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衛(wèi)戰(zhàn)》是一篇激情洋溢的通訊,課文的第四自然段重點刻畫了人民子弟兵的典型代表黃曉文的感人形象。作者筆下的黃曉文栩栩如生,給我們留下了極為鮮明、深刻的印象。作者是如何將“黃曉文”刻畫得形象生動的呢?我們一起來探究吧!
展示真切感人的情景
“面對肆虐的洪水,更顯出人民子弟兵錚錚鐵漢的本色?!弊髡咴谝赃@個句子完成由“面”到“點”的過渡后,便將筆墨聚焦到“解放軍某部四連連長黃曉文”身上。且聽人物的語言:“來不及了!”這句話簡潔、干脆,響亮、有力,因為此時此刻,在黃曉文的心中,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勝利,唯有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哪容得遲疑一分一秒,多說一個字!再看人物的動作:“咬牙”“拔”“扯”“捆”“轉(zhuǎn)身”“扛”“爬”……這一系列連貫的動作,讓黃曉文受傷后奮不顧身、全力拼搏的形象躍然紙上,而描摹動作情狀的詞語“猛地”“隨即”“三下兩下”“二話沒說”,則把人物形象襯托得益發(fā)果敢、堅毅,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以黃曉文為代表的人民子弟兵,為了人民的生命和財產(chǎn)安全,生命不息、沖鋒不止的英雄本色。
選用準確傳神的動詞
課文描寫黃曉文感人事跡的語句中,每一個動詞都是那樣準確傳神。請看:“一根鐵釘”扎進了腳底,黃曉文“一咬牙,猛地把鐵釘一拔”,“一股鮮血涌了出來”。這一“咬”一“拔”,充分顯示了黃曉文的勇敢、堅定、果斷;一個“涌”字,真實地再現(xiàn)了鮮血噴涌時的快、多、猛,足見黃曉文受傷不輕。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黃曉文毫不猶豫,一“扯”一“捆”,“扛”起麻包,又“爬”上了大堤……這些動詞無不生動地表現(xiàn)了黃曉文自始至終“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完全忘記個人安危的崇高品質(zhì)。他與其他幾十萬解放軍官兵一樣,無愧于“人民子弟兵”這一光榮而又神圣的稱號!
留下耐人尋味的空白
黃曉文“二話沒說,轉(zhuǎn)身扛起地上的麻包,又爬上了大堤”,接下來情況如何?作者留給我們的,只是一個耐人尋味的“……”。而就是它,讓我們浮想聯(lián)翩:黃曉文咬緊牙關(guān)往前沖去,身后留下了殷紅的血跡;戰(zhàn)士們看到連長身先士卒,受傷后仍不下火線,更增添了無窮的力量,越戰(zhàn)越勇;我們被黃曉文的英雄壯舉震驚了,再也不忍看下去了,不由自主地閉上了眼睛;黃曉文渾然忘我的大無畏精神驚天地、泣鬼神,作者實在無法用語言表現(xiàn)出來,再也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表達心中的驚嘆、贊美之情了……好一個“……”!
總之,作者借助真切感人的情景、準確傳神的動詞、耐人尋味的空白,使得“黃曉文”形神兼?zhèn)?,呼之欲出,震撼我們的心靈,蕩滌我們的靈魂。我們在描寫人物的時候,不也應(yīng)該努力做到這些嗎?
(《大江保衛(wèi)戰(zhàn)》,蘇教版小學(xué)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