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勝利后的分封
召公想建造一座理想中的城。
周武王在打敗商紂王之后,以勝利者的姿態(tài)大封諸侯,武王的弟弟召公得到了一塊名叫“燕”的封地。這一年是公元前1045年。
周朝第一次使“封建”制成為一套完備的制度,“地方封國的建立標志著與霸權(quán)的、宗教為主的商代國家模式的根本脫離”。長期以來,對于“封建”一詞的使用極度混亂,張蔭麟先生認為,“在中國史里只有周朝的社會可以說是封建社會?!边@一套名為“封建”的制度,后來被柳宗元在《封建論》中所詬病,認為封土裂國,常形成“末大不掉”的局面,王后后裔們世食祿邑,不思進取,又容易使諸侯并起、犯上作亂。但在周初,在交通和通訊都不發(fā)達的狀態(tài)下,要維系帝王的統(tǒng)治,以等差遞減的方式,將周王所承受的天命分別轉(zhuǎn)交給自家兄弟,形成一個金字塔形的權(quán)力可控體系,從而開創(chuàng)了“家天下”的歷史。這種“天下一家親”的政治局面,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在三千多年后的今天仍是許多華人家族企業(yè)借以維系著企業(yè)掌控權(quán)的不二法門。
那也是一座城,一座在周朝的曠野上聳立起來的看不見、卻無比堅硬的城、一座制度的城。那些道路,是由血緣連接起來的;血緣,是通向這座城池的唯一路標。一筆寫不出兩個姬字,天下王侯皆姓姬,天下的安全,也因此有了制度性的保障,至少,姬家人不會跟姬家人作對吧。
燦爛、萎靡、兇猛而靈異的商代結(jié)束了,強調(diào)仁義禮儀的周朝開始了。如果我們一定要把這場改朝換代稱為“湯武革命”,那么,“革命”的意義,或許就在這里了。商朝是一個彌漫著卜辭與符咒的王朝,被張光直先生形容為“一個由服務(wù)于商王的薩滿式官員組成的集合體,而其中的商王則是一個‘大薩滿’?!边@個相信天命的王朝,并沒有得到上天的保佑。所以,公元前1043年,也就是商滅后第三年,周武王死,年幼的周成王繼位。輔佐成王的周公擔心成王重蹈紂王的覆轍,寫下了《多士》《毋逸》,勉勵年輕的成王。在《多士》中,周公說:“紂王繼位,驕奢淫逸,不顧上天和百姓的愿望。紂的百姓們,沒有不認為他該殺的?!薄岸芪耐鮿t勤勞國政,每天太陽偏西了,他沒還有來得及吃午飯,正因為他的勤勉,才當政50多年?!痹凇段阋荨分校f:“做父母的,經(jīng)歷過長久的創(chuàng)業(yè),而子孫們卻往往不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驕縱奢侈,致使基業(yè)毀敗,因此,做子孫的一定要謹慎行事?!?/p>
周公死的時候,天降暴雨,淹沒了尚未收割的農(nóng)田。年輕的成王被獰厲的天象嚇住了,急忙到郊外祭天。隆重的祭祀儀式剛剛結(jié)束,天就放晴了,他驚魂未定地抬頭,頭上是一片無可挑剔的藍。他就那樣長久地凝望著天空,心里揣想著來自天空的暗示。上天給了成王一次深刻的教育,讓他意識到了天命的不可違。他于是意識到這件事情的嚴重性,努力效仿文武周公,以維護周朝初年安定團結(jié)的大好局面。
召公讓百姓把倒下的樹木和莊稼都扶起來,重新培土,雨后的土地更加肥沃,像被麻油浸過,酥酥的,軟軟的,還散發(fā)著比平時濃郁許多倍的腥甜氣息,一腳踩進去,就陷在里面,拔不出來。秋天的時候,農(nóng)夫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他們的莊稼比任何一年都長得肥碩壯大,枝葉茂密。
《史記》記載:召公治理西部,深得百姓的愛戴。召公巡行鄉(xiāng)邑,看見一棵棠樹,就坐在這棵樹的下面,審判官司、處理政事。召公去世以后,百姓們想念他,甚至對棠樹都倍加愛護,不忍心砍伐。這一景象被記錄在《詩經(jīng)》里,變成這樣的歌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睆拇耍N植棠樹,也成為人民表達他們向往清明統(tǒng)治者的方式。
