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小米
你這封信,給那些脾氣不好,不懂表達愛,動輒訓斥子女的家長看看,他們一定會深有感觸。不過,我們現(xiàn)在不說家長,那是另一堂課,我們說自己。
從你傾訴的字里行間,找到一句話,“我知道你心里仍然愛我在乎我”,我很欣慰,有這樣的前提就好,談話就能展開。
要么沉默,不與人交流,一交流就態(tài)度很兇,經(jīng)常大聲訓斥,不關心也不愛惜別人,完全不顧人家的感受。這種人,我稱之為笨人。你討厭這樣一個人,合情合理。怎么喜歡得起來呢?尤其是小時候,看見他兇神惡煞,你討厭他,害怕他,很正常。
但我想說的是,當你長大了,你應該知道,他讓人不舒服,卻未必是壞人,有可能是受傷的人,失敗的人,甚或心理上有缺陷的人,他對人這樣,自己的心里未必好受。
你是個明事理的孩子,你說“我知道我永遠無法改變我是你女兒的事實”,既然知道,他是父親,是給了你生命的人,不可能一拍兩散,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改善。
他的品性有可能改善嗎?不是沒有可能。
我先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吧,是我在編輯《傾聽·人生》版中采訪的一個女子講述的。
女子出生在臺灣,名叫心怡,她的父親到45歲才有了她。父親是大陸老兵。
心怡的父親脾氣非常壞。心怡為父親拍了一部紀錄片。我從鏡頭里看到,這一家人雖然生活在一起,但父親卻生活得像一個獨居老人。
我看見鏡頭里,大概是母親生日,她父親要送母親一只戒指,母親在忙著做菜,沒有立刻接過戒指,父親就大發(fā)雷霆,將戒指劈頭蓋臉地向母親扔去,把母親的臉都砸破了。心怡扛著攝像機,準備拍下“送戒指”那樣溫馨一點的場景,結果變成了這樣。
等心怡30多歲時才發(fā)現(xiàn),自己與父親的關系,一直是心頭的一根刺——你可以假裝看不見,但是傷疤永遠不能愈合。
后來出現(xiàn)了一個機會,為了保留歷史記憶,臺灣當?shù)孛耖g組織推行一項紀錄片拍攝計劃,記錄老兵的故事。心怡報名參加了,她想拍這個片子,正好借機好好了解一下父親。
對父親的拍攝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心怡與父親的隔閡太深了。她曾想過,要是父親大喝一聲“把機器拿開”該怎么辦?可當她把攝影機對著父親時,父親竟沒有說一句拒絕的話。于是心怡終于知道,父親其實是愛自己的,從來都是。
我這么詳細地講這個故事,是想告訴你,你爸爸的品性有可能改善,而且,需要通過你努力。
我覺得要改善父女關系,在具體操作上,有三種可能:一是父親改變,你不變。二是你改變,父親不變。三是你和父親都改變。
請你作個選擇。我想,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三,因為只有兩個人都改變,父女關系才會呈現(xiàn)良好的狀態(tài)。
你父親并非不想改變,有天他突然問你:“你不愛跟我說話,可是你對外人其實很多話?!睙o論他的方法怎樣態(tài)度怎樣,這其實就是他的一個信號,而你,不僅白白地浪費了機會,而且變本加厲地激怒了他,使得關系更加緊張,說明你沒有做好改善的心理準備。
試著愛他,像心怡那樣,找機會了解他。
心怡也曾逃開,但終究發(fā)現(xiàn)逃不開。她為父親做的也是為自己做的,父親去世時,她才感到些許慶幸,而不是留下更多的遺憾。
道理很簡單,你是她女兒,而且你長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