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正坤,是一位已經遠離了我們70多年的英雄人物。他是在上饒集中營犧牲的第一個共產黨員、新四軍高級干部,曾是湘鄂贛大地一位叱咤風云的英雄。
投身農民運動
1898年11月11日,張正坤出生在湖南瀏陽北鄉(xiāng)煙霧洲(原系烏龍鄉(xiāng)煙霧村,后因“煙霧”二字的諧音,改名為“燕舞村”,今屬瀏陽市北盛鎮(zhèn))一個貧苦農民家。少年曾讀過兩年私塾。
兄弟姐妹9人中,張正坤排行老大。連同他父親,一家有9人為革命壯烈犧牲。
1925年五一勞動節(jié),烏龍鄉(xiāng)成立第一個農民協(xié)會時,27歲的張正坤第一個帶頭參加了鄉(xiāng)里農民協(xié)會,帶領農民打土豪、分田地。
1926年7月,葉挺帶領北伐軍獨立團開進瀏陽。張正坤響應中共瀏陽縣委的號召,支援北伐軍,帶一個擔架隊隨軍轉戰(zhàn)湘北。因他能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穿越槍林彈雨,不怕犧牲,曾受到葉挺的稱贊。9月初,他從湘北回家后,在家鄉(xiāng)辦起了農民自衛(wèi)軍,被推選為分隊長。10月,由潘心源、徐洪二人介紹,他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7年4月,蔣介石叛變革命,制造了“四·一二”上海大屠殺。接著,5月21日 ,許克祥在長沙大批屠殺共產黨員、革命工人及進步學生,發(fā)生了“馬日事變”。當時,整個中國被白色恐怖所籠罩。在此革命的危急關頭,湖南省委領導湖南農民協(xié)會,組織10萬農民軍圍攻長沙,革命浪潮聲勢浩大。張正坤率領的農民軍躍躍欲試,熱血沸騰,準備大干一場。但是,黨內右傾機會主義的代表陳獨秀竟下令撤軍,使圍攻長沙的計劃未能實現。轟轟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便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叛變和黨內右傾機會主義者的投降路線而招致失敗。此后,在黨組織安排下,張正坤返回家鄉(xiāng),在爐煙洞山區(qū)隱蔽下來,從事地下活動。
能征善戰(zhàn)的“游擊專家”
1928年2月,中共瀏陽縣委特派員徐洪秘密回到北區(qū),找到張正坤、羅梓銘、蘇勞等共產黨員,建立中共北區(qū)區(qū)委,并在淳口組織游擊隊,開展武裝斗爭。游擊隊開始只有十幾個人,使用大刀、梭鏢之類的武器。
第一回獲勝是奪取國民黨逃兵的槍支。有一天,有人來報告,說有4個背了槍的國民黨逃兵路過淳口。獲此消息后,游擊隊決定趁他們在飯店吃飯時奪槍。徐洪安排隊員化裝成當地老百姓,去買了一只野雞送給逃兵們下酒。逃兵們一看有雞肉吃,興奮不已,竟忘乎所以,猜拳行令,猛吃猛喝,頃刻間,喝得酩酊大醉。喬裝守候在隔壁房間多時的張正坤,一看時機到了,帶幾個隊員一擁而上,迅速奪取了4個逃兵的4桿槍。從此,北區(qū)淳口游擊隊第一次有了槍。
第二回獲勝是奇襲聯防隊。那時,淳口有個100多人的地主武裝聯防隊,隊長是當地的劣紳陳懷中。1929年2月的一天,有情報說陳懷中在祠堂里大擺酒席,宴請鄉(xiāng)間豪紳。淳口游擊隊獲知后,當天晚上,徐洪、張正坤帶領30多名游擊隊員悄無聲息地趕到祠堂門外。他們看到那些出席宴會的土豪劣紳或肥頭大耳、或獐頭鼠目,正在明光閃閃的汽燈照耀下,舉杯把盞,互相吹捧。于是,張正坤他們相機而動,把炸彈投進去。一時間,火光沖天,濃煙滾滾。鄰近村坊數百名農民也趕來吶喊助陣,在空煤油桶里放鞭炮。陳懷中和土豪劣紳都嚇得屁滾尿流,紛紛逃竄。這一次襲擊陳懷中行動,奪取了不少槍支彈藥,隊伍發(fā)展到了100多人。
