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建 李敏
有著“世界五大軍港之一”、“東方第一大塢”等美譽的旅順口軍港,始建于1880年,經過多番坎坷、周折,1890年竣工完成。其船塢和岸、陸炮臺的建成,使之成為了我國近代歷史上最大、最完善的海軍基地和戰(zhàn)略要塞,為北洋水師的發(fā)展壯大奠定了基礎。在其建港修塢期間所發(fā)生的那些事情,一直為專家、學者們所關注,同時也為平民百姓們所津津樂道。
集思廣益,敲定旅順口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我國封閉的國門以后,清廷屢戰(zhàn)屢敗,每每都是以割地、賠款而收場。落后就要挨打!這一殘酷的現實使得朝野上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嚴峻的海防問題擺在了清朝統(tǒng)治者的面前。為此,清廷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著手建立新型海軍,從國外購買先進的鐵甲艦。
由李鴻章負責籌辦的北洋水師很快就發(fā)展成為包括鐵甲艦、快船、運輸船、魚雷艇等共25艘艦船組成的艦隊。特別是其單艦噸位逐漸增大,如從德國訂購的“鎮(zhèn)遠”、“定遠”等巡洋艦,長95.5米、寬20.4米、吃水6.3米,排水量均在7300噸以上。這些戰(zhàn)艦無論是停泊和檢修等,都需要有一個能夠接納它們的船塢。而當時我國擁有的福州、上海、廣州、大沽等4處港口的船塢檢修能力都在5000噸以下,根本無法接納它們。因此,它們只能去香港和日本長崎的船塢完成檢修項目。為此,李鴻章與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沈葆楨、上海制造局道員鄭藻如以及福建船政大臣吳贊誠、黎兆棠和出使德國大臣李鳳苞等軍政要員進行了長達3年的函商探討。當時,關于北洋水師基地選址問題,清朝廷內部眾說紛紜,觀點不一,有不少人主張將其設在南方,但李鴻章始終堅持認為將其設在北洋地域內比較妥當。他先后派遣手下人員對于可供選址的煙臺、蓬萊、威海、大沽、大連港、旅順口等地進行了數次實地勘查。初時根據匯報,他有意于四通八達的大連港。但在光緒六年(1880年)經過實地勘測、論證后,感到其港口太寬,必須要有大量的陸軍協(xié)防,建設費用太大,而放棄了自己的想法,轉向了旅順口。
1880年10月,旅順口軍港建設的藍圖雖然還沒有完全“定”下來,但前期籌備工作已經展開。
所謂“旅順口”,又稱“獅子口”,是一個寬近300米,由兩山對峙、天然形成的出海口,其間僅有一條每次只能通過一艘大型軍艦、寬不過90多米的航道。該航道的兩側,東為雄偉的黃金山,西南為巍峨的老鐵山。整個港近似一個封閉海灣,港口口門開向東南,東西長4公里,南北寬2公里。其西側為一座彎曲的干灘,由于形狀很像老虎的尾巴,因此得名“老虎尾半島”。以該半島為界,整個海灣被劃分為東西兩港。東港港口寬75米,水深5.6-8.8米,碼頭四周是石砌岸壁;西港港口寬220米,港內水域廣闊,不凍不淤,且隱蔽性和防風性良好,再加上這半島的存在,又形成一堵天然防波堤,使西港好似一個內湖。
李鴻章在1881年10月初,乘驗收“超勇”、“揚威”二艘快艦之便,偕同眾官員和行家,親臨旅順口察看地勢水域。他與眾官員和行家們商議后,甚為滿意。他在隨后呈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該口形勢實居北洋險要,距登州各島一百八十里,距煙臺二百五十里,皆在對面,洋面至此一束,為奉直兩省海防之關鍵?!薄澳壳爸齑⑴诖八召彽街F甲艦皆可駐泊,為北洋第一重捍衛(wèi)?!保ā独钗闹夜喔濉肪?2,第7—8頁)??紤]到旅順口西港的面積雖然比東港約寬3倍,但是水位較淺,無法容納大型軍艦。因此,此次主要營建東、南、北三面共長1368米的東港。在東港內的東北處建一大型船塢,即旅順口大塢。經過李鴻章的努力,旅順口港的建設報告,很快獲得了批準。
用人不當,李鴻章被迫換將
為了保證軍港的修建和防御,首先在其周圍的山上,修筑了黃金山炮臺等一些防御的炮臺,在其西海岸修建了威遠炮臺等保護船塢的岸炮群,之后還修筑了椅子山、案子山、松樹山、二龍山等12座陸路炮臺,共配備大炮100門。原在北洋辦理洋務,時為縣令的陸爾發(fā)奉命前往旅順口協(xié)助洋雇員、德國人漢納根開展此項工作。
