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文人畫壇中善畫菊花者,遠有康乾盛世時期“揚州畫派”中的華新羅、李復堂借菊抒情,近有同光中興時期的吳笠仙、臧谷這樣的畫菊名手為菊留影,若論現(xiàn)存收錄菊花名品最多、最全的菊譜,就當推吳硯耕于上世紀50年代所繪制的《百菊圖——揚州菊譜》冊頁。
吳硯耕(1910年至2006年),名蕓,字硯耕,江蘇揚州人。其父吳笠仙為清末民初揚州著名畫家,人物、花鳥皆精,尤以畫菊見長,時人尊稱其“吳菊仙”。吳硯耕是吳笠仙的四女兒,她13歲隨父習畫,繼承了家傳畫菊的傳統(tǒng)技法的同時,兼工花鳥,藝術造詣獨特,風格自成一體,以新穎的菊畫面貌成為“吳氏菊派”的掌門人。上世紀30年代吳硯耕加入了上海女子書畫會,享名江浙畫壇,多次參加上海女子書畫會的聯(lián)展,并在揚州、上海等地數(shù)次舉辦個人畫展,1945年加入揚州文化名流陳含光、戈相嵐、林雪巖、蔡巨川、鮑婁先、耿鑒庭等人所創(chuàng)立的“濤社”,名列民國揚州四大女畫家之首。解放以后吳硯耕的畫作參加過全國第一屆花鳥畫展,并曾多次展出,代表作《白菊圖》被中南海收藏,曾出版有《吳硯耕畫集》、《吳硯耕百菊圖》。
吳硯耕家中小院廣種菊花,每至九月菊盛,還必去公園寫生,晚年行動不便則購精品盆菊百十盆,或點綴庭院,或置于案頭,不論晨昏揣摩臨寫菊花的千姿百態(tài),這樣幾十年如一日,硯耕先生所畫之菊,一花一瓣、一枝一叢,俯仰多姿,生機無限,畫面亦鮮麗生動,意趣豐富。
吳硯耕深知“筆墨當隨時代”,她從父學畫時,父親已年過花甲,藝術面貌早已成熟。所以,她是從父親的成法入手,且一定掌握得十分透徹,但她并未滿足對先輩的繼承,其父畫菊以“兼工代寫”筆法,硯耕先生改用純小寫意的筆法,使得所畫之菊不僅形似而且更加精神傳神;其父大多畫彩色菊葉,以花青加墨點葉居多,沿襲了惲南田的沒骨點葉法。硯耕所畫的菊葉用墨頗多,用墨筆點葉,更能塑造菊花的傲霜與蒼勁之感,厚重的墨色與多姿的花朵相映成趣,使得硯耕先生筆下的菊花與其父塑造的菊花有了不同的神情氣質(zhì)。
吳硯耕一生中最為得意的作品便是那本上世紀50年代所繪制的《百菊圖——揚州菊譜》冊頁。其一生愛菊、畫菊,新中國成立之后,看到社會安定,國家昌盛,便萌生了一個將揚州名品菊花匯集成冊繪制一本《百菊圖》的想法。這個想法隨即得到家人和朋友的鼓勵和支持,大家一起幫助她搜集揚州稀有菊花名品,功夫不負有心人,100多盆名種菊花被送到了吳家,可以說是匯集了當時揚州城內(nèi)所能看見的所有名品菊花:鴛鴦霓裳、紫角、猩猩冠、綠牡丹、楓葉蘆花、綠衣紅裳、虎須、素娥……為揚州菊花品種之集大成者,吳硯耕又從這許多精品菊花中選出了100種進行描繪。這本冊頁基本遵照其父的傳統(tǒng)畫法繪制,首先對照菊花真本寫生,掌其形,然后構思冊頁上的章法布局,求其美,最后精勾細染,力求形神兼?zhèn)?,鮮活逼真,每幅冊頁上還特意鈐蓋了精心刻制的菊品名稱印章,這本冊頁前后花費吳先生數(shù)月時光,一件吳氏菊派繪畫精品、揚州菊花名品總譜終于橫空出世。
北京有位種菊名家劉契園老先生,他早就聞得畫壇“吳氏菊派”之大名,特邀吳硯耕入契園寫生三個月。她即物寫生,即景抒情,在豐富的生活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200多張活色生香、傲骨迎霜的菊花圖完成后,劉老邀請了北京各界名流在金秋時節(jié)賞菊觀畫。吳硯耕的百余幅菊花畫與上千盆菊花相輝相映,其中參展的還有那本吳先生的精品佳作《百菊圖——揚州菊譜》冊頁,郭沫若觀后驚為天作,欣然在冊頁上題詞:“菊叢饒有階級性,敢與嚴霜作斗爭?;ú伙h零根不死,東籬歲歲茁新生”。著名書畫家葉恭綽先生為冊頁題簽“吳硯耕女士所寫揚州菊譜”,著名畫家陳半丁為冊頁題詞“百花齊放”。
吳硯耕所畫的《揚州菊譜》是揚州精致、高雅、親和的文化象征,以其為代表的揚州“吳氏菊派”讓我們看到了民國以來“還俗”于民間的菊花品格——誠摯、淡然和天真。目前“吳氏菊派”的珍貴技藝由吳硯耕的外孫女揚州國畫院花鳥畫家周雨花傳承,并再傳給吳先生的重外孫女鐘丹群,相信在她們的傳承和發(fā)展下,揚州“吳氏菊派”定然會歲歲茁新生,代代有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