這是周朝建立初年的景象,如任何一個新的朝代一樣,鮮美、純凈、生機盎然。500多年后,孔子感嘆道:“吾于《甘棠》,見宗廟之敬也,甚尊其人,必敬其位,道也。”
二 燈火繁華的城市
無論怎樣,商紂王的繁華宮殿被攻破之日,一座更加壯麗的大城已經(jīng)在周公的心中孕育。那座大邑,就是“成周”,又稱“洛邑”。公元前1036年,周成王七年,召公接受周成王的任命,到洛邑考察地理,定都于洛邑。或許那時,召公就在想,自己的封國——燕,也應(yīng)該擁有一座宏偉的城池。
那個名叫“燕”的封國,因臨近燕山(大房山)而得名,那里是帝國最北部的一個分封國。再向北,就是一望無際的草原,人扎進去,就沒了蹤影。有關(guān)鬼方——一個兇悍的草原部落的傳說,時常伴隨著呼嘯的北風,從那里隱約傳來。盡管有學(xué)者認為,早在公元前21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的一千年中,古燕國就已經(jīng)形成,并有城堡形成、銅器出現(xiàn),但在召公的時代,與中原相比,遙遠的燕,無疑是一片荒蠻之地。
他要用一座城來馴服那片荒遠之地,把帝國領(lǐng)袖的旨意落實到邊疆人民的心中。當然,那不會是一座空城,他還要用詩、用酒、用樓閣、用青銅器,用各種文雅的禮儀,把這座城充填得滿滿當當,這些我還要在后面講述。沒有史料記載燕都的建造過程,但它的城墻,如同大地上的矩尺,橫平豎直地聳立起來的時候,即使遠在洛邑,召公也能感覺到它巨大的存在。盡管在今天的古地圖上,它只是微不足道的一個黑點。
當權(quán)者不是在建城,是在完成他們的王朝夢想。那個夢想有著石頭的質(zhì)地,卻又不乏藝術(shù)的肌理,溫情中不失典雅和莊重,像水,溫柔、流暢,可以釀酒,進入人們的身體、血液和情感,覆蓋帝國的蕓蕓眾生。所以,在政治化的分封制度之上,他們又粘上了一層藝術(shù)化的金箔,那就是周禮。周禮,是周朝政治、思想、經(jīng)濟、軍事、刑罰、外交、文化、教育、工藝制造、衣食住行必須遵循的準則。這些準則固然是帶有規(guī)訓(xùn)性的、強硬的,但同時也是文明的、講求分寸和藝術(shù)化的。所有這一切,都凝聚在一本名為《周禮》的書中。從周朝首都到每個分封王國的都城,帝國的城市彼此勾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像一張大網(wǎng)的網(wǎng)結(jié),維系著王朝的運行。沒有禮,憑借分封建立起來的國家制度完全是一個空殼,只有通過秩序分明的禮,它才有了血肉,才能夠行走和運轉(zhuǎn)。
李澤厚把“禮”定義為“在周初確定的一整套的典章、制度、規(guī)矩、儀節(jié)”。在紛亂擾攘的欲望面前,沒有禮,就沒有秩序??档抡J為,真正的道德行為必須是服從理性的命令,而不能有任何感性沖動摻雜其間,不能有利己的好惡之心。以理性來克抑感性,是整個康德倫理學(xué)的基調(diào)。18世紀的康德是德國古典美學(xué)的奠定者,也是啟蒙運動最后一位主要哲學(xué)家。而中國早在文明的襁褓歲月中,就奠定了以理性為核心的文明基礎(chǔ),“禮”,就是理性精神的外在體現(xiàn)。此際的中華文明,已經(jīng)洗去茹毛飲血的荒蠻,由文質(zhì)彬彬的禮樂注入文明的血液。即使是戰(zhàn)爭,也是彬彬有“禮”的戰(zhàn)爭,交戰(zhàn)雙方都須遵循公認的原則。布陣也有一定的程序,離不開“禮”的約束。世界上哪個民族,能在公元前幾世紀就達到如此的文明程度?直到今天,“禮尚往來”,依然是中國人的精神核心。
相傳《周禮》為周公所作。周公被古文經(jīng)學(xué)家奉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創(chuàng)制者,后代理學(xué)家又把他奉為道統(tǒng)中重要的一環(huán)。但中華傳統(tǒng)中禮樂文明的芻形,除了周公的創(chuàng)制之外,更有召公的努力。
