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錢幣行情暴漲后普遍遇冷的當下,很多收藏者似乎不再竭力追求高、精、稀幣種,而是將目光轉移到了一些存世量較少但又能充分見證歷史的普通錢幣上,比如偽滿洲國鑄造過的大量鎳、鋁、鎂硬幣。
為侵略做準備
1932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假借“滿洲國”政府的名義,發(fā)表了“建國宣言”,宣布偽滿洲國成立。3月9日,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就任“執(zhí)政”,年號大同,定都長春,改稱“新京”。其實,偽滿洲國是日本侵略者利用溥儀在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通過這一傀儡政權,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tǒng)治,使東北同胞飽受“亡國奴”之痛苦。
偽滿洲國成立后,根據(jù)事先安排,溥儀同日本帝國主義簽訂了《日滿議定書》這一賣國條約,使得日本侵略者在政治、軍事、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控制了偽滿洲國。1932年6月,偽滿洲國政府頒布了《貨幣法》,為達到在遼寧、吉林和黑龍江三省全境,以及內(nèi)蒙古東部、河北省北部“統(tǒng)一幣制”之目的,《貨幣法》規(guī)定“貨幣之制造及發(fā)行權屬于政府,使?jié)M洲中央銀行代行之”。
其后,偽滿洲國又陸續(xù)公布了《滿洲中央銀行法》、《舊貨幣清理辦法》等一系列法規(guī),并以強制手段禁止其他貨幣在東北流通,限期收繳原來的各種貨幣,以偽幣代替。
此時的偽滿洲中央銀行,除發(fā)行一些鎳、鋁、鎂輔幣外,主要以發(fā)行紙幣為主,并將紙幣作為1932年6月到1945年8月東北三省的主要流通貨幣。
因傀儡政權完全受日本關東軍控制,其發(fā)行的貨幣也是為日本侵略中國提供軍費、籌措軍用物資、掠奪資源等服務。
1933年3月20日,偽滿洲政府將遼寧造幣廠改為滿洲中央銀行造幣廠,地址位于現(xiàn)今沈陽市大東邊門里。1933年4月19日,偽滿洲中央銀行修訂《貨幣法》,新法規(guī)定鑄幣種類及金屬含量為:“一角白銅幣總量5公分(克),成分為鎳二五摻和銅七五;五分白銅幣總量3.5公分(克),成分為鎳二五摻和銅七五?!?/p>
造幣不可勝計
據(jù)1940年偽滿洲中央銀行發(fā)行的《滿洲中央銀行十年史》記載:“大同元年(1932年)12月,將遼寧造幣廠土地42940平方米、房屋11291平方米,全部由滿洲中央銀行接收,籌建滿洲中央銀行造幣廠。由于造幣廠停工一年多,部分機器設備損毀嚴重、零件丟失,加之設備陳舊老化,廠房均為中式住宅形式,不能適應新式造幣工藝的需要,設備、廠房急需更新改造。于是,日本造幣局派出作業(yè)部長廣瀨亞夫,負責從日本大阪造幣局招聘技術水平高、業(yè)務熟練的技術人員,工人在原造幣廠選用比較優(yōu)秀的工人,機器設備一部分由日本造幣局提供,一部分由偽滿洲中央銀行重新購入。”
1933年1月,滿洲中央銀行確定日本造幣局設計的鑄幣樣式及圖案。當年3月20日,偽滿中央銀行造幣廠正式成立;鑄造貨幣的白銅原料由日本造幣局提供;5月3日,熔化車間、碾片車間開業(yè);5月15日,印花車間開業(yè);5月20日,鑄出第一批壹角白銅鑄幣2.1萬枚;5月24日鑄出第一批五分白銅幣4.8萬枚;7月1日舉行開業(yè)典禮,當日生產(chǎn)鑄幣7萬枚。
在1987年出版的《東北地方史研究》第三期中,所刊登原沈陽造幣廠廠長劉世榮撰寫的《偽滿中央銀行造幣廠制造硬幣概況》一文敘述:“到1933年末,硬幣日產(chǎn)量達36萬枚,1934年的日產(chǎn)量達120萬枚……從1933年8月1日后,日以繼夜的制造,產(chǎn)量逐漸增加,至到康德元年(1934年)末止,制造出硬幣三億二千二百七十五萬九千六百零七枚?!?/p>
