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分享行為與分享行為教育
“分享”是一個較為模糊的動詞,目前為止對“分享”這一概念依然沒有形成具體的、確定的定義,但是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分享”是一種親社會的行為。有關兒童分享行為的研究被認為是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領域,而親社會行為往往界定為“被所在社會接受和鼓勵的行為,是人們在社會交往中所表現(xiàn)出的幫助、合作、分享、謙讓、寬恕等一切有助于社會和諧的行為及趨向”[1]。因此可以說分享是親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是個體與他人共同享用某種資源。有關兒童分享行為的研究由來已久,Tiedeman早在1787年就注意到,年幼兒童可以把物品向他人展示或送給他人[2]。20世紀70年代,Rheingold等人對兒童的這種傾向進行研究后發(fā)現(xiàn)分享行為在1歲嬰兒身上就已出現(xiàn)[3]。國外學者認為分享行為指“一個人愿意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讓另一個人部分地使用、享受或饋贈給他,即把自己擁有的東西與別人相互使用、相互享受或者相互擁有”[4]。綜合其他學者的觀點,我們認為分享行為可以界定為人們在群體生活時把屬于自己的物品、權力、某種思想或積極情感與別人共同享用的行為,是親社會行為的突出表現(xiàn),是助人行為之外親社會行為的一個重要范疇。因此,基于對學生分享行為培養(yǎng)的教育就稱之為分享行為教育。通過加強分享行為的教育來提升小學生的道德水平是我們討論的主題。
分享行為是人與人之間形成和維持良好關系的重要基礎,是一種積極的社會性行為,受到人類社會的肯定和鼓勵。小學生分享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同他們的道德行為的產生和發(fā)展相一致,分享行為發(fā)展成為小學生的心理品質的過程,就是小學生道德認識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豐富,在活動中有效地掌握幫助別人的知識、技能及鍛煉意志的過程。因此對分享行為的教育應當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分享行為可以作為判斷小學生道德水平的標尺之一。小學生時代正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開始形成以及社會行為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如果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就會出現(xiàn)心理上的不安、認識上的混亂乃至行為上的不良等問題,分享行為的教育對促進小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其作用也越發(fā)凸顯。
二、 分享行為教育在小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有利于促進小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提升
分享行為教育在促進小學生道德認知水平的層次提升上主要表現(xiàn)在分享教育有利于小學生的道德水平從利己水平向利他水平提升。著名心理學家柯爾伯格利用道德兩難故事法對小學生的道德觀念、道德陳述和對行為對錯判斷的理由進行了長期研究,提出了3水平6階段的道德發(fā)展階段理論:“前習俗水平,包含懲罰與服從定向和功利主義定向兩個階段;習俗水平,包括好孩子取向和權利與秩序取向兩個階段;后習俗水平,包括社會契約和普遍的道德原則定向兩個階段?!盵5]根據柯爾伯格的理論,小學生的道德推理標準從利己向利社會、利他發(fā)展,使小學生逐漸學會關心他人的利益、滿足他人的需要,這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了小學生在其生命歷程中逐漸表現(xiàn)出的分享、助人、利他等親社會行為傾向,而這種分享行為的教育對于小學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研究者通過考察小學一、三、五年級共128名7~11歲小學生四種分享行為的內部動機發(fā)現(xiàn):“一年級小學生的分享行為的優(yōu)勢動機是個人功利的動機,三年級小學生中持有尊重他人道德動機的人數明顯上升,從一年級到五年級,遵守規(guī)則的道德動機呈緩慢發(fā)展的趨勢,并且從總體上看小學生考慮個人利益的分享動機顯著高于非個人利益的分享動機”[6]。從這一數據不難看出,隨著接受教育年限的增長,小學生道德水平整體上由利己階段逐漸向利他階段過渡,道德認知水平也隨著教育水平的提升而增強,這也從側面印證了分享行為的教育在促進小學生道德認知水平上還有極大的發(fā)揮空間。
2.有利于小學生道德行為的強化
