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簡介 李斌權,1965年生,籍貫山西,現任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藝術發(fā)展中心副主任,中國音樂書法的倡導者和奠基人。李斌權學書數十年,對歷代經典碑帖心摹手追悉心研悟,并多得名家指點,書藝大進,具備了深厚的傳統(tǒng)功力。尤其擅長草書,取法于二王、張旭、懷素、孫過庭、黃庭堅、王鐸等,所作點畫精到,氣勢暢達,結體搖曳多姿,章法起伏跌宕,具有很強的節(jié)奏感。
不管你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音樂書法”作為一種既成事實已然出現,對此,我們究竟該用怎樣的標準予以評判呢?
如用單純的書法美學標準,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但如果轉向后現代行為藝術的立場,來觀照一下“音樂書法”,我認為是值得肯定的。行為藝術本來是對“架上”繪畫藝術的一種否定,它把“行為”的本身當成藝術,比如“槍擊作品”、“代雞孵蛋”等,只要“新”、“奇”,只要能吸引人的眼球,什么都可以做,至于道德、法律等皆一一被拋諸腦后。遺憾的是,這些行為藝術,除極少數好奇者外,絕大多數觀眾都不買賬:這哪里是“藝術”,分明是在表演“丑惡”與“荒唐”啊!假如這就是“藝術”,那人類還是不要它為好。
書法界對行為藝術的移植,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而且還得到一些非專業(yè)媒體的大力追捧。我們不會忘記,有人用拖把蘸墨寫徑丈大字;不是殘疾人,卻用口銜筆、用腳夾筆進行漢字書寫;有的分別雙手握管同時書寫;有的筆走龍蛇倒著寫反著寫;有的滴墨成字;有的用手指畫字;有的用竹筷畫字;有的邊書寫邊跺腳邊吆喝;有的干脆在人體上書寫等等,不一而足。這些書法行為藝術,美與不美姑且不論,但把書法引向“雜?!薄⒁颉暗退住眳s千真萬確。好在通過書法界有識之士的持續(xù)批判與抵制,這些行為藝術很快都一一銷聲匿跡。
也許行為藝術還有一些未被我們意識到的魅力,進入21世紀后的今天,愛好書法的李斌權先生再次產生了行為藝術之沖動,于是他決定要把書法“行為藝術”化,即在神圣、莊嚴的樂隊伴奏聲中,當眾完成草字的書寫,對此,他本人稱之為“音樂書法”?!耙魳窌ā彪m然屬于行為藝術,但它的行為卻不同于那些雜耍、低俗式的行為,它把書寫行為引向了高雅的藝術殿堂,這正是筆者前面所說“感到應該值得肯定”的地方。除此,“音樂書法”的舉辦對書法傳播、對書法與其他藝術的聯(lián)姻,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想像,部分對書法一無所知的人,一定會因觀賞“音樂書法”而對書法有了最直觀的感受,并進而喜歡書法、練習書法;部分認為視覺藝術不可能與聽覺藝術相通的人,一定會因觀賞“音樂書法”而改變自己的看法,用音樂的眼光欣賞書法,又用書法的眼光去欣賞音樂。再者,“音樂書法”把自己的表演場所擴展到西方的維也納音樂大廳,這又使它很出色地充當了向西方世界輸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色。很多人都在談論文化輸出,其實,“音樂書法”致力的正是這種極有效的文化輸出。西方人一直認為中國藝術充滿無限神秘感,對書法更是感到神之又神,如今,他們看到了“音樂書法”,一下便找到一種欣賞書法的突破口,那就是音樂。他們有欣賞音樂的體驗,再以此體驗為基礎推及書法欣賞,其樂自是莫大焉!
“音樂書法”作為行為藝術的確立,還有其內在的美學依據。回顧現代書法美學史,我們會發(fā)現一些理論家已經論及音樂與書法兩門不同藝術的相關性與互通性。記得上世紀60年代沈尹默先生撰寫的《歷代名家學書經驗談輯要釋義》一文就寫道:“世人公認中國書法是最高藝術,就是因為它能顯出驚人奇跡,無色而具畫圖的燦爛,無聲而有音樂的和諧,引人欣賞,心暢神怡?!睂Υ?,筆者于上世紀80年代探討有關書法美學問題時,也作過如下思考:“藝術音響較之自然音響有個最大特點,就是它的和諧性。和諧性作為音樂藝術的形式內核,經過表象轉化,亦可構成書法藝術的基本因素——諸如點畫之剛柔相濟,墨色之濃淡相間,結體之平險相應,章法之動靜相生,等等?!逼淙许n昌力先生撰寫數萬言專論——《形象的音樂——試論書法中的音樂性》,全面而具體地闡述了書法中大量存在的音樂特征。既然音樂與書法存在著天然的美學聯(lián)系,那“音樂書法”的推出又怎能不是值得稱道的嘗試呢?
針對行為藝術的“音樂書法”,我們似乎還可再次向前推進,這就是考慮從音樂大廳走向音樂廣場,集百人、千人、萬人,在音樂的伴奏下?lián)]毫潑墨。果能如此,那場面豈不是更壯觀?那輻射面與影響力豈不是更巨大么?(本文作者系浙江紹興蘭亭書法研究所副所長、著名書法理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