《周禮》所包含的繁文縟節(jié)固然有形式主義之嫌,但沒有這樣的形式,就沒有文明的規(guī)范,就無法使先民們走出茹毛飲血的曠野而步入文明的殿堂。至于禮制被絕對化,變成理解要執(zhí)行,不理解也要執(zhí)行的教條,變成“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的吃人禮教,那是后來的事,也是違背禮的基本精神的。因為規(guī)矩帶來的不是限制,而是活力。在那座大城內(nèi),燈火繁華,酒旗高揚,車馬夾帶著風聲,從街衢間穿過。
在這個追求禮治的王朝中,燕禮最輕,卻最為親切?!堵锅Q》《伐木》《湛露》等詩,描述了燕禮的場面。燕禮所設(shè)之飲,以酒為主。如揚之水所說:“詩的時代,幾乎一切莊嚴的、有限止的儀式之后,都接續(xù)著輕松的、無限止的歌與酒。莊嚴自然是真,莊嚴之后的放松,卻不是對莊嚴的否定,而是接續(xù),只不過換了一個親切的方式。因此當日之宴飲,不妨說,是生活中的政治,政治中的生活?!?/p>
理想的制度,理想的社會,有如規(guī)整有秩的城池,在周朝建立起來,在時間中成為一去不返的輝煌,被500年后一個名叫孔丘的后人反復(fù)緬懷和追憶。難怪在他們的心中,理想國不再存在于未來,而存在于“郁郁乎文哉”的周朝,更在于天下為公,而非一家一姓所得私有的堯舜之世。
三 神秘的卜甲
3000年后,那座北方大城的燈火繁華已經(jīng)消失在一片深黃的泥土中,所有戰(zhàn)亂中的呼號,與酒醉后的酣歌,也早已變成《詩經(jīng)》《左傳》《國語》《史記》中的繁體字,變成展示窗里的陶器、銅器、玉器、漆器、石器和原始青瓷,如劫難之后的花朵,兀自綻放。
在今天的中國,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是人們能見到的最古老的古代都城遺址了。1976至1984年,考古工作者挖開了這座都城的一角,我看見了它的夯土的城墻。1995年又在東城墻北段發(fā)現(xiàn)一條用河卵石鋪成的排水溝。城市的規(guī)劃與建設(shè),被認為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標志。古史中的許多城池只能在古籍中出沒,而燕都,卻為古史提供了有力的地下證據(jù),使北京3000多年的城市歷史成為不虛之言。盡管燕國的都城后來幾度變遷,甚至離開了如今北京的行政區(qū)域,而抵達了河北境內(nèi),但它對北京這座城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尚未進行,在北京房山董家林村的下面,是前世的城,所有的宮殿、街道、作坊、城門,都被封存在從前的秩序中。
1996年春秋兩季,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學(xué)考古系和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考古隊,對北京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遺址進行考古挖掘。正是在這次考古中,考古學(xué)家們在96LG11H108灰坑中發(fā)現(xiàn)了三片有字的卜甲,其中一塊便是腹甲甲首上刻有“成周”二字的卜甲。
前面已經(jīng)講過,“成周”是周朝的首都洛邑,刻有“成周”二字的卜甲為什么出現(xiàn)在燕都的遺址中?有一種可能,就是召公在平叛武庚叛亂時,將這一用于占卜吉兇的卜甲遺落在燕都,在廢墟的黃土下沉睡了三千多年。連他都不知道,這一塊偶然失去的卜甲對于后世的研究者們意味著什么——它意味著他們在穿越了30多個世紀的黑暗之后突然牽住了他的衣襟。它為已經(jīng)消失的古人提供了存在的證據(jù),他們將在它的引領(lǐng)下回到從前,那個從前早已經(jīng)寫在故紙堆密密麻麻的繁體字里了。但在那一刻,它突然跳了出來,變得清晰和生動——那是成王二年,公元前1041年,平叛武庚叛亂的戰(zhàn)爭開始了,“周公和召公是分路進行的:周公征討的重點在東面和東南,即伐淮夷、奄和薄姑;召公征討的重點在東北,追擊北奔的祿父和其他的反夷。
