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利 丁亨虎 范先鵬 賈平安 李生勇 吳家瓊 劉克芝 付勇 白淑萍 胥順發(fā)
摘要:采用氮、磷、鉀3個養(yǎng)分因子,每個因子分4個施用梯度,共14個處理的無重復不完全大田試驗設計“3414”方案,對湖北省潛江市棉麥套種方式下的小麥施肥技術進行了田間試驗,建立了江漢平原棉麥套種方式下小麥的施肥模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區(qū)域棉麥套種區(qū)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與小麥氮、磷、鉀施用量的修正值,推薦了合適的小麥施肥量為N 130~210 kg/hm2、P2O5 40~70 kg/hm2、鉀K2O 40~60 kg/hm2。
關鍵詞:小麥;施肥模型;“3414”肥料試驗;江漢平原
中圖分類號:S512.1;S147.21;S131(2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2)14-2932-06
Establishment and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 Model for Wheat Interplanted with Cotton in Jianghan Plain
YANG Li1,DING Heng-hu2,FAN Xian-peng1,JIA Ping-an3,LI Sheng-yong3,WU Jia-qiong2,LIU Ke-zhi2,
FU Yong2,BAI Shu-ping2,XU Shun-fa3
(1.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Soil and Fertilizer, Hube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Wuhan 430064,China;
2.Qianjiang Agriculture Bureau, Qianjiang 433100, Hubei,China;
3. Service Center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in Jiyukou Town of Qianjiang City,Qianjiang 433128,Hubei,China.)
Abstract: ‘3414 field experiment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as 3 nutrient elements, 4 gradient of each element, a total of 14 unrepeated incomplete treatments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 fertilization techniques for wheat interplanted with cotton in Qianjiang city, Hubei province. Fertilizer model for wheat interplanted with cotton in Jianghan plai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which the soil nutrient plentiful-lack index in wheat-cotton interplanting field in the district, correction value for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nitrogen, 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or wheat were put forward. Appropriate application dose of N, P2O5 and K2O were recommended as 130~210, 40~70 and 40~60 kg/hm2, respectively.
Key words: wheat; fertilizer mode; ‘3414 fertilizer experiment; Jianghan plain
近年來,湖北省的小麥種植面積基本穩(wěn)定在100萬hm2,總產在330萬t左右,并有逐年增加的趨勢[1,2]。江漢平原是湖北省乃至長江中下游地區(qū)重要的糧棉油產區(qū)之一,其小麥種植方式主要有棉麥套種、稻麥輪作2種??茖W合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已成為發(fā)展小麥生產、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保證。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是獲得各種作物最佳施肥量、施肥比例、施肥時期、施肥方法的根本途徑,也是篩選、驗證土壤養(yǎng)分測試方法、建立施肥指標體系的基本環(huán)節(jié)。通過田間試驗,掌握各個施肥單元不同作物優(yōu)化施肥數(shù)量,基肥、追肥分配比例,施肥時期和施肥方法;摸清土壤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土壤供肥能力、不同作物養(yǎng)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shù);就可以構建作物施肥模型,為指導合理施肥和肥料配方提供科學依據(jù)[3-7]。