蕩秋千亦稱打秋千,是清明前后我國民眾春游踏青時,喜愛的又一項體育活動。秋千原名為千秋,繁體字寫作“”,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蕩千秋原為先民生存勞作之技能,后演繹為游戲活動,傳為春秋時期北方山戎民族所為。“齊桓公伐山戎還,始傳中原”。漢武帝時,為避諱“千秋萬壽”之祝詞,改“千秋”為“秋千”,直至今日。民間也傳說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張仲景,已認識到蕩秋千時有利于血液循環(huán),促進人體的新陳代謝,增進人體內(nèi)部各器官的功能。他本人也最喜愛蕩秋千,對前來就診的病人、體弱者開的藥方便是蕩秋千。
隋唐五代時期,秋千運動成為全國上下最時興的體育活動之一。唐代天寶年間,每到寒食,唐玄宗就要名人在宮廷中“競豎秋千“,宮嬪們在秋千上悠蕩戲樂,成為“半仙之戲”。民間每值“暖風十里麗人天”的季節(jié),男女老少紛紛用竹竿做“竹竿秋千”,在草坪上“凌空翩翩”。
宋代是繼漢唐之后,文化出現(xiàn)快速發(fā)展和繁興的朝代。民眾酷愛秋千運動。宋代的不少詩詞、歌賦記錄了當時女子秋千的情況。對于禁錮在深宮的王妃、宮女,蕩秋千也是其為數(shù)不多的體育活動之一。北宋以前,婦女們基本不受封建思想的束縛,能與同伴一起進行室外體育活動,這在中國古代是很幸運的。而大量史料和研究表明,蕩秋千一直是婦女從事體育鍛煉的主要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北宋時期,由于備戰(zhàn)南唐的需求,許多水上運動技巧和項目應運而生,水秋千就是其中之一。其游藝方式是在大型船上設立秋千架,以秋千板為跳板,當秋千蕩到最高處,跳離秋千板翻筋斗入水。這種蕩動中跳水的運動有點類似今天的跳板跳水,但較之難度更大,娛樂性、觀賞性更強。鑒于其季節(jié)性、危險性和昂貴的設施費用,南宋以后,水秋千運動逐漸消亡。
蕩秋千之所以流傳千年,是因其可刺激大腦,鍛煉平衡能力,強化腰背力量,同時訓練腿部力量;高空蕩秋千可以鍛煉人的膽量,培養(yǎng)勇敢品質(zhì);在歡娛、輕松的氣氛中塑造開朗、豁達的性格。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千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在踏青活動中,尋找新一年人生的靈感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