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蓓蓓
摘要: 電影作為一種重要的傳播媒介,集藝術性和商業(yè)性于一體。中國電影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個重要途徑,而電影片名則起著非常重要的廣告宣傳作用。本文針對中國電影片名英譯的特點及其現狀,就其漢譯英的翻譯方法進行討論,使電影片名形式和電影內容達到統一,更好地宣傳影片,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
關鍵詞: 中國電影片名英語翻譯方法
一、引言
作為一門影像技術,電影用鏡頭來反映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生活,屬于跨文化交際的活動。世界各國的電影交流不僅開闊了觀眾的視野,而且?guī)チ水愑虻娘L情與文化。中國電影正是拉近外國觀眾與中國文化之間距離的橋梁。因此,“電影片名的翻譯就要做到凸顯內容,傳達主題信息,確立全片感情基調,提供審美愉悅,吸引觀眾,增加票房,讓電影譯名在譯入語國家觀眾中產生與原片名在源語國家觀眾中大致相同的效果”。
二、中國電影片名英譯的特點及其現狀
隨著中國經濟地位的提高,以及中西文化交流活動的日漸增多,中國電影不斷地打進歐美市場,受到了全球的矚目。除了演員努力演出外,各式各樣的電影名稱也是吸引觀眾的一大關鍵。巧妙的譯名不僅能有效地進行文化傳播,還能為影片帶來可觀的票房收入。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并不是以原文本為基礎的符號翻譯。片名翻譯不能是對電影原片名的語言符號進行簡單的直譯。
電影片名的文化特色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因素之一。中國影片通常喜好使用動詞,使片名顯得動感十足,如《追》、《尋槍》;四字詞組具有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修辭效果,富含中國傳統文化韻味,如《花樣年華》、《一聲嘆息》、《小城之春》、《東邪西毒》;還傾向于有藝術性或富有詩意的片名,如《一江春水向東流》、《像雨像霧又像風》;引用也是非常常見的,如《滿江紅》、《滿城盡帶黃金甲》。電影譯名如果不能將原電影名的文化內涵準確傳遞,勢必大大降低影片的吸引力。
三、中文電影片名的翻譯方法
要想得到貼切的譯名,譯者就要在完全理解電影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翻譯,以免對片名造成誤譯。美國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狈g要將中西文化結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常見的翻譯方法有音譯、直譯及意譯。選用何種翻譯方法取決于文本自身的特點。
1.音譯法
音譯是使用一種語言讀寫出另一種語言的詞或詞組發(fā)音的翻譯方法。許多電影選擇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發(fā)生的地名作為題目,這種情況一般采取音譯的方法,翻譯過來也能讓人接受。音譯保留了原片名的韻律節(jié)奏,以其濃郁的異域特色吸引廣大觀眾。如電影名《周恩來》、《成吉思汗》分別譯成“Zhou Enlai”和“Genghis Khan”。這些片名中的名人或為中國人民所崇敬或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將其影片名音譯為英語,有助于外國人對中國歷史和中國歷史人物的了解。
對于中國文化獨有的概念,很難在目的語中找到對應的詞匯進行準確描述,只好采用音譯的方法。如鞏俐出演的中國內地第一部倫理片《菊豆》用女主人公的名字“Judou”作為片名;又如陳可辛執(zhí)導的影片《武俠》英文片名定為“WUXIA”,比起另一個譯名“Swordsmen”更具有中國特色,外國觀眾一看就知道是一部中國武俠片,更容易吸引外國觀眾。
2.直譯法
直譯,從表面上講,就是不改變原作的詞與句。但嚴格說來,就是不改變原作的觀點和風格,而且忠實于原著,是對原作在思想內容和寫作風格上的一種再現,并且盡可能地忠實于原作的修辭。如:《黃土地》譯作“Yellow Earth”,《青春之歌》譯作“the Song of Youth”,《南京大屠殺》譯作“Nanjing Massacre”,《我愿意》譯作“I do”。在不違背影視作品的情節(jié)、內容、不造成文化誤解的前提下,直譯法一般可以可以原汁原味地再現原作風貌。
另一些則需根據譯語特征,略微改變源語的詞序或結構,在總體上仍趨于同源語形式保持一致。如:由倪匡武俠小說改編的電影《女黑俠木蘭花》得到了觀眾的好評。很多作品里提到美女時,時常拿木蘭花作比喻。中文片名中有一個“黑”字。黑色(black)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文化中的聯想意義大致相同,都有“陰險、兇惡、氣憤和不光彩”的涵義。“The Legend of Wonder Lady”這個英文片名沒有局限于中文,采用了減詞法,將容易引起誤解的“黑”字去掉,表現出一個英姿颯爽的木蘭花。在北美市場走紅的功夫片《葉問》,英文片名并不是簡單音譯為“Ye Wen”,而是“IP Man”?!癝pider Man”、“Superman”兩部電影在北美都很受歡迎,“man”在美國觀眾眼中有近乎于“超人”的意思?!癐P Man”的譯法就非常巧妙,更貼近美國觀眾的趣味。
3.意譯法
意譯的目的在于尋求適當的譯文以表達源語文本的精髓。由于中英兩種語言文化的差異,如果片面強調保留片名的形式,就會影響意譯的準確傳達,不能達到中英文片名的對等。
例如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其片名出自唐末黃巢霸氣十足的詩作《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秉S金甲即為金黃色的鎧甲,此指菊花的顏色。詩中賦予了菊花氣勢逼人的殺氣。而國外觀眾對于這出處不知其解。英文片名“Curse of the Golden Flower”符合影片的悲劇基調,給影片中那滿目的菊花賦予了象征意義。電影《東邪西毒》中的“東邪”和“西毒”是金庸小說里面的人物,譯名“Ashes of Time”完全拋棄了原名片,重新創(chuàng)作的譯名抓住了影片的內涵,意味深長。在電影里多次出現的農歷時間正是一種標簽:“最終愛恨都被洗滌凈。年年三月桃花開。時間才是最終的贏家?!庇捌洞笸蟆分v述的是一位著名的大腕級導演在中國拍戲時一病不起,危在旦夕,于是人們忙著為他操辦一場體面風光的葬禮。譯成“A BigShots Funeral”既表達了原片名中的大腕,又講出了電影的內容——葬禮,使觀眾對影片的內容有更清楚的了解。同樣出彩的譯名還有《漂亮媽媽》“Breaking the Silence”,《旺角卡門》“As Tears Go By”,《花樣年華》“In the Mood for Love”,這些片名都意譯得很有味道。
三、結語
翻譯的實質是一種文化交際的過程。電影片名的翻譯直接影響到觀看者對于影片本身的理解與體會。電影片名的漢譯英不單單是語言間的簡單切換,更是文化間融合的充分體現。電影譯名需要緊扣影片內容,保留原名中的蘊含信息和文化特色,通過藝術再創(chuàng)作減少不同文化間的摩擦,避免出現錯誤的解讀。譯者在電影片名漢譯英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語言、文化差異,更好地發(fā)揮電影片名的宣傳作用。一個經典的譯名會和影片一樣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2]Nida,E.A..Language and Culture[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l.
[2][3]Nord,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4]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1
[5]朱晨.英美經典電影名篇名句賞析[M].上海:東華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