不久,又接連取得了蕉溪鎮(zhèn)戰(zhàn)斗的勝利,擊潰一連守敵,繳槍30余支,子彈一擔。
就這樣,淳口游擊隊積小勝為大勝,迅速發(fā)展成為一支具有相當戰(zhàn)斗力的農民武裝,威震瀏北地區(qū)。
1929年冬,王震受中共湖北省委指派,從武漢回到家鄉(xiāng)瀏陽,與縣委軍事特派員徐洪取得聯系,在淳口游擊隊基礎上擴編,于第二年2月,正式成立瀏北一支隊,張正坤任隊長,王震兼任政委,全隊184人,100多支槍,后又得到譚嗣同堂弟譚嗣牧贈給的1門日本造鋼炮、1箱炮彈、1把小鋼號、9支一響槍和1部石印機。
張正坤帶游擊隊打仗,打了很多巧仗、妙仗,被當地稱為是一位能征善戰(zhàn)的“游擊專家”。
那時,淳口玉皇殿筑有白軍的一座炮樓,駐扎著民團兩個排,共有60多條槍,實力比較強。為拔掉這個釘子,瀏北一支隊先后組織了3次襲擊,前兩次沒有成功。第三次是一個晚上,在火力的掩護下,張正坤帶著突擊隊員,頭頂鋪著濕棉絮的方桌,沖到離敵炮樓附近的一座磚瓦窯,把窯里準備燒磚用的干柴運到炮樓下圍著炮樓點燃。時值寒冬,北風勁吹,火仗風力,把炮樓燒得通紅,守敵無路可走,全部葬身火海。
北區(qū)反動民團的頭子張忍、周首生二人急忙跑去縣里求援。張正坤得知消息后,當即帶一個排趕到縣城通往北區(qū)的咽喉之地,設下埋伏。周首生乘坐的轎子出城后,在團丁們護衛(wèi)下爬上一個山嶺時,埋伏在路旁的游擊隊員在張正坤的帶領下,突然從樹后躍出,打翻團丁,活捉周首生,當場將他擊斃。
在張正坤的領導下,瀏北一支隊越來越壯大,兩次配合彭德懷率領的紅三軍團攻打長沙。
1930年4月,瀏陽縣召開第一次蘇維埃代表大會,決定成立縣赤衛(wèi)軍,設6個赤衛(wèi)師,徐洪任總指揮。此時,王震奉命率瀏北一支隊部分人員去江西萍鄉(xiāng)編入湘東紅軍獨立師,獨立師后來發(fā)展成著名的紅十七師。
張正坤因有傷留在瀏陽家鄉(xiāng)治療,未去萍鄉(xiāng)。傷愈后,他加入了瀏陽赤衛(wèi)軍,任特務連連長。當時,槍支不多,但在張正坤的帶領下,不久,就由連發(fā)展成營,由營又發(fā)展成團,再發(fā)展成師,到1932年,發(fā)展成紅十八軍(后改為紅十八師,屬蕭克、王震領導的紅六軍團)。
1930年9月,紅一方面軍撤離長沙后,駐長沙的國民黨反動派以一個團的兵力,對瀏陽的革命力量進行“圍剿”。為了打擊反動派的氣焰,一天晚上,張正坤率領60個身強力壯的戰(zhàn)士,手執(zhí)大刀,腰別炸彈,摸到敵團部的駐地周洛,炸得敵軍血肉橫飛,殘敵倉皇逃竄。
幾天后,敵軍卷土重來。按照徐洪的部署,張正坤把警衛(wèi)營分成兩部分,事先埋伏在關山至周洛的山上。當敵軍進入埋伏圈后,警衛(wèi)營戰(zhàn)士從山上猛沖下來,槍聲殺聲震動山谷。敵軍被打得人仰馬翻,丟盔棄甲。
叱咤風云的紅軍將領
1931年3月,湘鄂贛蘇區(qū)瀏宜萬根據地地方部隊升編為正規(guī)紅軍,組成湘鄂贛紅軍獨立第一師,張正坤任師第三營營長。獨立師成立后的第一仗是攻打瀏陽永安鎮(zhèn)。張正坤率第三營擔任主攻,全殲守敵,繳獲不少軍餉和物資,受到上級表彰。不久,湖南反動頭子何鍵下令陳光中師進犯瀏陽,“圍剿”紅軍。獨立一師組織反擊,又勝利地進行了官渡之戰(zhàn)。
官渡在瀏陽河上游,是瀏東重鎮(zhèn),陳光中派了一個營在此駐扎。陳光中要求這支白軍士兵每個人槍托上都刻著“陳光中師長諭:消滅共匪,不成功則成仁!”反動氣焰極其囂張!