這樣浩大的歷史,此時都收縮在那只卜甲中,以它詭秘而優(yōu)美的裂紋,向我們述說。它像一個古代芯片,以微小的體積凝聚了巨大信息,以至于今天的學(xué)者需要千字萬字才能將它們釋放出來。召公平叛武庚叛亂,是在周成王四年,公元前1039年。它對幽燕地區(qū)的意義,張蔭麟先生在《中國史綱》里作了如下評價:“周公東征之后,周人的勢力才達到他們的‘遠東’。就周人向外發(fā)展的步驟而論,周公的東征比武王克殷還更重要?!?/p>
誦讀《詩經(jīng)·豳風·東山》,我們似乎可以目睹了三千多年前那場濕透人心的雨,體會到了東征軍士由戰(zhàn)場返鄉(xiāng)時的急迫心境:
我徂東山,
慆慆不歸。
我來自東,
零雨其濛……
平定叛亂之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東北一路的政務(wù)實際上由召公管理。這時,他很可能來到燕都,因為燕地是大周王朝東北邊疆的咽喉之地,是殷代燕國之所在。途中,他順路為邢國(今河北邢臺一帶)受封建城選擇地址而占卜。因為成周、邢都與燕都,剛好形成三點一線。根據(jù)考古學(xué)家的推測,召公是為成周占卜后一路北上的,所以到達燕都時,他沒有來得及把成周的卜甲交給成王,而是帶在身上,到了燕國,最終遺落在燕國。考古學(xué)家認為:“這片占卜‘成周’的卜甲,恰恰在燕國都城遺址被發(fā)現(xiàn),這是召公到達燕國都城的最好證明?!薄巴乱殉蔀闅v史,但我們?nèi)钥赏ㄟ^考古發(fā)現(xiàn)的珍貴遺物,窺看數(shù)千年前的精彩一幕?!?/p>
城池,是道路終止之處。所有顛簸的身體,都將在城池中得到安頓。于是,在停頓之外,燕都更是出發(fā)之地。在文明的銜接帶上,這座城市更像是一只巨大的車輪,在永不停歇地旋轉(zhuǎn)——方形的城,與圓型的輪,是我們從燕都提取出的兩個歷史意象。有一天,人們或許就在這條大道上,看到兵車上召公的面孔。
我們雖然至今沒有看到過有關(guān)召公是否到燕國就任的歷史證據(jù),但并不等于他沒有到過燕都。我真誠地相信,這個偉大的城市一定會為這個偉大的人物而打開城門。
四 防民之口甚于防水
建國之初的領(lǐng)導(dǎo)者似乎都是理想主義者,勵精圖治,軟硬兼施——城市是硬件,它的里面裝的是制度和文化的軟件。但過不了幾代,他們的理想就變成了空殼,最多不過是在城墻上招搖的一面好看的旗幟,在它的下面,是迅速潰爛的現(xiàn)實。
盡管有文王、武王、周公、召公奠定的良好開局,但可怕的王朝周期律,還是沒有放過這個朝代。
這個王朝,終于到了要依靠殘暴來掩蓋它的丑惡的時候。
西周的滅亡始于厲王。厲王在位的時期,剛好是西周歷史上危機四伏的時期。但慣于用歌舞升平粉飾太平的王朝已經(jīng)不習(xí)慣于真話,因為真話里包含著許多可怕的不祥的信息,與帝王有關(guān)天下太平的想象格格不入。于是,真話成為帝王最忌諱的事物,也進而成為臣民們最忌諱的事物。
此類的惡性循環(huán),在以后的朝代中不斷地重演著,直到官逼民反,新的朝代建立,才會暫時終止,但很快又會陷入新的惡性循環(huán)中去。前有夏桀、商紂,后有漢成帝劉驁、晉惠帝司馬衷,暴君就像一只九命鳥,死了再生,生了再死,世世代代,輪回不已。在中國古代昏君排行榜上,周厲王絕對稱不上鳳毛麟角。這里還要提到這段歷史,是因為它牽扯到我們的主人公——召公,只是,此時距離第一代召公姬奭受封于燕,已經(jīng)過去了兩百多年,所以這個召公非彼召公,而是他的世襲后裔,姓姬名虎,謚號穆公。
召公已經(jīng)對厲王忍無可忍,于是說:“老百姓忍受不了暴政了!”厲王聽了勃然大怒,找到衛(wèi)國的巫師,讓衛(wèi)巫去監(jiān)視抨擊他的人。然后,按照衛(wèi)巫的報告,把他們從肉體上徹底消滅。于是人們都不敢隨便說話,路上相見,以目示意,不敢交談。
周厲王頗為得意,對召公說:“我能消除指責的言論,他們再也不敢吭聲了!”