有學者曾對90名小學生做過一個關于分享行為的實驗,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60%的小學生沒有出現(xiàn)分享行為,8%的小學生能夠與他人共享,而允許他人完全占有自己物品或食物的小學生只有2% 。[7]由此看來,小學生分享行為在群體中并不普遍。如今電視、報紙、網絡上報道的那些兒童不懂分享、自私自利的現(xiàn)象也呈上升趨勢,兒童分享行為的缺失已經成為了社會的一個重要問題。隨著城市化的發(fā)展,眾多農村融入了城市,隨之而來的是居民都住進了獨門獨戶的公寓樓,加之現(xiàn)計劃生育政策的施行,獨生子女成為了整個家庭的呵護對象,家長的溺愛容易使孩子形成“獨霸”、“獨享”、“自我中心”的行為,缺乏與人分享的意識,造成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為。也有的小學生拒絕分享的行為不僅表現(xiàn)為自私,而且表現(xiàn)為貪婪、獨占,他們會用不同的方式去擁有物品,囤積物品,竭盡全力防止別人搶走自己的物品,當別人意圖拿走自己的物品時他甚至可能出現(xiàn)過激的行為。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弗魯姆在《為自己的人》一書中對這種“囤積性取向”的人格進行了深刻的描述:“具有這種取向的人不僅吝嗇錢和物質的東西,而且吝嗇情感和思想”,“他們并不給予愛,而是試圖通過占有‘被愛者’而獲得愛?!狈窒硎怯H社會行為的一種表現(xiàn),是指小學生與他人共同享用物品,它的對立面是“獨占”、“獨享”[8]。從現(xiàn)實來看,目前社會生活中,政府相關部門大都極力倡議家長在家庭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學會分享的行為,社區(qū)也會組織一系列活動來教育孩子學會分享,很多專家都建議家長通過活動來教育孩子懂得什么是“分享”,如何去同別的小朋友分享自己的成果?!胺窒怼睂τ诤⒆拥某砷L已經不僅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社會教育的需要,它對增強小學生道德行為具有十分顯著的意義。由此可見,分享教育不僅僅屬于社會教育,也是小學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分享教育在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應該把分享教育當作當前小學生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和有效組織形式,以分享教育作為突破口,提高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三、 促進分享行為以強化小學生道德教育
1.以家庭作為分享行為的第一陣地
人來到世界,接觸的第一教育不是學校教育,也不是自我教育,而是家庭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對人一生的發(fā)展具有很大的影響。父母作為孩子的啟蒙教師,應該從小就開始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與人分享的意識。例如,在幼兒時期父母應該鼓勵并表揚孩子將自己的食物和玩具分享給其他的小朋友。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親可以通過陪孩子玩耍告訴孩子他們想要分享孩子的快樂,父母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可以同孩子分享聽完故事后的感受,讓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樂。看到電視節(jié)目或者生活中別人的分享行為時,要表現(xiàn)出贊揚的態(tài)度,并且及時教育孩子,當孩子出現(xiàn)分享行為時,父母應及時表揚并鼓勵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同學校教育一樣,對孩子一生的教育、成長和成才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是在為孩子以后的成長奠定重要基礎。
小學生分享行為的缺失與家長缺乏正確的教育思想有很大的關系。目前我國城市的家庭結構可以形象地比喻成“421”陣形[9],“4”是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4個老人,“2”是指父母雙親,“1”即兒童。而農村家庭留守兒童現(xiàn)象普遍存在,父母外出務工,隔代撫養(yǎng)十分普遍,兒童在家庭中居于核心地位,尤其是隔代撫養(yǎng)的孩子,被溺愛的程度更高。家長一定要端正幼兒教育的思想,立足于兒童的社會性發(fā)展,并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與行動,從日常生活中引導兒童樹立正確的分享觀念,促進分享行為。
2.以學校作為分享行為實踐的重點場所
我們應當把學校作為小學分享行為教育的重點場所。在學校教育環(huán)境下促進小學生的分享行為主要應注意兩個方面。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在學習情境中體驗分享。關于有意識的培養(yǎng)的分享,有心理學家曾指出:“道德認知發(fā)展論者看到了實際道德沖突情境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行為表現(xiàn)之間的發(fā)展關系,認為對這個問題的進一步研究是人類心理學中最重要最根本的問題”,[10]也即是說有意識地去說教、講解也不一定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可以將一些分享的案例當作小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分享他們聽完故事后的感受,也可以通過角色扮演的方式將故事表演出來,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體驗與人分享的感受。教師還可以通過設置情境(學生事先不知道這是教師設置的情境)讓學生完成一項任務,而任務需要通過學生之間互相分享信息才可以順利完成。在經過多次的體驗之后,由學生自己總結經驗——同伴之間分享信息可以帶來方便和幫助,從而學會分享。
