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烈
蚵仔煎
蚵仔煎是閩南沿海地區(qū)最有知名度的小吃之一。
蚵仔的學名叫牡蠣,閩南話叫蠔仔?!岸仓燎迕鳎柸夥示ЬА?,這時的蚵仔最好吃。
蚵仔煎的主題食材當然是蠔仔,選用黑耳白肚的“珠蠔”,最佳。將蠔仔洗凈,倒入瓷盆里,拌上青蒜、韭菜、地瓜粉,加鹽,還可加少許肥肉丁,注點水,攪勻成漿。入油鍋,攤薄,用文火煎透一面,翻過來,再煎另一面。講究一點的,要磕上一兩個鴨蛋,打散攤入,一道煎熟,即成。色相鮮亮,氣味噴香,逗人食欲。起鍋后,撒點胡椒粉,放三兩葉芫荽。喜歡吃辣的,再蘸芥辣、辣椒醬或番茄醬,但不宜太多,多則掩蓋蚵仔煎的本味。這樣,在吃到蚵仔煎精致美味之余,還有咸香帶辣,辣里帶甜的層次感,真是一絕。
蚵仔原來還可以這樣吃,而且那么好吃,這是我到廈門讀中專時才品嘗到的。此前,生活在內地山區(qū)從來沒有吃過。我們幾個要好的內地生,有時到市里逛街,會到泰山路口攤點上去吃蚵仔煎。這里的小吃很多:土筍凍、燒肉粽、五香、油蔥、面線糊、沙茶面、蠔仔粥等等。做蚵仔煎的師傅手持鍋鏟,不時空敲平鍋,叮叮當當,以代呼聲,召喚客人看過來,這里有香噴噴的蚵仔煎吃。我們只吃蚵仔煎,一人來一小盤,吃著玩,不當飯。雖不貴,但那時內地山區(qū)來的學生都窮,只能解解饞。
畢業(yè)后,到了閩北山區(qū),別說蚵仔煎,就連生蠔仔也是見不到的。有一次,單位里一位廈門籍的同事回家探親,帶回來一些鮮蠔仔,請幾個老鄉(xiāng)到家一聚,入席時還特別聲明:“有一道家鄉(xiāng)特色小吃——蚵仔煎,請各位老鄉(xiāng)吃時多加小心,別連舌頭一起吞下去了。”端上桌,是一塊黑黃相雜的餅狀物,厚實的像個磨盤,看上去又老又硬。放了太多的地瓜粉、蔥蒜,蚵仔倒也不少,但美味卻被埋沒了。有人說:“你這樣的煎法,能把閩南的小吃攤師傅氣死?!贝蠹掖笮?。不過,說歸說,笑歸笑,一大盤蚵仔煎稀里嘩啦頃刻見底。那時,能在遠離海岸的山區(qū)吃到一點鮮海貨,便是刻骨銘心的故鄉(xiāng)風味,怎么煎煮都覺得是好吃的。
面線糊
那年,有一位年輕朋友要去閩南出差,我告訴他到泉州一定要吃吃“面線糊”。他住在華僑大廈,竟然放著豐盛的免費自助早餐不吃,跑到大廈對面的小街巷攤點上去找“面線糊”吃?;馗V菀姷轿遥f:“實在好料!”
“面線糊”也稱蠔仔面線。其需要的食材包括蠔仔、鹵大腸、面線、豬血、骨頭湯、姜絲、蒜泥、醬油等。先將生蠔仔洗凈,沾薄薄一層地瓜粉,用熱水焯半熟撈出,把大腸鹵好,切小塊。煮時,先起油鍋爆炒紅蔥頭和姜絲,炒到金黃色加入高湯,煮沸后放入面線。豬血塊切成小骰子狀一同下鍋。改中火邊煮邊放入鹵大腸和蠔仔、豬油渣及芹菜等。再放點醬油、雞精調味,拌入太白粉水勾芡,變濃稠糊狀即可。吃時,隨個人口味,可以加點香菜末、蒜泥及黑醋,味道更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