張正坤接受主攻任務后,立即派人潛入官渡偵察,摸清了敵人的駐防情況和活動規(guī)律。一天夜里,他率部從大光洞出發(fā),要司號長緊跟在他身旁。這位司號長叫趙湘,被稱為司號“大將”。只要他的號聲一響,張正坤和他的戰(zhàn)士們忘記生死,奮力沖鋒殺敵。時間一久,敵人也能分辨紅軍的號聲,只要一聽是趙湘的號聲,就知道是張正坤的部隊來了,立即望風而逃,不戰(zhàn)而潰。
此時,正是月黑風高。張正坤帶著部隊趁著夜色抄小路,直插瀏陽河官渡,幾個尖兵神速地進入白軍駐地。張正坤一個手勢,尖兵們就沖上去,靜悄悄地解決了橋頭上的哨兵。隨著張正坤把白毛巾一揮,發(fā)出命令,部隊迅疾開過大橋,神不知鬼不覺地出現在官渡街上。這時,趙湘的號聲震天動地吹響了,張正坤的駁殼槍首先打響,戰(zhàn)士們沖上去,殺聲四起,槍聲大作,嚇得白軍魂飛魄散,少校營長嚇得舉起雙手當了俘虜。
天大亮后,張正坤率領他的部隊,帶著繳獲的槍支彈藥勝利返回駐地。
1933年初,蔣介石發(fā)動第四次反革命“圍剿”。中共湘鄂贛省委為配合中央蘇區(qū)的反“圍剿”斗爭,大力擴大紅軍,成立了紅十八軍,張正坤任一五六團團長。
當時,湘鄂贛省委、省軍區(qū)都駐在萬載縣小源(今仙源鄉(xiāng))。1933年夏初,國民黨軍隊對小源發(fā)動重點進攻,紅軍與敵激戰(zhàn)于距小源15公里處的株木橋。張正坤在此役中,擔任偷襲敵營的任務。他挑選了40名黨團員,組成夜襲隊,輕裝出擊,冒著傾盆大雨,摸進了敵直屬營碉堡,真如天兵神降。處于睡夢中的白軍官兵從夢中驚醒,嚇得鬼哭狼嚎,紛紛舉手投降。此役前后不到2小時就結束戰(zhàn)斗,俘虜白軍官兵百余人,繳獲機槍4挺,步槍200余支,粉碎了敵人對小源的進犯。
1933年6月,紅十八軍縮編為紅十八師,奉命轉移到湘鄂贛蘇區(qū)。張正坤當時身負重傷,不能隨軍,留在湘鄂贛蘇區(qū)工作。不久,傷好后,他回到瀏陽警衛(wèi)二團,開展游擊戰(zhàn)爭。11月,瀏陽各游擊隊與萍鄉(xiāng)、醴陵游擊隊合編為萍瀏醴游擊大隊,張正坤任大隊長。這支游擊隊后來改編為紅十六師四十六團,張正坤任團長。這年冬天,他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第二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前往中央蘇區(qū)。會后留在中央蘇區(qū)紅軍大學學習。1934年5月,張正坤從紅軍大學學習結業(yè),調任紅十八師五十三團團長,參加了第五次反“圍剿”。同年秋,湘贛紅軍奉命組成紅六軍團,作為長征先遣隊西進。途中,紅十八師五十二團在黔桂邊界與白軍遭遇,由于敵眾我寡,損失嚴重,團長和3個營長在戰(zhàn)斗中犧牲,政委負傷。在此生死關頭,張正坤率五十三團緊急接應。對此次戰(zhàn)斗,熊晃少將曾回憶當時的情景說:“他(張正坤)站在一個山頭上,穿一身老百姓的棉衣,腰里扎著一根草繩子,滿臉黑胡子,一頭蓬亂的頭發(fā),像個砍柴的山民,只是他手中的匣子槍不停地吐著火舌。他指揮部隊,壓住敵人的火力,掩護我們迅速撤退。當我走到他面前時,他不顧頭上飛過的子彈,一把抓住我的手,‘晃伢子,快過去!’就勢從我后背推一把,我向前踉蹌一步,一顆手榴彈正好落在我們剛才站立的地方。我吁了一口氣,好險啊!”
