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文字訓練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如何挖掘出課文中有價值的“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教師可把握住重要點原則、“雙性”原則、薄弱點原則,通過多種訓練方法,如質(zhì)疑課題法、推詞酌句法、填補留白法等對學生進行訓練。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字訓練;挖掘;重要點;工具性 人文性;薄弱點
語言文字訓練是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重要途徑。張志公先生曾言:“用了語文這個名稱,表明在這門功課里面要向?qū)W生進行全面的語言訓練?!比绾卧趥湔n中挖掘出課文中有價值的“點”來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通過何種行之有效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相關(guān)訓練,是語文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命題。
一、訓練方法
1.質(zhì)疑課題法
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值得深究與玩味,從中可感悟出作者的深刻用意,提煉出我們需要的東西。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課,開課便可直接引導學生質(zhì)疑課題:“同學們,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在學生回答后,教師簡介背景,引領(lǐng)學生走進文本,讓學生自己去讀,去找到答案。學生的主體性充分凸顯。
2.推詞酌句法
課文篇篇是經(jīng)典,詞句凝練,看似平凡卻實含深意。品析這些詞句,既可欣賞到作者遣詞造句的精妙,又能感悟文中的情感,受到人文的熏陶。如教學《搭石》第二自然段,學生讀后教師問:“讀著讀著,哪些詞語讓你非常感動?”學生列舉出“放下”“找來”“搭上”“踏上”這些動詞。接著,教師轉(zhuǎn)住一個“踏”字順勢引導:“這個小心的踏,幾個來回地踏,踏了還踏的踏,踏出了這位老人怎樣的形象?”學生答:“踏出了老人的善良!”“踏出了老人的助人為樂!”在一問一答間,老人的形象愈發(fā)鮮活了。這就是挖掘字詞含義的魅力。
3.填補留白法
課文時有語意未盡、含而不露的地方,教師可抓住這些“點”引導學生生發(fā)想象,通過說、寫訓練學生的思維、想象、說話與寫作能力。如《火燒云》第三自然段,作者列舉了紅彤彤、金燦燦、半紫半黃、半灰半百合色等顏色詞,最后說“還有些說也說不出來、見也沒見過的顏色”,教師可讓學生先琢磨一下作者的煉詞方法:ABB式、半半式、“水果或蔬菜”顏色詞式。再啟發(fā)學生說出更多描寫顏色的詞。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想象力、表達能力、造詞能力、內(nèi)心的情感都得到了充分的調(diào)動,自然學得興趣盎然。
4.巧借插圖法
課文中形神兼?zhèn)涞牟鍒D是對文本內(nèi)容的再現(xiàn),這一現(xiàn)成的教學資源一定要巧妙地利用。如《巨人的花園》一課,品悟完課文后,教師可啟發(fā)學生:“請看插圖,巨人的臉上笑開了花。同學們,好好地觀察這幅圖,誰能把這美麗的場景、幸福的畫面生動地描繪下來,甚至寫出巨人的后傳?!边@一設(shè)計不僅是對文本的升華,還鍛煉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與寫作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二、運用原則
有經(jīng)驗的教師在細品課文后,能運用以上方法挖掘出多個語言文字訓練點來。而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不可能只注重工具性丟棄了人文性。那么,到底要選擇哪些“點”來訓練呢?教師須依循以下原則:
1.選擇重要點原則
每個單元、每篇課文,編者都安排了工具性與人文性方面的教學目標,能落實目標的“點”就是重點。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安排有這方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而鞏固舊知的訓練項目可少安排。如《去年的樹》一課,我們可挖掘出好些訓練點:再現(xiàn)鳥兒與樹依依不舍的分別場面;在鳥兒找到樹后“睜大眼睛,盯著燈火看了一會兒”,此時它仿佛在心里說著什么呢;鳥兒唱完了歌,又對著燈火看了一會兒,它心里又在說什么呢。
2.“雙性”原則
有些訓練只是單純的語言訓練,而有些訓練是文章的“眼”,既關(guān)乎工具性,又融合了人文性。面臨二者時,教師當然要選擇后者。如《去年的樹》一課中,最后的高潮部分有兩處可展開想象,如說說鳥兒會說些什么。通過想與說,讓學生進入角色,充分地感悟到鳥兒與大樹間深厚的情誼,懂得朋友間應像他倆那樣珍惜友情,信守諾言。這便是人文性的體現(xiàn)。
3.薄弱點原則
所挖掘的訓練點均是鞏固性練習時,教師首要考慮的是哪些“點”是學生能力的薄弱環(huán)節(jié),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中安排相關(guān)練習。就算其他的“點”更為亮麗,也要舍棄,因為教學是需求“實”的。
在教學中,教師應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在課堂上,教師在語言文字訓練方面也要以生為本,不能只圖課堂上教得亮麗,要有效提升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和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王 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