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價扎堆
在2009年,《石渠寶笈》這個本來屬于專業(yè)范疇的詞匯開始進入大眾視野;進入2010年,如果沒有幾張《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簡直就無法撐起一場中國古代書畫拍賣專場。
在該年春拍中,由1.299億元的錢維城《雁蕩圖》手卷、7952萬元的佚名《宋人摹郭忠恕四獵騎圖》手卷、6720萬元佚名《元人出獵圖》手卷、5712萬元的乾隆帝行書《洪咨夔春秋說論隱公作偽事》手卷、4513.6萬元的金廷標《聽泉圖》立軸等《石渠寶笈》一系列作品組成龐大隊伍,幾乎占據(jù)了中國古代書畫成交排行榜前列的半壁江山。
而到了秋季,《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再度發(fā)力。中國嘉德上拍的王羲之草書《平安帖》引來了無數(shù)圍觀,雖然對于摹寫年代仍存爭議,但因為是《石渠寶笈》著錄無疑,最終以3.08億元的天價成交價,創(chuàng)下當時中國藝術品拍賣的世界記錄。
北京保利則首度推出“清代宮廷典藏中國古代書畫”專場,一次性推出了12件《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包括宋代佚名畫家所作的《漢宮秋圖》卷、宋末元初張達善的《索靖出師頌后跋》一卷、元代王蒙的《幽壑聽泉圖》軸、明代宮廷畫家呂紀的《蘆雁圖》卷、文征明《吳山秋霽》卷、周之冕《百花圖》卷、董其昌《臨淳化閣帖》、陳繼儒《云巖蕭寺》、王祥《花鳥冊》、乾隆帝《漢柏圖》、黃鉞《四春圖》冊和余省的《仿劉永年茶行雀兔》卷,如此整齊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匯聚一堂,十分難得。而拍賣成績當然也不容小覷,其中,佚名《漢宮秋圖》最終成交價為1.68億元,位列當季中國古代書畫拍賣成交榜第二位,而周之冕《百花圖》、乾隆帝《漢柏圖》也分別取得了9072萬元和8736萬元的佳績。
除此之外,表現(xiàn)搶眼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還有陳栝《情韻墨花》(1.14億元)、徐揚《南巡紀道圖》(9072萬元)、張照草書《韓愈石鼓歌》(7879.7萬元)等。
2011年:乏善可陳
如果2009年至2010年中國古代書畫市場的熱度能夠延續(xù),那么拍賣市場將掀起一場古今罕有的交易浪潮,然而,2011年的文物藝術品市場表面看來盡管依舊紅火,但在一些重頭領域,仍能窺見不景氣的端倪,比如引領古代書畫市場風向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
《石渠寶笈》風光不再在2011年的秋拍中開始大面積上演。中國嘉德精心組織的“大觀”中國古代書畫夜場拍賣中,呈現(xiàn)了8件出自《石渠寶笈》的作品,包括王石谷《唐人詩意圖》卷、趙元《剡溪云樹圖》、乾隆《水仙》,趙孟吁《水仙圖》、關仝(傳)《秋山平遠圖》卷、黃公望《溪山雨意圖》、清代宮廷畫家曹夔音《仿諸家山水》冊及沈映暉《湖山清興》卷。然而遺憾的是,這8件出身不凡的作品除王石谷《唐人詩意圖》卷競得1.265億元高價、沈映暉《湖山清興》卷以1380萬元成交外,其余6件都以流拍告終。
與此同時,北京保利推出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數(shù)量銳減,而且成交狀況不甚理想。其中,乾隆皇帝的《金蓮花圖軸》是其晚年十分少見的繪畫作品,但仍然沒有留住藏家的心,最終流標。而另外四件《石渠寶笈》著錄作品,除董誥的《春景山水花卉冊》以5290萬元的高價成交外,其余三件皆表現(xiàn)平平,夏昶《湘江過雨圖》卷成交價為897萬元、 陸治《仿王蒙山水》立軸成交價為1897.5萬元、楊大章《碧桃翠雀》成交價為2817.5萬元。
這一年的拍賣季,高價成交的拍品較前一年有所增多,而其中古代書畫的數(shù)量卻明顯減少,過億元成交的拍品僅有四件,其中只有一件曾著錄于《石渠寶笈》,而在眾多以千萬元計的拍品中,身負《石渠寶笈》標簽的也是屈指可數(shù)?!妒汅拧饭猸h(huán)不再、古代書畫市場泡沫破裂的論調開始在業(yè)內外流傳。