1881年,李鴻章作出了在經費許可的范圍內,按年將工程加以擴大的決定。同時,下令將工程的門外漢陸爾發(fā)調回,改讓他的老鄉(xiāng)、海防營務處道員黃瑞蘭前往旅順口,設立海防營務處工程局,主持炮臺及攔水壩的修建工程。
1882年2月,朝鮮內亂。鑒于日本對朝鮮的野心,以及法國侵略越南日急,李鴻章雖然辭職回籍,但對旅順口軍港工程仍然十分牽掛。讓他沒有想到的是,黃瑞蘭走馬上任以后,根本不給他作臉,貪得無厭,隨意揮霍不說,還在工程上不懂裝懂、胡亂插手、任用私人,與那些聘用來的外國技術人員和當地的軍政官員都合不來,把整個工程搞得一塌糊涂。其中耗銀3萬多兩,用了近1年時間才完工的攔海大壩,由于偷工減料多處滲水,經常塌陷,貽患無窮,為名副其實的“豆腐渣”工程。盡管如此,黃瑞蘭還想憑借與李鴻章的交情,保住目前這個大有“油水”的肥缺。這時,他不失時機地派人從旅順口工地,千里迢迢趕到了李鴻章的安徽老家,獻上了豐厚的慰問禮金。
古語道:“禮多人不怪?!彪m說李鴻章“笑納”了這一大筆禮金后,火氣消減了不少,但他心中清楚,如果讓黃瑞蘭繼續(xù)干下去的話,肯定有一天就是想袒護他也袒護不了了,到時他自己也肯定要跟著背黑鍋的。事不容遲,李鴻章磨墨提筆給時任直隸總督的張樹聲寫信,提出立即將黃瑞蘭自旅順口工地撤回,同時關照對其妥善安置。
鞠躬盡瘁,袁保齡不辱使命
撤回了黃瑞蘭,委派誰來接任呢?李鴻章向張樹聲提出的人選是袁保齡。這一次,他沒有看走眼。袁保齡自赴任至1887年11月旅順口船塢交由法國公司包辦,在他的主持下,筑炮臺、固大壩、建工廠、造碼頭、辦醫(yī)院、開電報局、挖掘塢基、開渠引水、拓寬???、疏通航道等進行得有條不紊,按時完成了旅順口港的第一期工程。
袁保齡(1841—1889)字子久,又名陸龕,河南項城人。系咸豐、同治年間欽差大臣漕運總督袁甲三的次子。他20歲中舉人,22歲隨父到皖北圍剿太平軍,25歲任清朝廷內閣中書侍讀,36歲因編纂《穆宗毅皇帝實錄》有功,賞戴花翎,官銜升為四品,37歲因賑災有功,升為道員,加三品銜。1879年《穆宗毅皇帝實錄》全書告成,被賞二品頂戴。1881年被李鴻章以“北洋佐理需才”為由,奏請朝廷將其調到天津,委辦北洋海防營務。他到旅順口任上不久,請求李鴻章調來了通曉法文、曾在淮軍前敵營任事的劉含芳做他的助手。他秉公辦事,首先理順了內部上下的關系,大刀闊斧地選用真才實學、踏實肯干的人,盡斥庸祿之輩,一下子裁減淘汰近400人,每月節(jié)省幣金1000多兩。同時,他盡其所能,以誠相待,與地方政府和駐軍建立了理解和信任,工程上得到駐軍的大力相助。他主持正義,公平合理地處理了前任與當地土地業(yè)主在用地方面的爭議,如數退還前任拖欠老百姓的款項。此外,他還倡導當地百姓廣種桑樹,教民養(yǎng)蠶和紡織,興辦學堂,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fā)展和民眾開化,贏得了當地民眾的支持。
袁保齡在經費使用中,精打細算,力求節(jié)約。他在對前任建造的港口攔海大壩進行修整時,親臨現場,監(jiān)督民工、洋匠們日夜施工。某日,海上突然狂風大作,大雨傾盆,該大壩中段陡然下陷,整個大壩隨時有崩塌的危險。他見狀扔了帽子,掖起官袍,頂風冒雨,指揮民工用土堆,用秫秸擋,堆起一道1米多的長墻,挽救了大壩。
1884年,李鴻章在巡閱旅順口時,看到海防營務建設成果,對袁保齡贊賞道:“旅順炮臺營壘堅固可守,全賴保齡督飭之力。”
1886年4月,溥儀的祖父、醇親王奕譞親閱旅順口,認為“海防布置合宜,保齡尤為得力,奏聞下部優(yōu)敘”。
袁保齡在主持工程局工作期間,除了參酌中國傳統(tǒng)河工經驗外,還大膽采用西方的先進技術,進口了一些機械,如抽水機、起重機、挖泥船等,并聘用一批外國的專門技術人員、顧問等。他的控制管理方法為:力持寬大容忍,于大處堅持原則,小事則力求將就。他與洋員均簽訂合同,標明年月期限,規(guī)定彼等必須隨時留工,聽候差遣,使得工程能夠順利進行。在施工原則和質量標準方面,袁保齡是毫不退讓的。當受聘設計大塢的德籍工程師善威主張用磚建塢時,他認為磚不耐久,必須用石料。雙方為此爭執(zhí)4個多月,通過試驗,最后善威“認錯”,用石料修塢,保證了船塢歷百年而堅固如初。由于善威的過錯,使得工程延誤數月,經濟上造成不小的損失。1886年7月,袁保齡在上呈李鴻章的報告中寫到:“善威之為人,才具太短,極瑣碎細事亦復不了,更無論大者遠者。即如船塢全工之圖,估時近一年,嚴催婉促終未交呈……其才止可參加酌謀議,萬不能獨立任此巨工。”(《閣學公集書札錄遺》第16—17頁)。從實踐看,袁保齡對于善威的評價是實事求是、恰如其分的。不僅是袁保齡,其他中國官員對于善威的所作所為也是大為不滿。同年九月,他們聯合說服李鴻章,將旅順口港第二期工程,即船塢工程及部分附屬工程從德國人手中收回,向外承包。結果,德、法、英3國展開激烈的競爭,法國人最終以最低的價格、最短的工期而中標。
