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錦東
摘要: 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在各種推陳出新的課堂形式背后,教師再次遭遇教學內容確定性的挑戰(zhàn):什么是語文的教學內容?如何確定語文的教學內容?文章認為,應該追本溯源,從探究語文課程的性質出發(fā),將挖掘教材的價值與提高學生的素養(yǎng)作為確定教學內容的標準。
關鍵詞: 職專語文教學確定性不確定性
語文課堂教學最重要的是課堂教學內容的確定,即“教什么”。文選單元式教材由一篇篇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文章或文學作品組合而成。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學方式也顯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征。但在各種推陳出新的課堂形式背后,我們遭遇了更大的尷尬:設計的教學問題零零碎碎、不著邊際,不同的教師在同一文章的課堂教學內容確定上大相徑庭,即使同一備課組教師也是“各吹各的調,各彈各的琴”。面對這樣的尷尬,所有語文教學工作者感到憂心,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王榮生先生曾告誡:“這將威脅到語文教師的地位與生存。”
因此,作為職業(yè)中專的一線語文教師,我們在與學生共同面對一套教材時,不禁要問:什么是語文的教學內容?如何確定語文的教學內容?我認為,應該追本溯源,探究語文課程的性質?!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睆谋硎鲋形覀儾浑y明白,教材不僅是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載體,還是提高學生素養(yǎng)的載體。為此,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時,應該將教材價值的挖掘與學生素養(yǎng)的提高有機結合起來。我就此從兩個角度進行闡述。
一、從編者的意圖出發(fā)挖掘教材的價值
“教材本是依據(jù)《課程標準》而編制的,從某種意義來說,它是《課程標準》內容的具體化,或者說是達到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的重要學習內容”。用任何一套教材也許都無法“一次性”達成課程目標,但用不好教材、挖掘不出教材的既定價值肯定不能讓學生獲得發(fā)展。我認為,只有探究編者在教材編寫與課程標準的契合點,才能挖掘出教材的價值,確定好教學的內容。
1.依據(jù)該單元的文體共性——“這一類”文本的閱讀價值。
《課程標準》在課程設計思路中傳達了各模塊的設計意圖。在必修課程的設計上,雖然在“語文1”至“語文5”五個模塊中,每個模塊都是綜合的,但每一個“閱讀與鑒賞”的目標都落實在每一個具體單元中。每一個單元都有共同的文體共性,而該共性應該是確定該單元教學內容的基本點之一。
2.依據(jù)該文本的個性——“這一篇”文本的閱讀價值。
教材對于一個單元文本的選擇應基于“這一類”文本的文體共性,但絕不是簡單地重復,在“這一類”文本中應該有“這一篇”的個性,而該個性便是確定該文本教學內容的又一基本點。
二、以學情為起點、以素養(yǎng)為終點創(chuàng)造新的教學價值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在學生的腦力勞動中,擺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書,不是記住別人的思想,而是讓學生本人進行思考,也就是進行生動的創(chuàng)造。”我們在課程改革的征途中始終將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作為改變課堂面貌的出發(fā)點,但在語文課堂上“以教帶學”、“以講代練”的模式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我們不禁感嘆: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發(fā)揮主體性作用怎么那么難呢?是學生的學習習慣,還是語文學科的設置,抑或是教學內容的確立出了問題呢?我認為,學生在課堂上的“應聲現(xiàn)象”依然是因為教學內容確定的隨意性,或者說是因為確定的教學內容違背了學生的主體性特征。為此,只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fā),才能真正地開發(fā)、創(chuàng)造出有價值的、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
1.指導、落實預習,了解學情是確定教學內容的起點。
王榮生教授認為,課文不僅是學習的材料,而且是學習的對象。教學內容不僅僅是簡單的“教教材”,而應該是學生根據(jù)自身的閱讀經驗與生活經驗對特定的對象進行自主的學習,并產生自己獨特的閱讀感受??梢妼W生與教學內容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分清學生會了什么,還有什么是不會的,才可以確定教學內容的起點。那么如何才能最好地把握學情呢?葉圣陶在《論中學國文課程的改訂》中肯定地說:“指導預習的辦法實施了,上課的情形就將和現(xiàn)在完全兩樣。上課做什么呢?在學生是報告和討論,不再是一味聽講,在教師是指導和訂正,不再是一味講解?!薄墩撜Z·述而》亦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敝笇?、落實學生的預習是了解學情的最好辦法,也是確定教學內容的最佳起點。
2.指導新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確定教學內容的終點。
葉圣陶說:“預習的事項一一做完了,然后上課。上課的活動,教學上的用語稱為‘討論,預習得對不對,充分不充分,由學生與學生討論,學生與教師討論,求得解決。”這不僅體現(xiàn)了教學內容的起點,而且是教學內容的終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fā)展奠定基礎。正如王榮生教授提出的新的教案模式應該在一個起點與終點之間尋找若干個“內容落點”,給學生新的閱讀方法。
也許在課程改革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會遭遇各種各樣的困惑。但正如王榮生先生所說:“對當下的語文教學來說,教學內容要遠重于教學的形式。”期望關于職業(yè)中專語文教學內容的思考能引領語文課程改革沿著一條更加健康的軌道前行,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fā)展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王榮生.新課標與語文教學內容.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