1934年3月1日,日本侵略者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zhí)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都有哪些偽幣
鎳幣 偽滿洲國鎳幣因含鎳僅有25%,又稱白銅幣。從1933年至1939年,所鑄鎳幣背面圖案為“二龍戲珠”,正面圖案為“牡丹花”。五分型重量為3.5克,壹角型重量為5克。到1940年,所鑄壹角為“減輕版”鎳幣,重量為3.5克,背面圖案為“云海日出”,正面圖案為“雙飛馬”。
鎳幣共有14種版式,其中五分7種、壹角7種的存世量較多。但1933年所鑄鎳幣相對較少,據(jù)某專業(yè)錢幣網(wǎng)站在2011年公布的統(tǒng)計顯示,全套14枚鎳幣(普通品相)的成交價在240元至300元間。
鋁幣 因鑄幣原料缺乏,偽滿洲中央銀行于1939年至1944年開始發(fā)行鋁幣,并隨著年代的推延,鋁幣重量越來越輕。
從1939年至1943年,所鑄造的“大滿洲國”鋁幣背面圖案為“麥穗”,壹分正面圖案為“蘭花御紋章”,壹角正面圖案為“云紋裝飾”,壹分、五分、壹角重量分別為1克、1.3克、1.7克。到1943年,偽滿洲中央銀行開始鑄造“減輕版”鋁幣,并改名為“滿洲帝國”,同時將壹分、五分、壹角重量分別降低到0.55克、0.75克、1克。全套鋁幣共有18種版式,其中壹分7種、五分6種、壹角5種。
在收藏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存世的絕大多數(shù)鋁幣幣面都存在腐蝕痕跡,由此導致未腐蝕的鋁幣市場成交價格較高。其中,1943年“大滿洲國”版壹角鋁幣最為稀少,成交價最高,收藏難度也最大,其次為1943年“滿洲帝國”版五分鋁幣。
鎂幣 滿洲帝國鎂幣,稱“陶幣”。其實,在1989年胡學源撰寫的《偽“滿洲國”陶幣應為鎂幣》一文中就曾指出,偽滿洲中央銀行曾發(fā)行過一種壹分、伍分面額的硬輔幣,呈紫紅色和桔黃色,民間俗稱“鋼紙錢”。而有些地方對其稱呼也有歧異。特別是臺灣徐祖欽先生的《中國錢幣目錄》,直至1989年版仍稱其為“陶幣”。實際上,這種錢幣的正式名稱應為“鎂幣”。
1944年,日本帝國主義在侵略戰(zhàn)爭中節(jié)節(jié)失利。為了貫徹《戰(zhàn)時緊急經(jīng)濟方策要綱》,日本要求偽滿提供大量軍需物資,包括各種金屬。為此,偽滿政府在民間強行收繳各種金屬制品,甚至包括金屬鑄幣。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僅回收熔毀而“獻”給日本的偽滿鑄幣就達2700余噸,折合鑄幣金額達9000余萬元,這就造成了東北流通領域中輔幣的嚴重短缺,鎂幣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出籠的。
在1945年出版的第九期《滿洲中央銀行行報》中,該刊“匯報”欄刊登有《為發(fā)行五分及壹分鎂幣由》一文,原文稱:“逕啟者,由康德十二年二月十五日發(fā)行左開略圖樣本之五分及一分鎂幣,與從來所發(fā)行之鑄幣共同使用之”。這種鎂幣的成分見于同年第十三期《行報》,稱“鎂幣以輕燒苦土為主要成分,其量自(重量)定如左:五分重0.9瓦(克);壹分重0.62瓦(克)”。
《行報》中所說的“苦土”,即氧化鎂,是一種取材于東北地區(qū)的白色結晶狀粉末??梢?,所謂鎂幣并非鎂質金屬幣,而是由氧化鎂和其他輔料混合造成的,其工藝是先將氧化鎂碾成板料,再經(jīng)造幣機沖壓、落料。
由于陶是由膠土燒制而成,質脆易碎,顯然不適于流通,而氧化鎂制成的硬幣卻質地堅硬、耐磨,因此這種輔幣應該稱之為“鎂幣”。據(jù)統(tǒng)計,這種鎂幣共有三種版別,即1943年五分和1944年壹分、五分?,F(xiàn)今市場有一定存量,通貨全套3枚成交價約幾十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