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以前的我是聽老師話的好學生,在學習上,老師對我信任,父母也對我十分放心。我從不松懈我的學習,不論補課到多晚,回到家我會把新學的內容溫習一遍,還會主動預習第二天的新內容。我的成績在班里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是最近我不知道為什么自己越來越不想讀書,坐在教室里感覺特別痛苦。在課堂上對老師講授的課題完全不感興趣,一點都聽不進去。面對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習題,心里雖然想要把它們都做好,但是一拿起書來就不是想的那樣子了,一心只想要睡覺,完全不想做這些習題。老師認為我變壞了,同學也覺得我變了,就連爸爸媽媽看到我現在的狀態(tài),也都是一副恨鐵不成鋼的樣子。我真的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會這樣?
A:讀書本來是人生的一大樂趣,也是青年學生渴求知識的必經途徑。但是在學生中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有些人現在越來越不想讀書,認為學習是一件極其厭煩的事,還有的學生雖然也想搞好學習,但是一拿起書就想睡覺,而只要不看書,干別的事馬上勁頭十足,為此自己心理深受折磨,家長們也是十分不理解。
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有何辦法?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一種條件反射所形成的不良習慣。睡眠本來是與看書活動無關的人的本能行為,但由于與無關刺激建立了聯系,就形成了相應的條件反射。如人在疲勞情況下,仍然堅持看書學習,當拿起書時,又抵制不住疲勞的侵襲,便想拋書睡覺,但又覺得不學不看不行而勉強堅持,多次反復以后學習與睡覺兩種無關的活動就聯系起來了,經過不斷強化,這種聯系逐漸固定下來,以后看書便成了瞌睡的誘發(fā)因素,只要拿起書便想睡覺。當然,有些人并不是因疲勞而引起,也可能因對書不感興趣或對學習反感等形成這種抑制性條件反射。所以,要克服這種毛病,必須消除抑制性條件反射,建立興奮性條件反射。
那么,怎樣建立這種反射呢?
要培養(yǎng)濃厚的學習興趣是推動前進的原動力。人一旦對看書學習產生了興趣,就會自覺積極地投入學習活動,激發(fā)學習的動力,從而改變抑制性條件反射。以此形成良性循環(huán)。而良性循環(huán)的形成也就是興奮性條件反射的建立。
為了避免產生抑制性條件反射,學習時要注意方式方法,科學用腦,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做到勞逸結合,一般情況下要做到:
1.疲勞困倦時不要看書。人體機能活動具有一定限度,活動超過限度,大腦皮層就會自動進入抑制狀態(tài)。這就是所謂的保護性抑制。因此,自己感到疲勞困倦時,就不要勉強堅持看書,尤其是不要“開夜車”看書,以避免形成不良習慣。
2.飯后不要馬上看書。人進食后,消化系統的活動量加大,大腦血液流量相對減少,中樞神經主要控制消化系統,而對其它部位處于抑制狀態(tài),如果此時看書,不僅效果差,而且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3.睡覺前最好不要看書。有些人習慣躺在床上看書,把看書當作催眠,這種習慣最易形成抑制性條件反射。
4.劇烈活動或情緒過于激動后,不應馬上看書。因為大腦皮層神經的興奮和抑制的相互誘導規(guī)律,如果劇烈活動或情緒激動之后就看書,就很容易與抑制反應建立聯系,并產生抑制性條件反射。
(編輯 溫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