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曄園
聽說澳大利亞中小學的課本竟然是“公用”的,是在給孩子辦留學簽證的時候。
澳大利亞的暑假期間,以曾多年從事教育的經(jīng)驗,為了“不打無準備之仗”,讓孩子先有一份感性的了解與預習,我給一位老友打電話,向他借一套他在澳大利亞讀高中的兒子上學期用過的各種課本——意料中,這本是輕而易舉的事。但卻落空了。電話那頭說,澳大利亞的課本是不屬于學生自己的。按當?shù)氐姆ㄒ?guī),課本必須一屆一屆傳承,直到不能再用為止。
即使某些內容過時了,也只能多幾張修訂的“活頁”,而“活頁”也要屆屆相傳。朋友的兒子上學期用的就是不知傳了多少屆的課本,且早就按規(guī)定在放假前交還學校了……
記得當時通完電話,就不由得深深感慨:人家真是“環(huán)?!保媸歉欢獌€,且措施得力啊。而這在中國,就很難辦到么?
一年之后,孩子也從澳大利亞回國度假了。無意間,在他的書桌上,我親眼見到了他帶回來預習的一本厚厚的下學期的物理課本。冬天的陽光從窗口斜照在它的身上——藍色的封面,A4的紙型,精美、考究的全彩色印刷,300余頁的厚重……都仿佛在鮮活的光束里有著生命,令人油然而生一種莫名的親切感、尊重感。
隨手翻翻,更令人詫異:除了藍色封面上有著某些滄桑舊跡之外,整個課本的內頁竟幾乎是簇新的——這怎么可能呢?那些一屆又一屆使用它的,不都是身心活躍、好動好玩的中學生么?那兒的上課不是“自由”“隨意”得更像一個集市么?其教學的要求,學生的用功和成績的競爭,不是也與中國如出一轍么?而如此的過程,卻怎么能不損壞課本,學習與愛惜二者兼得呢?是什么使他們能夠保持、又怎樣保持簇新的呢?這可是多少個日日夜夜的翻閱呵,哪怕只有一次的疏忽……然而,事實就這樣確鑿地存在著,就像是在刻意地證實一些我們習以為常、視而不見的“必然”,其實遠非必然似的。
于是不由得懷著疑惑,不時觀察預習功課的孩子了——他也變了。在國內養(yǎng)成的那些理所當然、大大咧咧、對課本命運絕不在乎的學習動作,這時成了保持手的干凈,然后再輕輕地、小心翻動書頁的“自然”過程,就像所有的人對自己珍貴的物品都呵護有加一樣——原來有些事不是做不到的啊,只是你如何意識又如何實踐罷了!而多年的積習,也不是不能改變的——僅僅一年,一個孩子十幾年的“習慣成自然”,不就成了另一種“自然”了么?
且還不僅如此。文學與曾經(jīng)從事教育的職業(yè)性思考還告訴我——課本的“公用”和“世襲”,其實還有更為豐富的含金儲藏。這是一個樞紐細節(jié)。它所給予人的教益,就像一個古老的儀式在維系一個民族的文化一樣,既凝聚又輻射,生生不息。
比方說吧,它能藉此從小培養(yǎng)對法規(guī)的尊重與自覺;它本身就是誠信而美好的校園文明;它能成就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品質;它能使人珍惜自然,也珍惜自己與別人的勞動,進而珍惜生活,提高人的素質,民族的素質……
它在用事實證明,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比無數(shù)宣傳更重要也更有效,而市場經(jīng)濟也是可以與生態(tài)保護、勤儉自律并行不悖的(澳大利亞的林木資源極為豐富,僅墨爾本市就有400余處森林公園,但人家卻并不因此就浪費無忌);它在用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效果和榜樣,讓孩子覺得自己也是美好的一環(huán)、美好的一分子,并因此滿懷欣慰與動力,而從小教育的重要性、可行性、一本萬利以及根深蒂固性,是怎么估價都不過分的……
它甚至是一種批判,批判那些說一套做一套的虛假行徑,批判那些泛濫的粗劣印刷品,尤其是打著“教輔”旗號的,其惡果不僅極為嚴重,且既顯然也潛在地禍及方方面面;它還是一面鏡子,凸現(xiàn)著掙錢的道義底線,因為同樣是掙,且更會更能掙又掙得更多,人家怎么就增益正面,負面寥寥呢?它不同時還是一個具體的借鑒嗎——即我們能不能也采取這樣一舉多得的“傳承”之法,或至少用它來幫助窮困鄉(xiāng)村的學生呢?……
細節(jié)的力量有時是不可估量的。雖然點點滴滴,但正是它們積蓄了生活和歷史的進步與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