人就是這個道理,幫人無貴賤,幫人幫到心上才是好!
(李三水薦自《做人與處世》)
責(zé)編:我不是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