袁保齡因操勞過度而患病,身體每況愈下,多次稟辭退養(yǎng)治病,都被急需海防人才的李鴻章所慰留。由于沒能及時治療,加之他又帶病堅持工作,終于1889年7月20日病卒于任上。光緒皇帝諭賜祭文,清朝廷從優(yōu)撫恤,賜贈“內閣學士”銜,并將他的生平事績宣付史館,附刊其父親傳后。
對于袁保齡這樣一個干活明白,還不貪污、腐敗的賢良去世,李鴻章很是傷心,覺得對不起他。因此,事后對其家人格外照顧。當他發(fā)現袁保齡的一個侄子表現不錯時,便悉心加以培養(yǎng)提攜,使之后來成為了自己的接班人,這個人就是袁世凱。
為修“三海”,“老佛爺”挪用軍費
1890年11月,李鴻章得到旅順口港第二期工程完工的消息后,立即派遣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直隸按察使周馥、津海關道劉汝翼等人會同前往驗收。
丁汝昌等一行于11月5日抵達旅順后,由監(jiān)工洋員吉禮豐開具法文工程清單,經劉含芳譯成華文后,逐項進行查驗。其中世人矚目的船塢,長137.5米,寬41米尺,深12.6米,塢口以鐵船橫攔為門,整個船塢均用山東大塊方石,用水泥砌成。
當月9日驗收完畢。至此,我國近代歷史上的第一件巨大工程告成。北洋水師因為艦艇有所歸宿、可以停泊修理而大為歡欣鼓舞。李鴻章也以10年苦心經營、從此可免“有鳥無籠”之譏而深感快慰。他告訴人們道:“……嗣后北洋水師戰(zhàn)艦遇有損壞,均可就近入塢修理,無庸借助日本、香港諸石塢,間為緩急可待,并無須糜費巨資……從此量力籌劃,逐漸擴充,將見北洋水師規(guī)模,足以雄視一切,渤海門戶,深固不搖,其裨益海防大局誠非淺鮮?!?/p>
進入旅順口大塢修理的第一艘艦,是福州船政局馬尾船廠制造的我國第一艘鐵殼軍艦“平遠”號。隨后,北洋水師的7300多噸級的“定遠”、“鎮(zhèn)遠”及大小船艦都入該大塢進行艦體的刮銹、油漆、修理更換各種機器部件等養(yǎng)護工作。
當年,李鴻章在接到關于旅順口軍港工程完工驗收的報告后,立即向慈禧太后上奏折,并附一幅“旅順口澳港”的刺繡全圖。但是,如此振奮人心的“大喜事”,慈禧卻僅用朱筆批示“知道了”3個字。這是為什么呢?后來,有人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慈禧曾經挪用大筆旅順口軍港建設經費來修繕自己的小花園而心虛的表現。話說當年中法戰(zhàn)爭結束后,慈禧發(fā)布懿旨勘修“三海”(即她頤養(yǎng)之地的南海、中海、北海)。工程于1886年正月初八正式開工,至1888年主要工程相繼基本告竣。為了討慈禧高興,奕譞和李鴻章挪用旅順口軍港建設經費30萬兩,補充了“三?!惫こ?。除此之外,奕譞和李鴻章還從1889年起,每年從海軍經費中挪用30萬兩白銀,“支援”老佛爺的修繕頤和園工程。據有關人士統(tǒng)計,奕譞和李鴻章為慈禧的“三?!焙皖U和園工程而挪用的資金,加起來達上百萬兩,幾乎接近旅順口軍港工程費用的一半。
那么旅順口軍港工程的全部費用是多少呢?依據有關資料計算,陸爾發(fā)任內用銀2.5萬兩;黃瑞蘭任內用銀大約7.5萬兩;袁保齡任內用銀65萬兩;法國人包辦期間用銀139萬兩。共計214萬兩。另據《清史稿》記載,旅順口軍港工程共用銀200多萬兩。這與有關資料基本相一致。當然,這個數字并不包括北洋水師在旅順口設防中使用的大炮和機械等物所用銀約100萬兩。還有一個已考證清楚的史實是:當年原計劃是要建兩個塢的,即除了旅順口大塢之外,還打算在黃金山下開挖進去建第二塢,因慈禧的工程挪用了“經費”,使得第二塢的資金沒有了著落,故世上流傳有“昆明湖換船塢”和“昆明湖換軍港”之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