召公回答說:“你這樣做是堵住人們的嘴。阻塞老百姓的嘴,好比阻塞河水。河道因堵塞而造成決口,就會傷害更多的人?!闭俟f,“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比欢鴮τ谶@樣的說法,周厲王并不喜歡,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開發(fā)表言論指斥他。3年后,人們終于把這個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暴君逃亡之后,他的太子靜慌了神,匆忙躲進召公的府邸。人民群眾在得知這一消息之后,立刻把召公的府邸圍得水泄不通,他們要殺死太子,報仇雪恨。召公說:“當初我向厲王進諫,厲王不聽,才導(dǎo)致他今日的禍患。如果現(xiàn)在殺死厲王的太子,厲王會認為我是因為恨他而進行報復(fù)。為君做事,即使身處危境也不能心懷不滿,即使有怨氣也不能發(fā)怒,更何況是為王謀事呢?”說完,召公把自己的兒子獻了出來,代厲王的太子受過,而厲王的太子,則得以幸免。
厲王逃走后留下的政治真空,被周公和召公所彌補。召公的名字,因為“周召共和”而在中國歷史上留下永遠的刻度?!妒酚洝酚涊d:“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
這是漢語“共和”一詞的詞源。正是從周召共和這一年起,中國的歷史有了確切的紀年,直到今天,千百年來不曾間斷,“周召共和”是我國歷史得以保證延續(xù)性的重要開端?!肮埠汀笔且环N執(zhí)政方式,具有動詞性質(zhì)?!肮病笔嵌嘶蚨嗳藚f(xié)同的意思,“和”字從禾從口,是調(diào)五谷以合眾口的意思。所以,如果把政事比作眾人口味,把執(zhí)政比作調(diào)和眾人口味,那么“共和”就是兩人或多人協(xié)作共事,一起調(diào)和大眾口味,以達到滿足天下大眾要求的目的。查尋《史記》,在卷十四《十二諸侯年表第二》中,我們找到了“共和元年”的準確年代——歲次庚申,即公元前841年。
締造“共和”的周公召公不會想到,他們的繼承人們居然撕破了臉皮,展開了漫長而慘烈的戰(zhàn)爭——公元前475年,中國進入長達兩個半世紀的“戰(zhàn)國時代”。這不難理解,因為在今天,華麗家族的后裔子孫為了家族財產(chǎn)而打得頭破血流魚死網(wǎng)破,早已不再是新聞。與他們相比,姬姓后裔之間爭奪的遺產(chǎn)要更龐大,它不是一個女人、一座宮殿、一座城池,而是整個江山社稷,是帝國的一切。
這時,東西方再度出現(xiàn)了驚人相似的一幕——在遙遠的愛琴海,在公元前500年至公元前387年之間,相繼爆發(fā)希波戰(zhàn)爭、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以及雅典、底比斯等城邦聯(lián)合反對斯巴達的科林斯戰(zhàn)爭。古希臘,這歐洲文明的源泉,變成制造死亡的超級機器,神廟上幾乎所有肌肉發(fā)達的石雕都在流血,那是戰(zhàn)士的血,從他們被砍斷的肢體上,一股一股地噴涌而出,濺在石雕上面,直到把它們徹底涂成紅色。
歐亞大陸的這一邊,在召公姬虎死后,再也沒有人能夠挽救這個放縱和墮落的王朝了。
哭號與吶喊,遮蔽了周初的寧靜。
五 孔孟的失敗