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及時強化小學生的分享行為。行為主義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了強化理論,他認為行為之所以發(fā)生變化就是因為強化作用,因此對強化的控制就是對行為的控制,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強度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11]。最新的實驗研究表明,“如果要保持分享行為,就需要對正確的分享行為進行強化。經過談論行為內容和談論心理狀態(tài)內容訓練后的小學生,其分享行為明顯增多,這表明與小學生談論與他人行為或者心理狀態(tài)有關的內容都可以明顯地促進小學生的分享行為,小學生心理理論的發(fā)展可能在其中起了橋梁的作用。成人應多利用生活中偶發(fā)的事件與文學故事,與小學生充分討論其中他人的行為或心理狀態(tài),以促進小學生分享行為的發(fā)展?!盵12]因此,在教育過程中,當出現(xiàn)分享行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口頭表揚,或者是物質獎勵,從而強化他們的分享行為。同時,當教師肯定了學生的分享行為時,學生的內心會產生一種自豪感,一種自我認同,比如當同朋友分享了自己的某物而得到了教師的表揚或者獎勵,他的心里會感到自己的行為是教師所認可的,他這樣做是好的,這會使他持久地出現(xiàn)類似的行為。同樣,當其他同學看到他的分享行為得到了教師的表揚,也會相繼模仿,并且保持下去。因此,通過強化訓練可以有效地促進并且使小學生保持分享行為。
3.在社會教育中營造良好的分享環(huán)境
社會是一個大染缸,“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社會教育最大的作用在于它的示范性,當然這種示范性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既有正面的、積極的示范作用,同時也伴有負面的、消極的影響。因此,凈化和營造一個良好的分享環(huán)境,為小學生起到一個正面、積極的榜樣示范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曾經有人尖銳地提出“5+2=0”的教育公式,即學生五天在學校的正面教育影響被兩天的社會教育的負面影響所抵消,教育效果為零,這是多大的諷刺!俗話說“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在社會生活中,社會作為一個整體供小學生學習模仿,社會新聞人物、身邊發(fā)生的故事、小學的所見所聞都成為影響他分享行為的重要因素。試想,如果他走出學校的那一刻,身邊的所見所聞讓他感覺置身于一個誠信缺失、自私自利、唯我獨尊的社會中,他的分享觀念和分享行為何以可能持續(xù)?因此,凈化社會環(huán)境,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充滿人情味的、道德的、善良的、懂得感恩的社會氛圍,是小學生形成分享行為和觀念的重要條件。如果這個基礎不成立,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所有設想都是空談,也只有家庭、學校、社會三者教育形成合力,加上小學生個人意志的努力,其分享行為和觀念才能成為可能,進而言之,以小學生分享行為的培養(yǎng)作為突破口來實現(xiàn)小學道德教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才得以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1] 寇或.小學4~6年級兒童對同伴親社會行為動機的評價[J].心理學探新,2004(2).
[2] Rheingold,H.L.,Hay,D.F.West,M.J.Sharing in the second year of life.Child Development,1976.
[3] Hay,D.F.Cooperative interaction and shing between very young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Development psychology,1979.
[4] Webster’s Seventh. New Collegiate Detionary,1969.
[5] 劉電芝主編.兒童發(fā)展與教育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6] 耿希峰,馬麗枝,隋光遠.7~11歲兒童分享行為動機分析[J].心理科學,2009(6).
[7] 李幼穗,趙瑩.4~6歲兒童分享行為的特點及培養(yǎng)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08(2).
[8] 趙金華.幼兒成長的基石[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9] 曾英.淺談幼兒分享行為的教育策略[J].教育探索,2007(12).
[10] 陳旭.情境討論、榜樣學習和角色扮演對兒童助人行為影響的實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1).
[11] 葉浩生主編.心理學通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12] 趙旖旎.不同內容的談話訓練對5~6 歲兒童分享行為的影響[J].學前教育研究,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