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著名古典文學家、詩人和書法家、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周汝昌先生,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于2012年5月31日凌晨在北京家中仙逝,享年95歲。
周老母親李彩鳳愛好讀小說,存有一部古裝本《石頭記》,少年時期的周汝昌經(jīng)常翻看,對書中人物及故事情節(jié)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幾乎達到了癡迷的程度。他20多歲時雙耳失聰,僅存微弱聽力,后來又因用眼過度,雙眼近乎失明,僅靠右眼0.01的視力,踏上了長達60年的紅學研究之路。1953年9月,他來到四川大學外文系,一邊教學一邊研究,出版了《紅樓夢新證》,被譽為“紅學史上一部劃時代的著作”,奠定了他在紅學研究上的地位。
盡管老人視力極差,也不愿走口述的捷徑,堅持自己“盲書”寫作。在他看來,書面語的音韻美,是口語所不能比擬的。因此,老人更愿意享受那種“撲在紙上的感覺”。他寫作時幾乎要把臉貼到稿紙上,寫出來的字有核桃那么大,有時寫串了行,把字寫得交疊在一起。他怕別人把稿子謄錯了,便一一注上拼音。他認為“校書如校仇,一個字也不能錯”。他日無虛度,每日堅持寫2 000字。后來,他的視力越來越差,寫出來的字幾乎無法辨認,只能以口述為主,子女錄成文字后再念給他聽。近年來在國內(nèi)紅學界引起廣泛關注的《紅樓奪目紅》《周汝昌校訂批點石頭記》以及《紅樓新境》,都是他的口述成果。
這位世紀老人,一生著作等身。他先后寫了《紅樓夢新證》《曹雪芹傳》《紅樓夢與中華文化》《紅樓藝術》《紅樓真夢》《紅樓無限情》《紅樓十二層》《周汝昌夢解紅樓》等60多部紅學專著,取得了創(chuàng)造性成果。其新著《紅樓奪目紅》提出史湘云是《紅樓夢》全書主角。周汝昌考證認為,曹雪芹的爺爺曹寅的續(xù)弦姓李,即《石頭記》中的賈母,而史湘云的原型就是李家的姑娘。世人都以為,“木石姻緣”是指寶玉與黛玉的愛情,而周老卻認為是指寶玉與湘云;他還認為,曹雪芹是寫完了《紅樓夢》的,并根據(jù)脂硯齋批語提供的線索,闡述了《紅樓夢》八十回后的內(nèi)容,展現(xiàn)了一部完整的《紅樓夢》;91歲時他一語石破天驚:《紅樓夢》是曹雪芹夫妻合寫的,“脂硯齋和曹雪芹是夫妻,史湘云的原型就是脂硯齋”,是他們“夫妻協(xié)力創(chuàng)作亦評點,合作完成《脂硯齋重評石頭記》一書。”成為紅學界和媒體關注的熱點話題。
近30年來,老人雙目失明,雙耳幾近失聰,行動不便,絕大多數(shù)時間都呆在一方斗室里。除了偶爾被會客打斷,老人每天堅持“辦公”四次:晨起后、早餐后、午睡后、晚餐后,一直工作到深夜12點,寒暑不誤。正如他的女兒周倫玲所說:“如果說父親有什么養(yǎng)生秘訣,那就是不停地工作,不停地思考。工作是父親的最愛?!?/p>
周汝昌的家在北京城東紅廟一套普通的三居室,屋內(nèi)陳設極為簡陋,雜亂的書籍幾乎占據(jù)了全部的空間。不寫作時,他手里常常把玩一個小葫蘆。雖然自言“不會干別的,只會動筆”,但事實上,吹拉彈唱都曾經(jīng)是周先生的愛好,也有登臺表演唱小生的經(jīng)歷,甚至對射箭、武術兩門“武功”亦有所長。只是隨著視、聽漸弱,周老不但對戲曲的愛好無法延續(xù),頗為自負的書法也不得不終止。
周先生對石頭的喜愛讓人稱奇。他的床頭長年放著一些硯臺、玉石之類的東西,睡覺的時候摸著玩,有些石頭已被摸得圓熟光亮。不管是寒冬還是炎夏,周先生一直枕著一塊玉石枕頭入睡(冬天在上面包一塊枕巾)。據(jù)周先生說,這樣能讓他的腦子更清醒。
俗話說“有錢難買老來瘦”。周老一直比較清瘦,但是卻喜歡吃紅燒肉。“吃得不多,而且燉得很爛。除了紅燒肉,平時父親還吃些青菜、豆腐、蘿卜等?!彼呐畠褐軅惲嵴f,由于老人牙齒都掉光了,飯菜都得做得很軟。
周老喜歡散步,天氣暖和時,家里人就帶他下樓在院子里走動一兩個小時。周老獨坐時,常用左手的大拇指用力按揉右手的掌心(即勞宮穴),雙手交替。這樣做能行氣活血,推動血液循環(huán)。當記者問他:“如果視力尚好,您最想做的是什么呢?”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