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詩百年,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詩歌一直在內(nèi)部爭論不清。盤峰論戰(zhàn)之后,當代詩歌出現(xiàn)兩大陣營,可謂“涇渭分明”。進入新世紀,由于網(wǎng)絡的興起,詩歌更是沉渣泛漾,許多人在評價2000~2010這十年詩歌的時候,依然不免憤怒。憤怒所謂的詩歌多元而喪失了基本的標準,憤怒當代詩歌某種程度上已經(jīng)走向“娛樂至死”。而在這樣那樣的批評聲里,許多詩歌寫作者卻并不以為然,他們堅信自己的寫作屬于時代前列,他們不管表面還是內(nèi)心都已經(jīng)把主流詩壇拋棄并踩在腳下。而在主流詩壇的漠視眼神中,他們的被遮蔽是詩歌史的需要,不過是在制造詩歌垃圾,噴泄。
如果說新世紀前十年還在爭論“民間寫作”和“知識分子寫作”誰對誰錯,那么在如今,詩歌的爭論是“民間內(nèi)部”的寫作論爭。這并不代表“知識分子寫作”沒有錯,而是這種寫作自身沒有活力,她像手電筒一樣直照天空,但卻越來越缺乏撼動人心的力量。而“民間寫作”強大的繁殖力和延伸能力,不僅日漸被眾多詩人所接受,也成為一面對應時代生活的良好鏡子。
民間寫作有好幾支分流。于堅韓東流、伊沙沈浩波流、楊黎何小竹流、黨管生凡斯流。這幾支分流各有千秋,詩壇接受的最好的部分是于堅和韓東流,他們的寫作有傳統(tǒng)審美和創(chuàng)新,而其他人則好像只有創(chuàng)新,因此不被接受或者部分地接受。但這并不妨礙他們在自己的道路上勇猛前進,伊沙秉承自己的“詩歌從說人話開始”信條,追隨者眾,幾乎一呼百應;楊黎則在他的“言之無物”里沉浸,他對外國媒體說:“我的詩歌不被當代國人喜愛”。而黨管生凡斯他們,極盡身體本能資源,用最簡單的手法來追求自我實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也頗受關注。
簡單分析,民間寫作陣營中,前三支分流的被接受或部分接受,關鍵還在于他們對第三代詩歌運動的參與,無形中已經(jīng)滲透并且影響著許多后來人。而第四支分流因為起步晚,所以不僅受“知識分子寫作”鄙視,也遭到民間寫作前三支分流對他們的不屑。因而在黨管生之列里,“知識分子寫作”已經(jīng)非常虛偽,他們甚至把民間寫作陣營的“內(nèi)部敵人”揪出來批斗。且看陳傻子《屌一大就裝逼》:
這些屌大的人
特指那些在寫詩上
混出頭的人
于堅
韓東
沈浩波等
過去的屌勁也沒有了
也不罵人了
寫詩也不狠了
看人博客要把腳印擦掉了
更不跟帖說三道四了
有菩薩樣了
把自己當人物了
一句話
裝逼了
不要不承認
誰裝逼
誰知道
而仔細分析深層原因,無非是作為一種文藝性的詩歌和作為一種個人屬性的詩歌的分野之爭。文藝性詩歌,簡而言之,是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可以被從某種角度來調(diào)屬的東西,它們雖然已經(jīng)脫離了政治工具化的困境,有著詩歌自身的美和深淵,但是某種程度上卻遮蔽了個人性的展現(xiàn),這就是為什么評論某些名家時的獨特只說“風格明顯”而不說“個性明顯”;而作為個人屬性的詩歌,他們或許知道詩歌的要義其實就是記錄個人之生活,寫其他都容易把詩歌變異,從而成為分行散文、分行小說等。
從詩歌本身說,作為個人屬性的詩歌應該是每一個真正熱愛詩歌的人的選擇。它的這種日常性、隨意性不僅能夠表達我們個人在歷史面前的無助和對當時漩渦的拯救,而且也非常輕松地回應了漢語對當代詩歌的疑問。王小妮曾說,詩歌這東西,不管是誰,張口就是,哪怕只是一個字。她深深地理解了詩歌對于個人的重要性,因而選擇重新做一個詩人。而文藝性的詩歌,更多地突出它在社會功能里的目的性。作為社會中的一個人,用詩歌來回應或抨擊或贊揚“物”,不僅啟智,無形中也推動社會的向前發(fā)展,最重要的是作為文藝性的詩歌,一直在守護著人的良心能夠時常自我發(fā)現(xiàn)和蘇醒。因此誰對誰錯也不好妄加判斷,但是就如我在給某個朋友回復的博客紙條中提到的,這非??上玻鸫a是越發(fā)展越正常,那些僵尸的詩歌終會老去。而詩歌的爭論也變得非常有意義,即使從三百年之后再看現(xiàn)在的情況。目前,作為文藝性的詩歌和作為個人屬性的詩歌正并行不悖地向天際射去,他們雖然也像手電筒寫作一樣照向天空,他們雖然有時也相互交叉,但毫無疑問,他們會在奇妙的時刻交匯并成為星星,成為人類精神的永恒守望。
責任編輯 王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