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周刊:首先請您談談日本災后重建的現狀。
四方敬之:災難發(fā)生第三天時,確認災民人數為48萬人。今年一月中旬時,統(tǒng)計顯示避難人數共計33萬人,可以說大多數人仍在避難中。截至1月16日,住在避難所的人數為687人,大多數人都住進了臨時安置房和租房。巖手和宮城的臨時住房已經全部建設完畢,福島方面也基本完成。
這次的災難是三種形式的混合,包括地震、海嘯和福島核電站事故。針對地震的預防,日本做得比較好,比如建筑的抗震性很強。此外,我們知道地震發(fā)生的時候會產生P波和S波,新干線探測到P波后就會自動停止運行,所以日本在預防地震方面卓有成效。
不過這次海嘯對災區(qū)造成了極大破壞,包括行蹤不明的人在內將近有兩萬人遇難。對于今后重建來說,如何預防海嘯的破壞是一個重要課題,比如新城市在建設時應該要轉移到地勢較高的地方。作為政府來說,到底需要多少臨時安置房也是一個難以準確計算的問題,而且臨時住房也是房子,它們應該建在災區(qū)原址呢,還是建在地勢高的地方?接下來的城市建設應該如何進行?這些問題都非常重要。
當然也有一些積極因素,比如新城市能夠從零開始設計和建造,屆時環(huán)保和集約理念將會導入城市的建設發(fā)展中。至今為止,日本的住宅以一棟一戶模式為主,今后可能改為集體住宅型,比如一樓是停車場,居住房在二樓以上。
此外,東北地區(qū)相對來說高齡者較多,所以需要用無障礙的理念來設計住房,建設一個易于居住的新城,到時災區(qū)將會在可能的范圍內盡量導入和使用可再生能源。換言之,建設一個全新的環(huán)保城市。圍繞這種理念出現了特區(qū)的構想,目前災區(qū)也在申請建立特區(qū),所以在迄今為止的制度下沒有實現的事情,說不定可以借由這次機會實現。如果能夠順利進行,那么中國以后也可以借鑒日本東北災區(qū)的城市建設模式了。
南都周刊:目前核輻射情況如何,日本正在采取哪些措施?
四方敬之:與其他地方相比,福島在這個問題上比較嚴重?,F在有些居民可以回到家中了。政府打算在今年三月末和四月初重新對核電站周邊的區(qū)域進行評估,將核輻射超標的地方集中進行放射性除染作業(yè),現在國家的安全基準是一年20毫西弗以下,政府會在這樣的基準下盡可能降低實際的放射性物質數值。
核污染對于民眾來說會有很大風險,比如農產品和水產品中的放射殘留物可能超標。為此,這些地方要采取相應措施,限制種植那些可能殘留較高放射濃度的土地。此外,收獲的時候還要進行安全檢查,首先是預備檢查,然后實際流入市場時再進行一次檢查。所以,一共在三個階段采取了預防措施。如果不這么做,包括日本人在內的消費者都會感到不安,地方必須為了消除消費者的不安心理而努力。
南都周刊:現在重新審視福島核事故,當時的情況真的比切爾諾貝利事故更糟糕嗎?
四方敬之:雖然很多人對比了福島核電站事故和切爾諾貝利事故,但是切爾諾貝利事故有其特殊性。它發(fā)生于前蘇聯時期,當時的情況蘇聯幾乎沒有公開。
我曾經和一個德國記者交談過,他至今仍然記得切爾諾貝利事故發(fā)生時的場景,主要是核電站事故發(fā)生時他們的不安程度等等。日本在福島事故時較好地公開了情報,去年3月11日后,日本政府官員,比如枝野官房長官經常在深夜召開記者招待會。大災難考驗政府在危機發(fā)生時和各界溝通的能力,所以日本政府非常迅速地公開了情報。即便如此,我知道仍然有人認為信息公開得不夠充分。
其實在那樣復雜的情況下,核電站內部的情況無法立即得知。很多情報其實是事后調查才得知,而事后知道的人認為政府隱瞞了情況,但是政府很難證明自己沒有隱瞞情報。作為教訓,我認為透明性、有責任進行說明和及時性這三點至關重要。發(fā)生危機的時候,政府要圍繞上述三個要點而努力?,F在已經有了網絡等傳播手段,所以即使想隱瞞什么也會很快被世界各國得知。因此發(fā)生事故的時候,政府應該在相關人士中迅速共享情報,然后共同商議對策。這對中國來說也是一樣的,目前危機之下的溝通模式正在快速發(fā)生改變。
南都周刊:您的意思是日本政府已經竭盡所能公開了已知的所有情報?
四方敬之:是的。在向國際原子能機構提交的報告中,日本政府提到,我們使用了“SPEEDI”(緊急時迅速預測放射能影響的網絡系統(tǒng))這個模擬演算系統(tǒng),對核電站事故的影響進行分析。具體來說,在核電站事故發(fā)生的時候,根據核電站現場釋放出來的放射量、風向以及風速情況,將這些數據導入系統(tǒng),然后計算出核事故可能造成的影響。
雖然政府使用了該系統(tǒng),但是并沒有立即公開結果。有些批判意見認為,日本政府應該更快公布計算結果,政府總結后也認為快些發(fā)表數據會更好些。實際上,當時還不知道福島核電站泄漏出的放射量,因此最后的計算沒有使用真實確證的數據,而是在假設的基礎上進行演算,那么這樣得出的結果能夠作為制定避難政策的依據嗎?
此外,加上風向的因素,當時不知道應該把警戒區(qū)域的距離設定為30公里、40公里,還是100公里。不過福島當地的居民認為,即便如此也應該把演算的結果告知大眾。對于需要避難的人來說,這個數值能否使用還是個問題,比如在1小時內風向發(fā)生改變的話,結果就又不一樣了。就我個人而言,我主張公開演算結果,并且告示民眾風向可能會改變的消息,實際上最終的判斷還是得交由民眾自己。
南都周刊:今后民眾對于核電站的態(tài)度會非常反感。在這樣的情況下,日本政府要怎么重新運轉核電站?
四方敬之:的確,在福島核電站事故發(fā)生后,目前全日本54座核電站中只有兩三座還在運轉,7月份時甚至可能全部停止。事故發(fā)生后,政府特別重視核電站的壓力測試,因為要百分百地確保安全,所以實施了比以往都要嚴格的檢查。同時中央也必須要取得地方的理解,在這方面確實需要挨家挨戶訪問。
目前,針對此后日本的能源戰(zhàn)略問題的討論正在進行。今年夏天,將會出臺關于日本中長期能源戰(zhàn)略規(guī)劃。屆時,核電站的發(fā)電比例將會下降,可再生能源的比率將比現在提高許多。日本人特別關注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希望達到節(jié)省能源的目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預計日本的企業(yè)將會開發(fā)新技術以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此外還要推出節(jié)能家電等產品。這已經不僅僅涉及核電站,而是要重新審視能源整體戰(zhàn)略。
南都周刊:如果核電站的發(fā)電比例下降,會對日本經濟造成什么影響?
四方敬之:對日本經濟來說,這確實是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工廠需要節(jié)電,這樣一來工廠生產的效率會降低,而成本也會提高,因此市場有必要為工廠提供比較安定和廉價的電器。不過,相信日本能夠應對因核電站而給經濟帶來的影響。上個世紀70年代,日本經歷過兩次石油危機,當時也有人認為日本經濟可能不行了,因為日本99%的石油都依賴海外進口。但日本汽車公司決定提高燃料的使用效率,結果在上世紀80年代時日本生產出世界上最省油的汽車,并在此后的全球市場中具有較強的競爭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