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喜歡看這樣的故事。
一邊是享譽全球、富可敵國的超級公司,一邊是巨額虧損、風雨飄搖的顯示器制造商;暢銷全球的的iPad是蘋果的智慧結晶,而這個名字在中國大陸,卻偏偏是深圳唯冠所注冊?,F(xiàn)在因為iPad這四個字母,兩家公司死掐了??此屏α繎沂?,可誰能笑到最后,還真不知道。
誰的iPad
2月14日晚上,蘋果CEO蒂姆#8226;庫克盛裝出席高盛科技與互聯(lián)網(wǎng)峰會,并發(fā)表演講。
“iPad的全球銷量已經(jīng)達到了5500萬臺,這是在不到兩年內完成的?!钡倌?8226;庫克特意強調了這個數(shù)字。之前,賣出5500萬臺mac,蘋果用了22年,5500萬臺iPhone,用了3年。
就在此番演講的前一天,蘋果的股價剛突破500美元大關,其4647.82億美元的市值,也超過了Google和微軟的市值總和。按市值計算,蘋果已是全球最大公司,富可敵國。
“蘋果公司這么有錢,為什么在利用其現(xiàn)金儲備時依舊十分謹慎?”峰會上,有人向蒂姆#8226;庫克發(fā)問,后者卻不以為然,“我們已經(jīng)花費了數(shù)十億美元用于收購包括知識產權在內的諸多資產……”
或許是個巧合,幾乎同一時間,中國許多地區(qū)的工商部門,正在查封蘋果iPad的銷售渠道,而查封原因正是其涉嫌“商業(yè)侵權”。幾日后,亞馬遜、京東等網(wǎng)上商城售賣的iPad也悄然下架。因為在中國大陸,iPad商標并非蘋果所有,而是屬于深圳唯冠。
在世界范圍內,最早注冊“iPad”商標的是深圳唯冠的母公司—臺灣的唯冠國際。從2000年開始,唯冠國際旗下的唯冠臺北就在多個國家注冊了iPad商標,深圳唯冠則于2001年在中國大陸注冊了iPad和IPAD商標(注冊號分別為1590557和1682310)。彼時,蘋果的iPad甚至還沒有雛形。
2009年,唯冠以3.5萬英鎊的價格將iPad全球商標權轉讓給蘋果公司。也正是這一紙轉讓協(xié)議為今日的糾紛埋下了隱患。蘋果認為幾年前就買下了唯冠iPad的全球商標權,是深圳唯冠拒絕在中國履行與蘋果的協(xié)議;深圳唯冠則表示臺灣的唯冠并不能代表其出售中國大陸的iPad商標,用唯冠公司代理律師謝湘的話來說,“這就好比爸爸不能隨意變賣兒子的財產,即便我們是法律上的父子關系?!?/p>
雙方的“iPad”商標權爭奪糾紛最終鬧到了法院,2010年4月,蘋果將唯冠告上了法庭。2011年12月,深圳中院裁決蘋果一審敗訴,深圳唯冠仍擁有iPad商標。蘋果不服,終審結果即將在2月29日由廣東高院宣判。
但在一審結果出來后,本是被告的深圳唯冠,立刻采取了聲勢浩大的維權行動,包括在深圳起訴順電,在惠州起訴國美,在上海起訴蘋果經(jīng)貿公司,申請海關禁令,禁止iPad產品的進出口……而全國20多個地區(qū)工商部門的介入查處,則讓蘋果公司處境艱難。
霸道的蘋果,自救的唯冠
事實上,相對于近日來蘋果與深圳唯冠你來我往間的誰卑鄙、誰高尚的證據(jù)論戰(zhàn),這場糾紛背后的各自算盤更有看頭。
這則糾紛備受關注,除了蘋果的顯赫背景外,另一原因則是控告蘋果商標侵權的深圳唯冠正深陷破產的泥潭之中。
深圳唯冠的母公司唯冠國際曾是世界第四大平板顯示器制造商,受2008年金融危機沖擊和美國多家液晶企業(yè)的反壟斷訴訟影響,就此陷入債務危機,再未翻身。
深圳唯冠成立于1991年,鼎盛時擁有員工5000多人,是深圳高新技術企業(yè)及中國外貿出口百強之一。2010年,受巨額債務拖累,深圳唯冠資產被查封,現(xiàn)在剩下的只有空曠廠房。
公開資料顯示,目前深圳唯冠的流動負債凈額已經(jīng)達到28.7億元,還有38億元的貸款逾期未還,同時,對中國銀行、民生銀行等8家銀行負債約1.8億美元,唯冠的資產和商標也早已被這8家債權銀行查封。對瀕死企業(yè)深圳唯冠而言,也許iPad這四個字母在中國大陸的商標使用權,已是它目前最值錢的資產和救命稻草。
其實,唯冠和蘋果原本是有機會坐下來好好談談的。但自從2010年,深圳唯冠因巨額虧損被查封資產之后,因為各自的一些小算盤,事情開始朝著復雜的方向發(fā)展。
當時,隨著中國大陸地區(qū)iPad上市日期的日益臨近,唯冠方面曾想過把iPad商標從負債累累的深圳唯冠轉移,這樣便于自己去談判出售iPad商標。但香港法院2010年的一紙禁制令讓唯冠的如意算盤落空。