2012年:風光不再
盡管在上一年度,《石渠寶笈》著錄作品的表現(xiàn)沒有令人滿意,但2012年,各大拍賣公司依然沒有放過這塊金燦燦的招牌。
中國嘉德春季拍壇,現(xiàn)身了5件帶有《石渠寶笈》著錄身份的作品,即惲壽平《載鶴圖及致王信札》手卷、同出蔣廷錫之手的《仿宋人勾染圖》冊和《仿宋人設色圖》冊、陳淳《水仙圖》和文征明《自書七言律詩》卷。其中最為重頭的當屬惲壽平的《載鶴圖及致王信札》手卷,除著錄于《石渠寶笈》外,還著錄于徐邦達《重訂清宮舊藏書畫錄》,但這樣一件難得的精品卻最終流標,令人遺憾。此外,蔣廷錫的《仿宋人勾染圖》冊以2185萬元成交、《仿宋人設色圖》冊以2530萬元成交,成績尚可,而陳淳《水仙圖》和文征明《自書七言律詩》卷流拍。
在北京保利“紫光霞蔚——古代書畫夜場”中,著錄于《石渠寶笈》的董邦達《雷峰西照》、乾隆帝《書畫合璧四友圖》冊頁雙雙流標,同樣出自《石渠寶笈》的方從義《云林鐘秀》手卷僅以1725萬元即拔得該專場頭籌,星光著實黯淡。
四年起落為哪般
2008年至2009年,盡管有全球性金融危機的影響,但中國政府果斷出手,給予中國經濟以大力支持,市場上“熱錢”膨脹,便尋找到藝術品市場這一“出口”。因而,2009年和2010年才會涌現(xiàn)出許多高價拍品,整個市場也一片向好。其中,《石渠寶笈》受到藏家的格外關注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011年,金融危機有所緩解,而中國經濟也漸趨理性,增速開始放緩。整體市場也已經上升到一個較高的位置,因此便出現(xiàn)了停滯甚至有所下滑的趨勢。因為文物藝術品市場相較于宏觀經濟具有滯后性的特點,所以市場的下滑從2011年秋季到2012年才開始逐漸顯露。2012年春拍,各個拍賣公司的拍品都有所減少,整體成交額也較一年前有了大幅度的下降。類似于《石渠寶笈》著錄這樣的高價拍品成交率也隨之下降。
另一方面,經濟下滑也導致部分藏家惜售精品。像《石渠寶笈》著錄的精品,能出現(xiàn)在市場上都是可遇不可求,而一朝被自己擁有,沒有好價錢又怎么會輕易出手呢?對比而言,2011年與2012年出現(xiàn)在市場上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確實不如2010年的精品迭出。
《石渠寶笈》著錄作品在短短4年間經歷了如此一番起落,固然有大的經濟環(huán)境影響,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在于藏家的自主選擇。在面對《石渠寶笈》這樣比較權威的著錄時,從唯《石渠寶笈》是從,到從客觀角度去認知,對于藏家而言是一個比較顯著的進步。
同樣的乾隆御筆,藝術價值并無特別大的差異,在2010年時,《漢柏圖》取得了8736萬元的成績,而2011年的《水仙》、2012年的《書畫合璧四友圖》則顯得有點“生不逢時”。其實,早在2010年《漢柏圖》高價成交的時候,即有專家表示,8736萬元的高價與乾隆作品實際的藝術價值并不相符,而其后的流標,恰恰反映了藏家不再盲目追求帝王御筆與《石渠寶笈》著錄。
在藏家并未買賬的《石渠寶笈》著錄作品中,惲壽平的《載鶴圖及致王信札》手卷顯得極為搶眼,這件作品曾經兩次登上拍壇,并都以當時比較高的價格成交。而到了2012年,這件作品在中國嘉德春拍中的估價達到了近億元,估價過高成為其流標的重要因素,畢竟在市場并不十分景氣的情況下,花多大價錢就要擔多大風險,并非只要是《石渠寶笈》著錄的作品就應該有億元以上的身價。
另外,《石渠寶笈》的匯編歷經乾隆、嘉慶兩朝,經過初編、續(xù)編和三編,收錄藏品總計有數(shù)萬件,不可能保證件件是真品、精品,事實上,其中也的確存在不少偽作、仿作。因此,對于今天在市場上見到的出自《石渠寶笈》的拍品,還需要仔細甄別。成熟的市場,才會有著錄顯赫而依然流標的作品;成熟的藏家,才會不論出身而給予一件拍品應該有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