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外婆叫我好寶寶……糕一包,糖一包,囡囡吃得哈哈笑,舅媽買條魚來燒,頭沒燒熟,尾巴焦,外甥吃了快快搖……”南方多河道,水上交通便捷又經(jīng)濟,這里的一個“搖”字,生動地點明了江南水鄉(xiāng)以船櫓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地方特色。
舊時小孩大都與祖父母同住,外婆家難得去一次,外公外婆自然寵愛有加,故而江南一帶又有“外孫皇帝”之稱。連舅媽也不敢怠慢,特地買了條魚做添菜。不知是不諳廚藝,還是在“外孫皇帝”前有點緊張,手忙腳亂地就將條魚頭沒燒熟尾巴焦,其中滿溢著樸實真切的農(nóng)家之樂和詼諧之情。
還記得一首很美好的童謠:“薔薇花兒朵朵開,后門口伲姐夫來,接伢(意思:‘我的’)姐姐早點回,大麥圓子囫圇吞,小麥圓子當(dāng)點心?!敝v的是一對小夫妻小別重逢后的喜悅。
小媳婦(姐姐)回娘家已小住數(shù)日,那開得滿墻滿籬笆的薔薇花暗示了姐夫思念嬌妻的迫不及待心情,一早就急急趕來接小媳婦回家了。小媳婦也歸家心切,礙著娘家人的面,又不好太直白,只是三口兩口地把碗里的大麥圓子吃完。
至于小麥圓子,借口帶回家當(dāng)點心吃(猶如現(xiàn)今的打包),其實舍不得讓男人多等,早點夫妻雙雙把家還。老百姓的夫妻之愛,沒有情人節(jié)也沒有玫瑰花巧克力,就是如此一份純潔質(zhì)樸的長相守之情。
上海十里洋場,但在光怪陸離的都會大墻后面,小市民仍遵著自己的心意,守著日子,你這邊燈紅酒綠、杯觥交錯、“蓬嚓嚓”,我這里小老酒咪咪、小麻將搓搓、小樂惠,自得其樂。在上海流傳極廣的一首兒歌“淘米燒夜飯,夜飯吃好了。電燈開開來,麻將拿出來”。
接下來就轉(zhuǎn)調(diào)唱起來了“搓搓小麻將,呀呀呀,來來白相相,呀呀呀”無一不洋溢著小市民隨遇而安知足常樂的平常心,且?guī)в袧饬业暮E蓺庀ⅰ?/p>
石庫門弄堂里的小市民過得有滋有味:買點蘿卜干,切成小丁,熱油里爆一爆,撒上一層糖,炒得濃油赤醬熱辣辣地端上來,一樣可口下飯,還可以下酒。白天男人們上班掙錢去,主婦們也沒閑著,唯有晚飯后是一天最清閑的時候。小百姓沒有余錢上舞廳看電影孵咖啡館,那時沒電視,最經(jīng)濟最便捷的娛樂就是搓搓小麻將。麻將搭子有家里人,也有左鄰右舍,穿雙拖鞋,拿包香煙就可以“來來白相相”了,一樣開心。
童謠多數(shù)是配合游戲一起哼唱的,如“搓搓小麻將”,是幾個女孩子圍著一個圈子單腳站立,另一個腳互相糾攪成麻花樣,一路拍手一路邊蹦邊唱的。“搖到外婆橋”則是兩個小孩子面對面手拉手哼唱的,還有跳橡皮筋時唱的、捉迷藏時唱的……
每到夏日放學(xué)后,弄堂里處處看到東一簇西一簇的哼著兒歌玩著游戲的孩子們。那些沒有作者、沒有版權(quán)的兒歌此起彼伏,過不多久,弄堂里開始回旋著媽媽們的“×××好回來吃晚飯了”的呼聲,孩子們才戀戀不舍地作鳥獸散。
童謠總是伴著游戲,孩子們的游戲無論是官兵捉強盜還是跳橡皮筋,或斗雞及捉迷藏等,都需要組成一個團隊才能完成,而且還要對壘分明,才能顯出輸贏。這同時也從小培養(yǎng)了孩子的團隊精神,尊重集體,無形中也鍛造了孩子的領(lǐng)袖天分。
游戲總會有輸贏,誰都不想輸,但正如我們的人生,不是你想贏就能贏的。游戲讓孩子們習(xí)慣了凡事有輸有贏,這一局輸了沒關(guān)系,下一局還可以扳回來,輸了并不可恥,最可恥的是耍賴作弊,如果一個小孩子被公認(rèn)老是要耍賴作弊,小伙伴們就會很自然疏遠他。原來,一個人的誠信,是從小養(yǎng)成的。
相比之下,今天的孩子們顯得多么清冷寂寞,他們大多沒有小伙伴,也沒有公認(rèn)的“團隊領(lǐng)袖”,成天獨自一人面對著冷冰冰的電腦。電腦世界固然多姿多彩,但那畢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無法教會孩子們?nèi)绾闻c人相處,與團隊溝通。
我們常說故井家園,隨著新世紀(jì)城市發(fā)展深化的步伐,居住模式的改變,家園已很難保,故井更是罕見。幸好,我們還有那段童年的夢。
籍兒童節(jié)即臨之時,祝福孩子們,重拾童趣,承繼孕育過代代父老的方言童謠。需知,那是我們永遠不會消失的故井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