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天下各國,中華各省,金銀珠寶、古玩玉器、綢緞估衣、鐘表玩物,無不畢集其中。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p>
每座城市都會有個市中心,即使在百年前也不例外。在這樣的繁華地段中,旺鋪、字號林林總總,各有特色。這種茂盛的生機似乎具有某種魔力,牽引著人們的腳步難以停歇。如此熱鬧的生活氣息,不僅成為老百姓們紛紛來此購得生活所需的場所,也令不少或是具有商業(yè)眼光、或者原本就是為了糊口的人爭相希望能在此地掘得一桶金,就連平時難以跟市井打交道的達官貴人們,有的隔三岔五地也要來逛一逛。今天我們來品味老字號,實際上就是品味一種生活氣氛、一種生活態(tài)度、一種歷史和一種文化。
是道風景
提到百年前商業(yè)街與老字號的繁華,首先讓人容易想到的便是京、滬、廣這三大城市。
當年上海哪條街的老字號最誘人,非南京路莫屬。
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上海被迫辟為通商口岸。1842年中英簽定的《南京條約》打開了上海的大門。當時的上??h城在今天的城隍廟一帶,英國人在這個橢圓形縣城的北面至外灘開辟租界。
南京路是上海開埠后最早建立的一條商業(yè)街,確立了它在上海近代商業(yè)發(fā)祥地的地位。它先是英租界,后成為公共租界。當時外國金融集團先在外灘建立起金融集中區(qū),后沿著當時被稱為“花園弄”的一條東西向“大馬路”發(fā)展商業(yè)。隨著“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和“中國國貨”等五大著名環(huán)球公司的崛起,南京路便成為上海最熱鬧,最繁華的商業(yè)大街。到了20世紀30年代,“十里洋場”一般指的正是南京路步行街這一帶,馬路最寬,商店最大,東西最洋派。
南京路的形成與租界和跑馬場是分不開的,“先路后店,街隨店延”是它發(fā)展變遷的主要模式。
如今,沿著南京路一路數(shù)下來,店門掛“中華老字號”標牌的僅幾家:邵萬生、上海張小泉、沈大成、三陽南貨??
其中的“邵萬生”,從始創(chuàng)的咸豐二年算起,迄今百余年。其名聲大噪,是在創(chuàng)始人邵萬興1870年將店開到南京路并更名“邵萬生”之后,意為“生生不息,向前發(fā)展”。當年每逢蟹肥,邵萬興總讓店員在門口,將陽澄湖運來的大閘蟹一只只當眾過秤,只只足秤三兩多,還必是雌蟹。這樣的精挑細選,難怪后來造船大王包玉剛也年年來此購醉蟹。
而在另一端的中國南部的廣州,現(xiàn)存的老字號企業(yè)中,歷史最短的也有七八十年,歷史最悠久的老字號企業(yè)陳李濟,已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
廣州的老字號大多有著鮮明的嶺南風格,嶺南文化內涵豐富。如廣州酒家、陶陶居、北園酒家、泮溪酒家,將嶺南的飲食文化、園林文化、建筑文化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是嶺南餐飲業(yè)的奇葩。陳李濟、潘高壽、敬修堂等老字號企業(yè)生產的藥品,其產品類型和主治功能等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嶺南特色,如王老吉涼茶、保濟丸、夏桑菊等等,產品在嶺南區(qū)域和東南亞地區(qū),乃至國外的華人社會都很有市場。
老字號是廣州古老文化的標志之一,例如早在1600年創(chuàng)建的陳李濟藥廠,被國家命名為“中華老字號”,成為迄今為止有據(jù)可查的最古老的中成藥制藥企業(yè),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底蘊。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原來陳李濟比著名的北京同仁堂還年長69歲,所以陳李濟的各類藥丸亦成為“廣藥”的代名詞,形成廣州陳李濟、北京同仁堂和杭州胡慶余堂三足鼎立的局面。
是種融合
首都北京早在清代早期就已經形成了四大商業(yè)街區(qū)。這其中又以前門商業(yè)街為勝,不僅商業(yè)味濃,而且人氣足、財氣旺。