蘋果在得知這一消息后,以為被查封資產的深圳唯冠已無精力繼續(xù)糾纏商標轉讓事宜,斷定自己拿下中國大陸地區(qū)的iPad商標只是時間問題,于是開始正式在中國銷售iPad。不過,蘋果未料到,8家債權銀行并未讓深圳唯冠破產,而是決定讓其繼續(xù)清償,而清償?shù)暮诵馁Y產,就是蘋果能為iPad商標支付多少轉讓費。
2010年4月,深圳唯冠曾為iPad商標要價1000萬美元。蘋果公司被激怒,隨即向深圳市中級法院起訴,要求深圳唯冠公司執(zhí)行其與臺灣唯冠達成的商標轉讓協(xié)議。
與此同時,中國逐漸成為iPad在全球最成功的市場之一,在中國的平板電腦市場中,iPad占有五成以上市場。不過就在iPad的銷量一路飄紅的時候,2011年底,深圳中院一審宣判,駁回蘋果起訴,iPad商標仍歸深圳唯冠。于是,被告深圳唯冠開始維權,被動變主動。
“應付鄰居們”
到底是誰的iPad,2月29日廣東高院即將作出終審判決。在結果出來之前,深圳唯冠拋出了“橄欖枝”—4億美元,相對于此前100億元人民幣的索賠額,已縮水了四分之三。
這場官司讓唯冠的知名度急劇躥升,如果最后唯冠贏得了勝利,那對于這家破產邊緣的公司來說,無疑是一次商業(yè)奇跡。
唯冠企業(yè)的掌舵者楊榮山甚至已經(jīng)規(guī)劃了東山再起:“中國有一家從事芯片行業(yè)的500強企業(yè)表示,只要二審贏了,會支持經(jīng)營、發(fā)揚唯冠品牌。”
對于唯冠來說,最好的結局也許并不是奪回“iPad”這四個如雷貫耳、離開蘋果又一無是處的字母,而是將其賣上一個好價錢。
對于蘋果來說,如果終審敗訴,那么意味著現(xiàn)有的iPad產品都將被強制下架。此外,除去對深圳唯冠的商標侵權賠償外,還可能要面臨巨額的罰款。于消費者而言,未來也將面臨iPad缺貨、漲價等等一系列問題。
現(xiàn)在,不少“果粉”開始擔心,如果蘋果最后敗訴,iPad要改名的話,該叫什么好呢?一時間,在網(wǎng)上掀起了一個給蘋果平板電腦命名的小高潮。有人建議在Pad前面可以更換其他字母,比如aPad、tPad等,可隨即就有人發(fā)現(xiàn),從aPad到zPad早已經(jīng)全被搶注。
有意思的是,與沸沸揚揚的iPad商標之爭的同時,網(wǎng)上也爆出著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Facebook在中國狂注60多個商標的新聞。
其注冊領域甚至包含男女服裝類,如“The Facebook”、“FB”等,F(xiàn)acebook的音譯中文商標也被重點保護,如“飛書博”、“臉譜”、“面書”、“費司布克”等。這一舉動幾乎將與Facebook有關的所有潛在商標一網(wǎng)打盡。
一直未放棄進入中國市場的Facebook顯然在竭力避免發(fā)生蘋果的這種悲劇。要知道,除了iPad之外,iPhone也在中國遭遇到了“商標危機”。在義烏經(jīng)營燈具的老板蔡志勇就為自己的燈具產品申請了iPhone商標。
按慣例,知名的國際品牌為了避免發(fā)生商標權糾紛,都會進行全類別(共45個類別)商標注冊。而iPhone在中國只申請注冊了20多個商品類別的商標,其余大多數(shù)已被國內企業(yè)申請注冊。
蘋果公司在商標方面,似乎一直過于傲慢,而它也正為傲慢而付出代價。深圳唯冠作為iPad商標在中國的所有者,雖然很多糾紛還懸而未決,但也正如其所說,“這是商戰(zhàn),無關道德”。
在商業(yè)社會,商標侵權與被侵權一直是一個很普遍的話題。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yè)在拓展海外市場時也不斷遭遇各種各樣的商標糾紛。像“五糧液”在韓國,“紅塔山”在菲律賓,“同仁堂”在日本都已經(jīng)被注冊。受害者隊列中,還有狗不理、六必居、王致和等。這里面,既有惡意的搶注,像王致和;也有非惡意的撞車,像聯(lián)想、《讀者》(原來叫《讀者文摘》,美國也有一個《讀者文摘》)。
對于大陸法系的國家,都采用“注冊在先”的原則獲取商標。而英美法系的少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則采用“使用在先”原則,即誰最先在市場中對商標進行使用,誰就有專用權。
英語中有個詞語叫“infringement”,意為商業(yè)侵權。用中文音譯,就讀作“應付鄰居們”。對于蘋果公司來說,真的要好好思考一下infringement,想想怎么應付那些 “鄰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