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王羲之書圣教序》是著名的唐碑,在書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后世影響極大,故而歷代傳拓不止。該碑傳世拓本較多,最早為宋拓本。在海外及國內各大博物館內均藏有較好的《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宋拓本。而天津博物館所藏北宋晚期“墨皇本”亦是較好拓本之一。
墨皇本宋拓圣教序縱256厘米、橫12厘米,50頁,后有清代著名書法家崇恩長跋28頁,故亦稱崇恩長跋本,因首題有隸書“墨皇”二字,故通稱“墨皇”本。字跡肥潤,鋒芒犀利。冊中有多位名家印記,最后的私人收藏者為天津著名收藏家徐世章先生,1954年捐獻給原天津藝術博物館。民國年間有正書局、文明書局等曾影印出版。
碑帖拓本年代的鑒定,除了輔助依據外,要看拓本的墨色、字跡損壞狀況來定,即通常所說的“墨氣”、“字考”。1979年第1期《文物》雜志曾刊登署名“章歸”的文章《集王羲之書圣教序宋拓整幅的發(fā)現(xiàn)兼談此碑的一些問題》,文中提到天津藝術博物館收藏的墨皇本圣教序中“顯揚”二字未損,優(yōu)于其他任何宋拓本。此文一出,立即引起學術界注意,中國歷史博物館等一些藏有圣教序拓本的機構或研究者紛紛撰文闡述不同觀點,有許多出版社在未深入研究的基礎上紛紛以墨皇本為最佳拓本予以出版,據不完全統(tǒng)計先后有4家出版社全帙影印出版。當時筆者供職天津博物館任碑帖保管員,立即翻閱此拓,并請故宮博物院金石傳拓家、碑帖鑒定家來館鑒定此拓本。遂發(fā)現(xiàn)墨皇本中有七個“顯揚”的顯字都是一樣的,說明是集的一個顯字,其中第二個顯字,即章歸文中所說未損壞的,從拓本看“顯”字中“曰”字左半,“”左半“幺”均不存在,而是后人用墨涂抹的,不僅墨色有差異,字形也與其他“顯”字不同,如果只看影印本就不易發(fā)現(xiàn)了。我把此看法寫成“墨皇本圣教序”一文發(fā)表在1981年第12期《文物》雜志上。故宮博物院的專家馬子云及施安昌合著《碑帖鑒定》一書中也著錄:“昔日崇恩所藏之宋拓墨皇本,余已校之,顯字左未損,為后人涂描作偽以欺人,實為此宋晚期拓本。”
其后我得知“章歸”乃著名書法家、文物鑒定家啟功老。我與啟老以前有過接觸,先生為人謙和,講話幽默,但反駁大師觀點,心中仍是忐忑。后來當啟老來津在博物館鑒定文物時,我向啟老談起墨皇本圣教序拓本事,彼此之間交換了看法,啟老甚是虛心,后來在他出版的文集中,將原來的觀點刪除,大師的謙慎態(tài)度和嚴謹的治學精神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