《日下舊聞考》中說:“正陽門前棚房比櫛,百貨云集,較前代尤盛”、“凡天下各國,中華各省,金銀珠寶、古玩玉器、綢緞估衣、鐘表玩物、無不畢集其中。京師之精華,盡在于此;熱鬧繁華,亦莫過于此?!睋?jù)悉這里的商鋪在4000家以上。而在眾多商家的激烈競爭中,出現(xiàn)了一批原料好、做工精、服務周到的商號,比如馬聚源帽店、天成齋鞋店、長春堂藥店、長盛魁干果店、天蕙齋鼻煙鋪等等。
除了日常生活用品外,當年前門商業(yè)街上吃的、玩的好去處也不在少數(shù)。因為地處皇宮的正前方,這里云集了眾多會館;飯館、錢莊、戲院一眾排開,里面匯聚了來自全國各地的高手師傅,并且從中培養(yǎng)出了一批大師級的人物。
在老字號發(fā)展歷史中,我們還可以看出一種融合、變通與交流。
這一點,北京地區(qū)的老字號表現(xiàn)最為明顯。由于特殊的行政功能,就像今天我們常說的“京漂”一樣,當年的京商也是來自全國。他們以各自的經營傳統(tǒng)根植于北京市場的沃土上,掌控了北京城不同的商業(yè)行業(yè),這里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商業(yè)精華。
大致上,明清以來,北京的餐飲業(yè)多為山東商人,主要是登、萊州人氏,以東興樓、天福號等為代表;藥材和銀號業(yè)多來自浙東商人,寧波人是其中的代表,同仁堂、鶴年堂、永安堂都在此范圍;而我們所熟悉的晉商經營的行業(yè)較廣,紙張、印染、銀號、醬園等等皆有所涉及,并且占了很大份額和很強勢的地位,比如六必居;以商業(yè)頭腦發(fā)達著稱的徽商則主要從事茶葉、布匹等行當,例子為張一元、森泰、吳裕泰等。
外地商業(yè)滲透北京老字號主要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外地商人來北京開店起家;還有一種則是原本發(fā)家于外地,后將分號開至北京。比如著名的盛錫福,從當年的外殼包裝上我們能看到,其總號在天津法租界。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在此不多贅述。
是種文化
今天我們通過老字號的歷史來探究其文化,暫且拋棄管理這些深層次的學問不談,單從牌匾——這個人們最直觀的感受上,就能看出個端倪。
開店鋪的人們都希望將來名號能叫得響,從這個意義上說,取個好名字,是商人們非常重視的事情。這個名字既要朗朗上口,容易被人記住,又要具有美好的寓意。往往在買賣正式開張之前,便開始琢磨起什么字號。不過,早年間許多做買賣的人其實自身并沒有多少文化底子,但是沒關系,因為那時的文人墨客跟一些買賣家保持著密切關系,自己不行,可以向文人墨客去求個字號。比如內聯(lián)升。據(jù)說,創(chuàng)辦人趙廷肚里沒多少墨水。鞋店開張前,為了起個好字號,他不惜重金,四處求人,最后選定了內聯(lián)升。這三個字有講究:內指大內,也就是朝廷;聯(lián),與連諧音,體現(xiàn)這個字號與大內有關系;升,有步步高升、連升三級之意。
仍以老北京的字號為例,其來源不一,有直接以人的姓名為名,如“王致和”、“王麻子”、“餛飩侯”、“烤肉宛”等;還有以地名和名勝古跡做字號的,如“豐澤園”、“柳泉居”等。另外,也有顧客叫出來的字號,如“砂鍋居”最早的字號叫“和順居”,取和和順順之意,因為它用一口明代的大砂鍋煮肉,以肉味奇香取勝,招徠食客如云,以致大家?guī)缀醵贾浪疫@口大砂鍋,于是習慣性稱為“砂鍋居”,后來店家索性就用了這個名字。
值得一提的是,在現(xiàn)存的老字號匾額中,由郭沫若題寫的很多。郭老為人比較隨和,題匾不收“潤筆”,有時請他吃頓飯就能討塊“匾”。當然了,郭老不會隨便亂題,也不會只看字號的名氣大小,需要機緣。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據(jù)說有一次,郭老和夫人到“都一處”品嘗燒麥,跟經理欒壽山和幾位職工聊起乾隆寫的虎頭匾的故事。欒壽山靈機一動,說“虎頭匾只能掛在店里,我們店門口還缺塊匾?!闭f到這里,他有意卡了殼。郭老看穿了他的心思,爽快地說:“我給你們寫吧,不過,我可沒皇上寫得好。”沒過幾天,郭老果然給欒壽山打電話讓他來取字,“都一處”的匾就這么掛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