周公最擔心的情況變成了事實,就是他在《毋逸》中說的:“做父母的,經(jīng)歷過長久的創(chuàng)業(yè),而子孫們卻往往不知道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驕縱奢侈,致使基業(yè)毀敗?!边@表明,任何烏托邦的設(shè)計,都有它的弱點;它的效用越大,禍害也可能越大。而這個烏托邦在成功與失敗之間的漂移,有時是頗為神秘的,很難掌控。周初的創(chuàng)制者在建造了他們的太陽之城后,試圖完全控制它們,但他們最終還是失敗了,他們的制度,在貪婪的欲望與邪惡的人性面前一敗涂地。
這場戰(zhàn)亂,是人放縱的本性與理性的約束之間進行的赤裸裸的廝殺,連起碼的道德與廉恥都顧不上了。它令深懷“仁者愛人”理想的孔子深感失望,在孔子看來,只有用“禮”來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的行為,才符合“仁”的要求。法國啟蒙時代著名經(jīng)濟學(xué)家、重農(nóng)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魁奈在讀了《論語》的二十篇后說:“它們是討論善政、道德及美事,此集滿載原理及德行之言,勝過于希臘七圣之語?!倍嘈湃诵陨频拿献樱踔涟l(fā)出了“春秋無義戰(zhàn)”的絕望吶喊。孟子認為人性之善自然可以推導(dǎo)出“仁政”與“王道”,而不是眼下的王綱解紐、人性荒蕪。而在中原的沃土上渴望收割愛的果實的孔子和孟子所看到的,卻是仇恨像洪水一樣蔓延,殺戮成為最高的信仰,殺人不眨眼的猛士受到推崇,在他們的英名之下,狼藉的尸首正在曠野上發(fā)出一陣陣的惡臭?,F(xiàn)實給這兩個書呆子以響亮的耳光,他們的公式,在現(xiàn)實面前失去了效用。他們所信仰的仁愛,在凌厲的刀刃面前不堪一擊。成功永遠屬于那些能說會道、給掌權(quán)者帶來眼前利益的人,而孔孟近乎單純的理想主義,在掌權(quán)者眼里則顯得傻得可愛。在這樣一個時代,孔子和孟子祭起道德的大旗,無疑是一種一廂情愿的奢望,他們的孤獨是注定的,他們的理想主義怎能穿透那野蠻的長夜,他們那在風中搖擺的旗幟必將千瘡百孔??鬃拥膬r值,直到漢武帝時代,才像出土文物一般,被董仲舒重新挖掘和利用。而孟子則更加不幸,直到一千年后的唐代,才找到他真正的知音,他就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為了對抗佛學(xué)的強大沖擊,韓愈構(gòu)建出一個從堯、舜、禹、湯,直到文、武、周公、孔、孟的所謂“道統(tǒng)”,重新認識到孟子的價值。而孟子和他的著作的地位迎來歷史性的徹底改變,則是在更晚的宋代。面對現(xiàn)實的孟子只能無奈地說,“征者,上伐下也,敵國不相征也。”“敵國”,指的是地位相等的國家,這樣的國家,是不能征戰(zhàn)的,只有以上伐下,就像當年召公率兵征討武庚那樣,才代表“王道”,被“禮”所允許。如果文王武王、周公召公看到他們的后代這樣“打成一片”,一定會口吐白沫,氣絕而亡。
稍早于孔子的時代,約公元前610年,古印度迦毗羅衛(wèi)國一個14歲少年王子在出游時目睹了現(xiàn)實的凄慘,內(nèi)心感到無比的傷感,萌發(fā)了出家修道的想法。又過了15年(一說過了5年),他不顧父王的多次勸阻,離開妻兒,舍棄王族生活,在尼連禪河畔的樹林中獨修苦行。很多年后,他來到伽耶城外那棵著名的蓽缽羅樹(即菩提樹)下,沉思默想。
就在那棵樹下,他經(jīng)過七天七夜的冥想,終于恍然大悟,確信已經(jīng)洞達了人生痛苦的本源,斷除了生老病死的根本,使貪、瞋、癡等煩惱不再起于心頭。他覺悟成道,成了佛。成佛后,人們稱他為釋迦牟尼,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這一年,他35歲。
