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把“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zhàn)略任務提出。這充分體現了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文化遠見,因為“軟實力”已經成了目前國際政治生活中出現頻率很高的一個詞。為什么“軟實力”概念會有如此廣泛的影響?這不僅僅因為“軟實力”概念提出者約瑟夫·奈具有深厚的美國官方背景,而且因為軟實力的概念本身所蘊含的內容意義非常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看,軟實力與國家的強弱興衰密切相關,學界和政界對此已有比較廣泛的共識。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認識到,任何一個國家要想平穩(wěn)健康地發(fā)展,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另一條腿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物質硬實力這條腿不行,可能這個國家一打就垮、一打就敗;如果文化軟實力這條腿不行,可能這個國家不打自敗,蘇聯解體就是典型的案例。對于蘇聯解體,人們可以分析出很多原因,但是一個很重要的深層且直接的原因就是它的文化軟實力大廈坍塌了、意識形態(tài)防線徹底崩潰了。蘇聯解體的時候,它的軍事力量完全可以和美國叫板,它的工業(yè)基礎、科技基礎在當時的世界都是一流的,但是為什么那么迅速地不打自敗,就是因為文化軟實力這條腿不行了。這是因文化軟實力不行而不打自敗的最典型的案例。 也因此,近年來國內關于文化軟實力的研究方興未艾。如何使文化軟實力研究取得新進展、跨上新臺階、達到新高度?我認為,關鍵要把握好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賦予“軟實力”概念以中國的內涵和詮釋。任何學術概念的內涵都不是凝固不變的,“軟實力”也不例外。任何學術概念在傳播過程中必然會與時俱進,必然會因時因地而異,發(fā)生一些變化。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主要作為一種國際戰(zhàn)略、國際權謀的思想,他提出“軟實力”概念的第一部著作的題目是《注定領導世界:美國權力性質演變》。我們從書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到,他提出軟實力概念是為美國霸權主義對外政策服務的。今天我們研究文化軟實力,在動機上和西方學者有根本區(qū)別,我們不是為了推行強權政治和霸權主義。對外,是為了構建和諧世界,推動世界走和平、和諧、合作之路;對內,是為了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振奮精神、構建和諧社會、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顯然,我們中國在使用軟實力概念時,已不僅僅把它作為一種外交戰(zhàn)略,而且突出了“文化”在軟實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我看來,沒有文化高度的軟實力是短視的,沒有文化深度的軟實力是膚淺的,沒有文化廣度的軟實力是狹隘的,沒有文化開放的軟實力是封閉的,沒有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軟實力則是散亂無序、脆弱失衡的。
第二, 要進一步明確界定“軟實力”的內涵。約瑟夫·奈說,“軟實力”概念雖然是他提出的,但是并不具有美國特色,中國古人對軟實力已經有深入的理解和嫻熟的運用。他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是實事求是。我們中國古人所講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上兵伐謀”、“攻心為上”、“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等,講的都是軟實力的重要性。近些年人們往往在不同語境下使用“軟實力”概念,內涵很不統(tǒng)一。我認為,軟實力概念是相對硬實力概念提出的?!坝矊嵙Α笔侵敢磺杏行蔚?、可以量化的、表現為物質力量的實力?!败泴嵙Α眲t是指一切無形的、難以量化的,表現為精神力量的實力。多少噸鋼鐵、多少噸煤炭、多少噸水泥、多少桶石油、多少架戰(zhàn)機、多少輛坦克、多少艘軍艦、多少枚導彈等等,都是代表物質力量的,且可以準確計量的,當然都是硬實力。而思想、道德、情操、品格、意志、智慧、謀略、吸引力、凝聚力、號召力、感染力、動員力、影響力、輿論引導力、掌握國際話語權的能力等等,都是代表精神力量的,且難以準確計量的,則都是軟實力。需要注意的是,軟實力需要硬實力提供物質基礎,硬實力則需要通過軟實力發(fā)揮作用,因為所有硬實力都需要人的參與、使用、駕馭,人的文化軟實力素質極大地影響著硬實力功能的發(fā)揮。
第三,要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充滿信心。我們黨以前雖然沒有使用“軟實力”這個概念,但是,以往我們所強調的“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yōu)秀的作品鼓舞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思想政治教育、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科教興國、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等等,其實都是在加強文化軟實力建設。特別是,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明,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非常豐富的哲理智慧、道德倫理、思想情操、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等文化軟實力要素。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不僅形成和發(fā)展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而且先后形成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大慶鐵人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改革開放后,又形成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銳意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與時俱進等時代精神。所有上述理論和精神都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梢?,文化軟實力涉及的面非常寬,擁有十分廣闊的研究天地,大有用武之地。
第四,要進一步增強文化軟實力研究的問題意識。任何有意義、有價值的學術研究都是為了發(fā)現、提出、回答、解決問題。無論是評價基礎研究、還是評價應用研究,都是如此。當今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更加凸顯,維護國家安全的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的要求更加緊迫。雖然以往我們黨在文化軟實力建設方面積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經驗和做法,但是,新的形勢、新的實踐,使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許多新的困難、新的挑戰(zhàn),特別是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媒體網絡化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發(fā)生很大變化,而瞬息萬變的國際形勢和日積月累的社會矛盾,無時無刻不在沖擊人們的認知和價值取向,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相互交鋒、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統(tǒng)一思想、凝聚力量、形成文化軟實力合力的任務格外艱巨。當此之時,如何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這迫切需要我們深入思考和研究,取得真知灼見。所以我們在研究文化軟實力的時候,應當著力回答當前形勢下,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究竟存在哪些問題?都是些什么性質的問題?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問題?怎樣才能解決好這些問題?基礎理論研究固然重要,但是我們不能僅僅就概念談概念,一定要緊密聯系新的形勢、新的變化、新的實際,進一步增強我們研究的針對性,力求使我們的研究能夠深入細致、務實管用,發(fā)現、提出、回答、解決好盡可能多的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
(作者:中國文化軟實力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鄭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