由于張正坤率五十三團及時增援,全力壓住敵人的火力,掩護了五十二團撤退。
1935年11月,紅二、六軍團根據中央指示,開始突圍北上,從湘西出發(fā)再次作戰(zhàn)略轉移。張正坤率五十三團留在湘鄂西根據地牽制敵軍,擔負掩護主力部隊突圍的任務。紅十八師和主力完全分開,僅靠一部電臺和主力聯絡。在情況非常復雜、給養(yǎng)十分困難、環(huán)境十分艱苦的條件下,張正坤機智沉著地率領部隊抗擊著數十倍于己的敵軍,激戰(zhàn)月余,完成了掩護任務。隨后,他采取避實就虛的打法,突破敵人包圍,率部到達貴州江口縣。到達江口后,遇到前有大河攔阻去路,后有大隊敵人追趕的困境。張正坤沒有驚慌,沉著冷靜地指揮部隊搶戰(zhàn)河灘陣地,掩護傷病員先行過河。
這時,敵人重新集結兵力,分為兩部分對我軍進行封鎖:一部分加強正面攻擊,另一部分迂回到下游過河搶占對岸山頭,用火力封鎖河面,使紅軍陷入進退維谷的險境。
張正坤端著匣子槍站在河邊看出了敵人的企圖,立即下令迅速沖過河去占領對岸高地,以便爭取主動。他第一個跳入水中,戰(zhàn)士們也不顧生死,奮勇沖鋒。他們一個又一個犧牲在水中,河面上漂著一層鮮血,但沒有人退縮。
張正坤的戰(zhàn)友龔常富回憶當時的情況時說:“那是在湘西石門一帶,我們剛剛突破敵人的包圍圈,卻被一條大河攔住了去路,敵人又緊追而來。張正坤指揮部隊迅速占領河灘陣地,阻擊敵人,掩護供給部、衛(wèi)生部和傷病員過河。軍需長帶領的騾馬大隊,馱載的全部是貴重物品,萬不可有失。張正坤一邊組織戰(zhàn)斗部隊,打退了敵人一次又一次進攻,一邊又撥出一些兵力保護騾馬大隊過河。就在這時候,敵人的一顆子彈,從張正坤的左上胸打進,從后肩膀下鉆出來,射穿了胸部,鮮血直流。我慌了神,要把他背下火線,他卻強忍著疼痛,撕下一片衣服,要我給他包扎好(傷口),他反倒安慰我,‘伢子!你別慌,不要聲張?!^續(xù)指揮戰(zhàn)斗?!?/p>
敵人從四面合圍過來,部隊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時值寒冬,偏在這時,張正坤發(fā)病打擺子,發(fā)高燒,昏倒在地,但即使在昏迷中,他還叫著要保護電臺。
危急時刻,兩個警衛(wèi)員采取了非常行動:警衛(wèi)員王東生保護電臺和電臺長黎東漢、警衛(wèi)員龔常富抱住張正坤,4個人連人和電臺一起從山上滾下去,落在一個山坳里,脫離了危險。不一會兒,偵察排長張壽昌帶十幾個戰(zhàn)士來了。隨后,在山頭上與敵人搏斗,突圍的同志們也漸漸向這里集結,但所剩不多,大部分犧牲或者失散了。
張正坤清醒后,立即要臺長黎東漢用電臺與軍團部聯絡。偏偏這時,電臺發(fā)生故障,黎東漢急得滿頭大汗。張正坤走到他身邊說:“伢子,不要慌,仔細檢查。”他自己又離開電臺去察看地形。偵察員跑來報告說,敵人正向我們追來。張正坤判斷后,下令立即向西轉移。這時,電臺修好了,張正坤立即發(fā)出信號,同主力部隊聯絡。原來他們離主力部隊只有45公里了。軍團部立即派出十七師晏福生團前來增援。這樣,在主力部隊的增援下,張正坤脫離了困境,跟上了主力。
