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
眼下,視覺沖擊力成了時髦的詞語,一提到新聞圖片,就會提到視覺沖擊力。新聞圖片的視覺沖擊力,成了衡量新聞圖片的質量和傳播效果的一個重要的標準。而對新聞圖片的視覺沖擊力的內涵及構成沖擊力的要素卻眾說紛紜。有些攝影記者一味地獵奇爭艷,追求聳人聽聞的新聞事件,有的攝影記者不顧新聞事實和個人思想感情準確傳遞和表達,追求畫面光影韻律節(jié)奏的新奇好看,粗看照片畫面是“美”了,但細看則空洞無物,不知所云。在一些攝影記者和通訊員的新聞攝影作品中,大量存在著不分拍攝場合和拍攝對象,不顧表達意圖和要傳遞的新聞事實而亂用廣角鏡頭和魚眼鏡頭,以至于使人物變形失真。
筆者認為,上述兩種認識都脫離了新聞圖片的功能和性質,單純就事論事探討沖擊力的問題,不免有所偏頗,一個片面強調夸大了內容的重要性,一個過于強調突出了形式的重要性,而看不到二者之間有機的必然聯(lián)系。構成新聞圖片視覺沖擊力的關鍵要素究竟有哪些?
新聞圖片的視覺沖擊力,仔細分析字面意思,視覺沖擊力包含生理和心理兩層意思:一是視覺是對讀者眼睛對畫面感受來說的;二是沖擊力是對讀者的心靈感染力和吸引力來說的,綜合這兩層意思。新聞圖片的沖擊力就是圖片畫面形象對讀者的吸引力、感染力,或者說畫面形象的表現力、表達效果。
從新聞圖片的屬性和功能來說,報道受眾欲知而未知的事和傳遞信息,是它的首要主要職責。衡量任何一件新聞作品的價值不管圖片或文字,不外乎新聞價值和形象價值,也就是新聞內容和表現形式兩者相結合的問題,其中新聞內容和價值是主要的,處于支配地位,而形象價值和表現形式是處于被支配的地位,是為表達傳遞的新聞內容和主題服務,新聞價值要靠形象價值來體現。
不管傳播媒體種類如何發(fā)達,最終傳遞信息呈現新聞的形式手段不外乎語言和圖像兩種形式或者兩種相結合的形式。例如電臺廣播以及報刊、網絡、手機上的文本新聞都屬于以語言形式來傳播新聞。而電視和網絡的視頻等既有以聲音形式的語言,又有活動的圖像,是屬于圖像與語言相結合的形式來傳播新聞的。相對于活動的電視畫面來說,新聞圖片的畫面是靜止的、凝固的,是通過選取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瞬間或新聞人物在現實生活中一瞬間來呈現新聞傳遞信息。畫面瞬間形象是構成一幅新聞圖片的基石和基礎,它相當于文字新聞報道中的素材,一個攝影記者如果不到發(fā)生新聞的現場抓取瞬間形象,就如同一個在家閉門造車的記者不深入到現實生活中去收集寫作素材,水平再高也造不出來新聞報道這輛“車”。事物是普遍運動發(fā)展變化的,新聞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是由無數個連續(xù)不斷變化的瞬間組成的時空之流。在這些瞬間中,有的平淡無味,是屬于表象的,體現不出新聞事件的內涵。有的精彩感人,具有典型性,起著揭示說明新聞本質的作用。而這個抓取的瞬間形象是否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吸引力,就成為一幅新聞攝影作品優(yōu)與劣的關鍵因素。
典型性是共性與個性的統(tǒng)一,共性寓于個性之中,是通過個性體現出來的。同一類的新聞事件的典型瞬間既有代表體現這一類新聞共同特點,也因為參與新聞事件的人物及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而帶有自身個性特色的一方面??v觀歷史上和國內外的新聞攝影佳作,如我國李曉斌的《上訪者》和國外的《當法國國旗降落的時候》、《烏干達干旱的惡果》以及當代解海龍的拍攝的蘇明娟大眼睛的圖片,因為深刻反映了那個時代,直到現在還給我們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我們的新聞圖片之所以缺乏視覺沖擊力和震撼力,主要原因是沒有抓住這種既有共同特性而又有個性特征的典型瞬間形象。首先,選取瞬間形象是解決“拍什么”,如何使生動感人的瞬間形象盡可能完美地呈現出來;二是“怎么拍”的問題,它具體涉及到不同焦距鏡頭、光圈、快門的使用、光線的利用以及不同站位、不同的拍攝角度和虛與實等攝影技術手段的運用,也就是形式表現的問題。采用何種技術手段出發(fā)點都要為典型瞬間呈現服務,為新聞主題思想表達服務。
(作者單位:內蒙古日報社)
責任編輯:胡達古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