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啟示》是一篇說理性的課文,課文的第3自然段,作者以大量的筆墨來“舉例”,而這三個事例像糖葫蘆一樣,一個接一個串在一起,就把“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揭示出來。同學們在閱讀這段文字時,有沒有在這三個事例之間,停一停,想一想,腦海中有沒有出現(xiàn)一個又一個的問號呢?
一、三個事例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一篇好的文章在內(nèi)容上是絕不會出現(xiàn)重復的,這段話中有三個并列的事例,彼此間有什么不同之處呢?一是,三人所經(jīng)歷的時代不一樣,一古二今,李時珍是明代人,愛迪生、齊白石是現(xiàn)代人;二是,三人的從業(yè)范圍不一樣,有科學,有藝術,李時珍從事醫(yī)學,是醫(yī)藥學家,愛迪生從事科學,是發(fā)明家,齊白石從事藝術,是書畫家;三是,三人所生活的國度不一樣,二中一美,李時珍、齊白石是中國人,愛迪生是美國人。原來呀,這三個人代表的就是“古今中外”,這樣說理是不是比較全面?
二、三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處呢?
其實,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個人的事例的不同之處僅僅只是一個表象,想一想,如果這三個事例之間真的是“風馬牛不相及”,那這段話還不成一盤散沙啦!那么,這三個事例之間究竟有什么共同之處呢?請你仔細讀讀這段話中的最后一句——“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業(yè)的人,在前進的道路上,不都是靠著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塊塊‘頑石’,最終取得成功的嗎?”原來呀,這三個看似獨立的事例,其實都是指向同一個中心,即作者所要表達的觀點——持之以恒、滴水穿石。
三、為什么只選擇三個事例呢?
細心讀書的同學一定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這段話中的那個省略號,在這里你應該停下閱讀的“腳步”,想一想:古今中外還有哪些人也具有這種“滴水穿石”的精神呢?是的,你或許會想到很多人,很多事,如王羲之練字墨染清池,懷素寫字禿筆成冢,司馬光睡覺時的圓木警枕,童第周奮起直追時的昏暗路燈,陳景潤癡迷于哥德巴赫猜想,袁隆平專注于雜交水稻的培育,達·芬奇小時候一遍遍畫雞蛋,諾貝爾舍生忘死發(fā)明炸藥,海倫·凱勒自強不息地創(chuàng)作……
讀完了這一段,我們應該回過頭來再問一問: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人有這么多,為什么作者只選擇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這三個人的事例來寫呢?如前所述,文中的李時珍、愛迪生、齊白石,是古今中外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代表,他們的事例具有典型性?;蛟S有同學會覺得,文中再加進去一兩個事例也是可以的呀,這樣不是更有說服力嗎?有句話叫“過猶不及”,我們寫文章時,選材要恰到好處,并不是越多越好,堆砌材料,重復贅述,反而會影響意思的表達。
不過,對這段文字感興趣的同學,不妨來一個“替換”的小練筆,即把文中的任一個事例去掉,把自己搜集到的事例補充進去,再讀一讀,看看“替換”之后的效果怎么樣。
(《滴水穿石的啟示》,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五年級上冊)
(責任編輯:王 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