1936年初,紅十八師師長龍云不幸被俘,在長沙被殺害。張正坤接任師長兼政委。2月間,紅二、六軍團奉命繼續(xù)西行,渡過金沙江,進入川西。6月24日,到達甘孜,與紅四方面軍指揮部會師后北上進入草地。這時,張正坤因多次負傷,缺醫(yī)少藥,體質十分虛弱,過草地途中又害了一場大病,身體更加瘦弱,連頭發(fā)也脫了一半。賀龍總指揮聞知,馬上帶著幾名干部專程前來看望他。在領導的關懷和同志們的幫助下,他不顧傷痛,強支病體,克服重重困難,終于一步一步拐著走出了草地,10月下旬勝利到達陜北。
1937年初,張正坤進入延安中央紅軍大學學習。
皖南被俘 壯烈犧牲
抗日戰(zhàn)爭初期,湘鄂贛省委指派羅其南等人到延安,向黨中央請示工作。張正坤聞訊后,來到羅其南住處了解家鄉(xiāng)的情況。聽完情況后,他深感家鄉(xiāng)很需要干部,便向中央要求回瀏陽參加抗日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的批準。
1937年8月,張正坤回瀏陽擔任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支隊副司令員,率部在平江、瀏陽、銅鼓、萬載一帶,為爭取紅軍游擊隊抗日合法地位,為宣傳抗日救國十大綱領,推動湘鄂贛邊區(qū)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做了許多工作。9月,延安八路軍總部又派李濤、羅梓銘到平江嘉義,協(xié)助湘鄂贛人民抗日紅軍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一支隊一團,傅秋濤任支隊副司令員兼團長,張正坤和江渭清任副團長。
1938年初,張正坤隨部隊奔赴皖南抗日前線,不久,調任二團團長。5月,陳毅和粟裕率新四軍第一、二支隊挺進蘇南,開辟以茅山為中心的抗日根據地,決定消滅京滬線駐新豐火車站的日本侵略軍,以此作為給江南人民的見面禮。
新豐火車站位于鎮(zhèn)江東南郊區(qū),是日本侵略軍的重要據點。陳毅和粟裕經過研究,把襲擊新豐火車站的任務交給了張正坤的二團。
當時,部隊裝備十分低劣,無重武器,無攻堅器材,但張正坤有長期的游擊戰(zhàn)爭經驗。他同戰(zhàn)友們周密調查研究后,開始了行動。他命令一、三營在車站兩側擔任警戒,觀察上海、南京方向的動靜,自己領著二營擔任主攻。深夜,在機槍的掩護下,他帶領數十名戰(zhàn)士躍進到敵人的炮樓前,而后搭上樓梯,從敵人手中奪取了正吐著火舌的十余支“三八”式步槍。隨后他采用土地革命時期在瀏陽火燒玉皇殿的辦法,指揮戰(zhàn)士們用曬簟把炮樓緊緊圍住,澆上幾桶汽油,把幾十個日本鬼子活活燒死在炮樓里,拔掉了這顆在京滬線上的釘子,大滅了日寇的威風。