從那一天開始,釋迦牟尼傳教的腳步遍及古印度。五個多世紀以后,這條菩提之路才蜿蜒抵達東漢時期的中國,并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傳遍中國。帶著它洞察一切的睿智微笑,關(guān)懷著在長期分裂和戰(zhàn)亂中備受煎熬的中國人。
而在戰(zhàn)國時代,還沒有人知道在南亞次大陸的濕熱叢林中,有一位大慈大悲的佛陀正普度眾生,只知道周王朝苦心孤詣搭成的倫理大廈,正變得支離破碎。很多年后,人們才會發(fā)現(xiàn)這一制度的缺陷——周初的創(chuàng)制者創(chuàng)建的是一個以王者為中心的同心圓結(jié)構(gòu),處于這個結(jié)構(gòu)中心的當然是“奉天承運”的帝王。在中心的外圍,則包裹著諸侯、大夫等圓圈,一層一層地向外輻射。由于這些大小不同的圓圈圍繞的是同一個圓心,因而它們距離相等卻永遠也不能相交,所謂“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狗熊兒混蛋”,帝王、諸侯、大夫,永遠不能互換身份,他們的地位,必須由他們的直接后裔來繼承,這使這個同心圓結(jié)構(gòu)成為一個靜止的結(jié)構(gòu)。顯然,這是一個缺乏獎勵機制的制度。帝國的穩(wěn)定,建立在靜止的基礎(chǔ)上,那么這樣的穩(wěn)定必然是暫時的和脆弱的,一旦有外在壓力迫使結(jié)構(gòu)受損,結(jié)局必然悲慘。
周朝滅亡后,新建立的秦朝以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的主導(dǎo)地位,郡縣首長由中央政府任命,而不是世襲。這一方面保留了同心圓結(jié)構(gòu)——皇帝照例永遠居于結(jié)構(gòu)的中心,他的權(quán)力也是一層一層地向外輻射的。另一方面汲取了商鞅變法成果,建立了一整套的競爭機制——那些奮勇當先,或果敢有為的人,都有可能突破階層的限制而躍升為貴族,而從前的貴族也可能因為犯罪而被貶為庶人。商鞅甚至更加大膽,想廢除皇帝的世襲制而改用禪讓制,讓真正有才能的人成為皇帝。它不再依靠虛無縹緲的道德,而只相信實際的能力。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里,只有能夠戰(zhàn)勝敵人的人才是道德的。這個王朝創(chuàng)造了一個動態(tài)的同心圓結(jié)構(gòu),因而它能轉(zhuǎn)動起來,最終成為一輛巨大的戰(zhàn)車,從黃土高原飛奔而下,沒有一個國家能抵擋它所積累的巨大的勢能。
秦漢以后,雖然仍有朝代對于分封制所建立的金字塔形權(quán)力體系一往情深,但這些朝代,如漢、唐,分封基本上是虛封,即只賜封號,不賜土地。同時,既不拘泥于《禮記》中的教條,又把禮的精神繼承下來,對建立在血緣倫理基礎(chǔ)上的儒家學(xué)說有保留、有繼承,也有改造。這表明帝國的意識形態(tài)具有較強的自我糾錯能力,在保持基本原則的前提下作出恰當?shù)恼{(diào)適,這也是帝國體制在這塊土地上長期延續(xù)、兩千年不滅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
周朝的設(shè)計缺陷從一開始就存在,只是這樣的缺陷在建國之初很容易被一片欣欣向榮的時代氣氛所掩蓋,但時間一久,就露出原形了。
