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書法”這一概念,包含著廣義和狹義兩個層次。廣義的書法是指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書法文化,而狹義的書法則指其歷史、技法、理論、書家、書法學的研究等等每一個具體的方面。而啟先生的書法成就,恰恰涵蓋了這兩個層次。
書法成就
在先生去世后幾個小時,一些媒體到北師大來采訪,我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單就書法而言,啟先生也應該是繼趙孟之后的又一高峰?!蔽疫@句話的意思是,當我們放眼書法藝術的群山峻嶺,歷代名家高高低低綿延不絕,但是隔一段時間總會出現(xiàn)一兩位比較突出的人物,而啟先生就是這樣的一位,即一個歷史時期內出現(xiàn)的取得書法最高成就的人。這樣的人幾百年才出現(xiàn)一兩個,比如我們平常所說的歐顏柳趙等。在日本,書法界很早就承認“啟功是中國當代的王羲之”。啟先生能跟這些人相提并論,他的書法藝術的造詣有多高,就不用我贅言了。
先生一生,特別是晚年和他去世之后的這些年,名聲大振,這在中國現(xiàn)當代的文化人和書法家里,絕無僅有。啟先生一生最看重的職業(yè)就是老師。全國多少名教授,但是能跟啟先生相比的又有幾人?先生的知名度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界、文化界,社會上的老百姓對先生也都是耳熟能詳。先生的書法,不管你懂與不懂,都能欣賞得了,這就叫雅俗共賞。因為,它既繼承傳統(tǒng),又有自家面目,你一看字就知道是啟功的字,而非別人的字。
雅俗共賞是中國傳統(tǒng)書法的一大基本特征。我們從王羲之算起,歐顏柳趙,哪個大書法家的作品不是雅俗共賞?如果從理論上來解釋,中國書法就是以正確書寫漢字作為基礎的一種特殊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由于它的表現(xiàn)形式特殊,所以它的審美性也就特殊。因此,中國書法要做到雅俗共賞其實是一件很難的事。當然,啟先生的字,也有少數(shù)人不欣賞的,王羲之的字也還有人不欣賞呢,那另當別論。
至于先生是如何達到這一藝術造詣的,說起來很簡單,先生對此早有詳細的說明。那就是跟歷史上的其他大家一樣,嚴格臨帖,集百家之所長,融會貫通,最終獨樹一幟。在這樣一個時代,出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人物,達到這樣一個高度,能和歷史上的人物并稱,這在啟先生來說是當之無愧的。因為,先生的書法藝術特征是可以專門來研究的,并且通過研究是可以具體說清楚的。
書法貢獻
啟功先生除了通過把自己磨練為當代的歐顏柳趙來對書法做出極大貢獻之外,先生還對于包括書法史、書法技藝以及相關史料的考證、書法的教育等方面,也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我們研究書法史,首要的工作是收集相關史料,那么對于收集來的資料,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考辨真假,如果把假的資料當作了真的來引用,那最終得出的結論必然是荒謬的。而恰恰先生在這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他特別注重史料的辨?zhèn)?,而且他對歷史上留下來的書法作品和書法家進行過廣泛而詳細的研究,雖然沒有形成大篇的論文,但是他得出的結論都很明確。這些理論都集中在他的《論書絕句一百首》里。你仔細翻看這本書就會發(fā)現(xiàn),這其中涉及到了多少書家和書法作品,對于他們,啟先生都給予了公允的評價。這就是先生對于我們當今研究書法史的重要貢獻。
啟先生對書法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用自己的實踐解釋了“書法在現(xiàn)當代應該如何發(fā)展”的問題。在當代,書法要發(fā)展,學習前人是必須的。但是到底學什么,怎么學?這里面就有很多的問題,既有理論的,更有實踐的。早在清代中葉以后,人們就一直被所謂的 “碑學帖學之爭”困擾著。嚴格的說這是一個偽命題,不是碑帖學之爭,而是學書法到底應該從碑還是從帖入手。啟先生用自己的理論和實踐,給我們指明了正確的方向。即中國書法要想繼承并有所發(fā)展,碑、帖都要學,而且要這樣學而不是那樣學。先生有一句名言:“學書自有觀碑法,透過刀鋒看筆鋒?!彼谶@方面的最集中的著作就是《啟功教你學書法》,其中都是先生根據(jù)自己的經(jīng)驗得出的最生動、最科學的方法。
在啟先生看來,中國的漢字在隸變之后形成的各種字體的基本點畫形態(tài),就是人們通過右手拿毛筆,從上到下來行文書寫時自然而然形成的;是人的肌體生理和毛筆的性能兩者有機結合的產(chǎn)物。因此,寫出來的字恰恰就是橫不平,豎不直,點不正的。比如古人講“點如高山墜石”,之所以這樣比喻,就是因為只有這樣,“點”才會有一種勢,一種動態(tài)感,反之則是死的呆的。應該說,先生自己是大書法家,他通過自己在寫字的過程中細心的研究和體會,為我們剔除掉那些不合常理的東西。當然,這是就一般的寫字來說的。就書法藝術而言,這里還是有技巧的。即在筆畫運行過程中的提按的變化。這就是孫過庭在《書譜》中所說的:一劃之中,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
先生還有一項重要的貢獻,就是發(fā)明漢字的“結字黃金律”。其實從隋代一直到清代,無數(shù)先賢都研究過漢字的結字規(guī)律,他們的研究成果就是歷來流傳的大字結構多少法,如《黃自元間架結構92法》等等,其實這些都是把漢字機械分類的結果,本身并不科學。而啟先生在臨摹前人書法的時候,常常思考為什么這個字這樣寫就好看,那樣寫就不好看?后來他通過幾何式的測量和研究發(fā)現(xiàn),漢字要想寫得好看,其結字就必須大致上符合5:8的黃金律,符合這樣的比例的字,寫出來就是好看的,反之就不行。最后先生總結出三緊三松法,這是完全有別于前人的研究成果。
啟先生對于書寫提出的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太多了,雖然貌似很簡單,但絕對是言前人所未言,對于書法教學很有意義。所以,每當你看先生的文章,聽先生的講話,再對比現(xiàn)在的種種書法教學亂象,你就越能感受到先生的偉大。啟先生對事物反應之敏感,思考之深入,他談論之真知灼見,都表明先生的頭腦是非?,F(xiàn)代的,非??茖W的,先生是在用科學的眼光去分析和把握問題的,絕非所謂的老古董可比。所以,啟先生對于整個書法,無論從狹義還是廣義的角度來看,貢獻之大,有目共睹。尤其是從近現(xiàn)代以來的書家角度來看,我認為先生對于書法的造詣以及對于書法教育教學的方法是獨一無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