6月底的一天,張正坤團又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zhàn)。偵察人員報告,說日軍從金壇運輸軍用物資去丹陽。張正坤獲取這個信息后,拂曉前,他率部埋伏在金丹公路的一個隘口處守候。上午8時許,從金壇方向開來了3輛大卡車,有30多個日本兵押送。敵卡車剛剛進入火力圈,張正坤就把槍一揮,準確地打穿了第一輛軍車輪胎。頓時,我埋伏在公路兩旁的新四軍戰(zhàn)士一齊出動,槍聲齊鳴,打得鬼子東逃西竄。這次戰(zhàn)斗,生俘日軍4人,繳獲了大量軍用物資。
由于新四軍頻繁活動,打擊力強,使日軍再不敢輕舉妄動,龜縮在城里,不敢隨意下鄉(xiāng)騷擾。
1940年,陳毅率蘇南主力渡過長江,建立蘇北指揮部,開辟以黃橋為中心的新根據地,張正坤奉命留在蘇南堅持斗爭。
不久,江南新四軍編為3個新的支隊,直屬軍部指揮。張正坤任第三支隊司令員兼參謀長,轄2000余人,轉戰(zhàn)江南,繼續(xù)打擊日寇,浴血奮戰(zhàn)。
1941年1 月,新四軍軍部和江南新四軍奉命北移渡江抗日,組成3個縱隊北移。第三縱隊由新三支隊五團、軍特務團組成,約2000人,張正坤任司令員。
4日,部隊出發(fā)。6日拂曉突然遭遇國民黨頑軍重兵襲擊,皖南事變發(fā)生。張正坤奉命率部保衛(wèi)軍部。戰(zhàn)斗中,他的手和腿先后負重傷,東流山激戰(zhàn)后被俘,轉押至上饒,囚于上饒集中營七峰巖監(jiān)獄(他妻子許荷仙也同時被捕入獄,后在集中營南遷前越獄逃出)。這位戰(zhàn)功顯赫的紅軍將領,從此被關進了國民黨反動派設立的暗無天日的監(jiān)牢。在上饒集中營里,敵人以高官厚祿誘騙他,用殘酷刑罰折磨他。他鐵骨錚錚,一次次嚴正拒絕敵人的勸降,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愛國情操和民族氣節(jié)。
1941年秋季的一天,國民黨頑固派特務派了幾個劊子手到七峰巖監(jiān)獄,把張正坤戴的腳鐐卸下,騙他說要將他和陳龍標、張仰一起送到周田去“受訓”。無論去哪,他都不怕,跟著就走,但因腿部負過重傷,又戴了半年多腳鐐,無醫(yī)無藥,天氣炎熱,傷口潰爛,行走十分艱難而緩慢。走到離七峰巖不遠的一個名叫毛灣的小山岡時,實在走不動了。這時,押送他的特務們在擠眉弄眼。
張正坤敏銳地察覺到了敵人要殺害他的企圖,他鎮(zhèn)定地對劊子手說:“不要再走了,‘花生米’哪里都可以吃,共產黨人是不怕死的,共產黨人也是殺不絕的,革命一定會勝利!”
劊子手看著自己的陰謀被識破,拔出手槍,對著張正坤和他的戰(zhàn)友陳龍標、張仰扣動了板機。
我們的英雄就這樣和他的兩位戰(zhàn)友一起倒在血泊中,壯烈犧牲。
〈壓題照片為:1938年,新四軍第一支隊二團團長張正坤(左三)與新四軍參謀長賴傳珠(右二)、新四軍副參謀長周子昆(右三)、軍部軍需處副處長宋裕和(左二)、小河口軍部后方留守處主任羅湘濤(左一)、新四軍兵站站長張元壽(右一)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