但無論這樣的制度如何完美,它為獨裁者服務(wù)的目的都是一目了然的。制度是用來約束人的,但人同樣可以馴服制度,使它變得俯首帖耳——歷史上的暴君,從來都是這方面的行家里手,這使它變成一種雞生蛋蛋生雞式的悖論。顧準先生曾寫道:“你讀《尚書》,周公有以文王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故事以及殷 紂王沉湎酒色以致亡國的故事教導(dǎo)后代帝王的。專制主義本來必定一代不如一代,必定愈來愈腐化墮落……”制度存在,是因為他們需要它,等他們覺得它是障礙時,制度就蕩然無存了——它最終將淪為一套沒有人相信的空洞說教。
傷心失望的孟子在公元前329年、約43歲的年紀,第一次來到當時的強國——齊國。原打算在齊威王面前露上一手的孟子,最終卻把自己的熱臉貼在了齊威王的冷屁股上。原因是他那一套仁義道德在戰(zhàn)國的叢林競爭中顯得過于迂腐。
而召公建立的燕國,在孟子心有不甘地再次到達齊國后發(fā)生了一場內(nèi)亂。內(nèi)亂的起因,是燕王噲把君位讓給了大臣子之;而子之的獨斷專行,把這個曾經(jīng)強大的諸侯國變成一片狼藉。齊宣王問政于孟子,并采納了孟子的建議,乘虛而入,50日破燕,占領(lǐng)燕國。
燕國國破之際,公元前312年,也就是周赧王三年,燕國的太子平繼位,就是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勵精圖治,試圖恢復(fù)當年的秩序、莊嚴和繁榮。他采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千金買骨”,造成各國士人“爭趨燕”的熱鬧局面,使弱小的燕國很快成為人才匯集之地。其中三大才子,在歷史上永遠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們是:蘇秦、樂毅、鄒衍。公元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率領(lǐng)趙、楚、韓、魏、燕五國的聯(lián)合部隊向齊國發(fā)起復(fù)仇之戰(zhàn),一直打進齊國的國都臨淄,齊緡王倉皇逃竄,去向不明。作為戰(zhàn)果,樂毅甚至將齊國用于祭祀的禮器都運回燕國,對于齊國來說,這無疑是奇恥大辱。
身在齊國的孟子沒能實現(xiàn)自己的抱負,卻給了樂毅成功的機會。燕昭王即位的第二年,將近60歲的孟子,心情黯然地離開齊國。
樂毅在功成名就之后,最終死在燕國。位于北京房山區(qū)官道鎮(zhèn)富莊村東的樂毅墓,是他最后的歸宿。這是一座有著呈圓形土寶頂?shù)木薮髩災(zāi)梗馔粮哌_10余米,占地約4畝。墓前立一石碑,碑上刻的“望諸君墓”四個大字,還依稀可辨。
孟子不能拯救齊國,樂毅也不能拯救燕國,只有商鞅這個冷血動物是例外,他成就了鐵血的秦國。公元前228年,秦軍逼近燕國,沒有還手之力的燕太子丹只能使出他最后的一招——實施“斬首行動”,派遣荊軻和他的13歲的助手秦舞陽涉過永定河,穿過大防嶺前的大平原,前往秦國,行刺秦王嬴政。但是隨著荊軻在咸陽宮銅柱前被驚恐不已的秦王用長劍刺出一個又一個的血窟窿,燕國最后的生存希望破滅了。荊軻就像他留下的那句千古絕唱一樣,“壯士一去兮不復(fù)還”了,來的是秦國的大軍,如潮水般,沖擊著燕都的城墻。這一次,曾經(jīng)燈火繁華的燕國首都徹底地毀滅了。觥籌里的酒、竹簡上的詩,在戰(zhàn)火中像泡沫一樣翻飛,當它們緩緩地落下來以后,這座都市里,就一切都不存在了。
它以可怕的寂靜,等待著一個黑色身影的到來。
那顆世代傳誦的棠樹,則仿佛離亂中的孤兒,沒有人知道它的去向。但每到春風又起,人們會看到無數(shù)棵新樹,在復(fù)蘇的原野上,飄撒前世的花瓣。
責任編輯 張頤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