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叫沙碧娜、安德雷亞或馬提娜,生于60年代,想要更多孩子。20歲出頭的時候,她們希望生兩個或三個,但是學業(yè)和第一份工資顯然更加重要,她們想,反正遲早都可以生。
一年年時光飛逝,工作上的成就始終居于首位,孕育小生命的時間永遠稀缺,突然就太晚了,悲傷延續(xù)一生。或者,如今已經(jīng)40多歲的她們終于有了孩子,看著正在游樂場中蕩秋千的獨生兒子或女兒,滿眼幸福。再生一個?不行,太老啦。自35歲起,女人懷孕的可能性急劇降低。盡管男人也不是像他們愿意相信的那樣,直到高齡都有無限制的生育能力,但不管怎么說,他們有生育能力的年限明顯長于女人有受孕能力的時間。2004年以來,在德國,接受人工受精的夫妻需要自費承擔治療費的一半,治療人數(shù)卻仍然從6萬例上升到7.6萬例。昂貴的費用和精神壓力使不少女性處于抑郁的邊緣。
她們叫安娜、卡特琳或妮娜,生于70年代,一直在尋找合適的男人。也許他們就站在周日早上買面包的長隊中,也許他們就在地鐵里坐在她們的對面。30多歲的她們渴望建立自己的家庭,然而,要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遇到一個合適的男人簡直不可想象。她們?nèi)ゾW(wǎng)上相親或是參加“超30歲派對”,通過這種方式認識一些男人。他們可能會相愛,但是一旦涉及孩子這個話題,大多數(shù)愛情都會成為往事。她們常常對猶豫不決的男人感到失望,男人也往往不滿于“這個年齡女人的難以馴服”。
很多女人,不管她們是叫沙碧娜還是安娜,30多歲還是40多歲,都在深信她們“還有時間”中度過了很多年。還有時間找到伴侶,還有時間生孩子,這種錯誤認知誕生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女權主義。那之前,女人很早就結婚了,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放棄了工作,也放棄了對國家和社會可能帶來的影響,只負責家務和孩子的教育。
沙碧娜、安德雷亞、馬提娜這一代的很多女性還能想起她們?nèi)殝寢尩母嬲]:先做份好工作,一旦成家,你們就被束縛住了。她們乖乖地做到了這一點,遵守著媽媽的囑咐。1977年以來,德國女性生第一胎的平均年齡持續(xù)上升,現(xiàn)在是30.5歲,女大學生則更高。按照當時女權主義的觀點,很早建立家庭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根源。所以,對女性來說,好的教育和自主掙錢最重要,代價就是年輕時放棄母親身份。這是70年代末打上封印的女權主義契約,在40多年后的今天,是時候重新審視它了。
或許現(xiàn)在,剛20歲出頭就生一兩個孩子,是個不錯的主意。
比起男人,有更多的女人讀完了大學,受過良好教育的職業(yè)女性越來越多。但是,她們應該怎樣把職業(yè)和家庭協(xié)調(diào)起來,仍然是個問題。30歲到40多歲的學者媽媽們常常為事業(yè)停滯不前而苦惱,因為大多數(shù)辦公室的工作都不適合照顧孩子的媽媽。而離開職場后,等到子女不再需要溫暖的午餐,她們中的大多數(shù)都已經(jīng)太老,不能重新開始職業(yè)生活。
但是,想想看,如果在40歲生日的時候,孩子們已經(jīng)可以搬出家里了,會是怎樣的情形?突然你就擁有了20多年的時間,去工作、升職,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幾周前,美國雜志《大西洋月刊》中發(fā)表了女教授安娜-瑪麗·施勞特的一篇文章。她寫道,50歲時她突然發(fā)現(xiàn),她無法在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出席的聯(lián)合國會議中集中注意力。她一直想著家里的兩個兒子,他們分別12歲和14歲。后來,她放棄了國家部門的工作,回到了新澤西州的家中?,F(xiàn)在,她成為當?shù)氐囊幻淌?。她的結論是:女人不能擁有一切。
但是放棄工作就是解決辦法嗎?對施勞特來說可能如此,因為她和很多她那一代的女人一樣,很早就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她太晚生孩子了。50歲時還要擔心兒女的青春期成長問題可不是什么好事兒。
她們叫朱爾、麗莎或克拉拉,生于90年代初,大二或大三在校生。這些年輕的女人問自己:為什么不現(xiàn)在生孩子?大學是一個人一生中最自由的階段,可以自己支配時間,大學生父母更容易得到孩子的幼兒園入學許可,而且大學也常常有附屬幼兒園,如果收入低,學費也交的低。沒有穩(wěn)定經(jīng)濟收入,錢自然會很緊缺,但是錢不會對孩子的快樂造成任何影響。生命伊始之際并沒有那么費錢,孩子們對品牌服飾和電子產(chǎn)品的渴望多年之后才會到來。另外,德國聯(lián)邦教育促進法規(guī)定的父母津貼和補助也能支持年輕的父母撫養(yǎng)孩子。
作為父母,需要放棄的是睡眠和一些自由自在的快樂,即所謂的自我實現(xiàn)的可能性??啥嗄曛蠡叵?,你會發(fā)現(xiàn),那么年輕的時候,你也實現(xiàn)不了什么。
年輕的母親到底意味著什么?首先,20歲出頭的母親更有活力,不會把孩子看成負擔,也不會總是生氣,從而避免造成緊張的家庭氛圍。孩子可以和他的外祖父踢足球。有青春期的苦惱時,還能在已經(jīng)有足夠的人生經(jīng)驗、但還不至于太老的外祖父母那兒尋求安慰。
如果女人想過獨立的生活,就必須把20到30多歲的時間用來接受教育和尋求升職,之后再考慮孩子的事情——這種女學者一生的典型寫照被很多成功女士大為贊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人到了四五十歲還愿意承認:回過頭看看,如果換一種活法可能會更好。把所有的原因歸咎于環(huán)境,最后得出“女人不能擁有一切”的結論,是更加簡單的方法,就像安娜-瑪麗·施勞特所做的那樣。也許女人可以擁有一切,也許她們能夠同時擁有可愛的孩子和精彩的職業(yè)生活,得心應手,而不會有一樣都應付不來的煩人感覺。
她們只需要早點生孩子。
[譯自德國《明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