從2002年起,農業(yè)部全國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制定的《肥料配方施肥技術規(guī)范》就開始推薦各地在主要農作物的肥料效應田間試驗設計上采用“3414”設計方案,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根據(jù)研究目的選用“3414”設計的完全實施方案或部分實施方案。一般通過“3414”設計方案田間試驗,就可建立起本地區(qū)農作物的肥料效應函數(shù)方程,獲得該地區(qū)主要農作物的最佳經(jīng)濟產量、推薦施肥量以及土壤養(yǎng)分校正系數(shù)、土壤供肥能力和肥料利用率等基本參數(shù),最終確定養(yǎng)分速測豐缺指標體系[8-12],所以“3414”肥料效應田間試驗設計方案是測土配方施肥工作主要推薦的肥料施肥方案。該方案以氮、磷、鉀為3個養(yǎng)分因子,每個因子分4個施用梯度,共有14個處理,屬于無重復不完全大田試驗設計[13,14]。我們通過田間試驗,試圖構建江漢平原小麥施肥模型,并據(jù)此提出氮、磷、鉀肥的適宜用量和比例及其相應的施肥技術,進而有效地指導江漢平原小麥種植過程的施肥作業(yè),從而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增加小麥產量的目的。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地概況
試驗安排在江漢平原腹地潛江市進行,該市的小麥產區(qū)主要分布在積玉口、浩口、楊市等鄉(xiāng)鎮(zhèn)。各試驗地點即選擇在這些鄉(xiāng)鎮(zhèn)的小麥地里,試驗前取耕作層土壤樣品分析土壤中的理化性質和速效養(yǎng)分含量[15],調查了解有關試驗點小麥種植的基本情況,結果見表1。
1.2試驗設計
各試驗點均統(tǒng)一采用“3414”完全試驗設計方案,即取氮、磷、鉀3個養(yǎng)分因子、每個因子選擇4個水平、共組合成l4個處理(組合);在N、P、K下分別標注“0、1、2、3”表示該處理施肥的水平。其中,“0水平”表示不施肥,“2水平”表示推薦量,“1水平”為“2水平”的一半,“3水平”為“2水平”的1.5倍。試驗各處理肥料用量見表2,其中各試驗點小麥種植地的氮、磷、鉀養(yǎng)分推薦施用量,即“2水平”的確定,參考區(qū)域內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和作物肥料養(yǎng)分施用指標進行評價,再依據(jù)當?shù)氐男←湻N植地養(yǎng)分狀況、區(qū)域內農戶調查結果、歷年施肥情況記載和有關文獻報道等信息而定,從4個試驗點氮、磷、鉀肥料的推薦用量確定結果來看,各試驗點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符合肥料效應田間試驗“3414”設計方案的基本要求。
“3414”設計方案吸收了回歸最優(yōu)設計,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肥料效應田間試驗方案。為便于匯總,同一作物、同一區(qū)域內施肥量要保持一致。該方案除可應用14個處理進行氮、磷、鉀三元二次效應方程的擬合以外,還可分別進行氮、磷、鉀中任意二元或一元效應方程的擬合[8]。例如,進行氮、磷二元效應方程擬合時,可選用處理2、3、4、5、6、7、11、12,求得在以K2水平為基礎的氮、磷二元二次效應方程。此外,通過處理1可以獲得基礎地力產量,即空白區(qū)產量[9]。
利用“3414”設計方案可以得出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方案中的處理1為空白對照(CK),處理6為全肥區(qū)(氮磷鉀),處理2、4、8為缺素區(qū)(即磷鉀、氮鉀和氮磷)。收獲后計算產量,用缺素區(qū)產量占全肥區(qū)產量的百分數(shù)來表達土壤養(yǎng)分的豐缺情況[8]。相對產量低于50%的土壤養(yǎng)分為極低,相對產量在50%~75%為低,75%~95%為中,大于95%的為高,從而確定適用于某一區(qū)域、某種作物的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及對應的肥料施用數(shù)量。而對于該區(qū)域其他田塊,則可通過土壤養(yǎng)分測試,就可以了解土壤養(yǎng)分的豐缺現(xiàn)狀,從而提出相應的推薦施肥量[12]。
試驗各處理的小區(qū)面積均為20 m2,小區(qū)隨機區(qū)組排列,四周設保護行。磷、鉀肥分別采用12%的過磷酸鈣和60%的氯化鉀在移栽時一次性基施,氮肥采用46%的尿素,其中70%的用量基施、30%的在分蘗期追施。試驗品種為鄭麥9023,于2008年11月上旬播種,播種量210 kg/hm2,播種方式條播,2009年5月下旬收獲。各試驗處理除了施肥量與肥料種類組合不同外,其他的田間操作管理如整地、栽培、灌溉、有害生物防治等均按當?shù)亓晳T統(tǒng)一進行。在試驗栽培過程中,收獲前的2009年5月初雨水偏多,造成小麥赤霉病發(fā)生較重,所以在收獲前用滅病威防治了赤霉病2次。收獲時均分小區(qū)實收產量,以風干重計產。
2結果與分析
2.1通過一元二次回歸模型對不同氮、磷、鉀施用量與產量的效應關系進行擬合與預測
在小麥成熟收獲后,實打計產(風干重),產量統(tǒng)計結果見表3。對表3數(shù)據(jù)分別以氮、磷、鉀單因子抽取各處理的施肥量與產量數(shù)據(jù),即氮因子選取處理2、3、6和11的數(shù)據(jù),磷因子選取處理4、5、6和7的數(shù)據(jù),鉀因子選取處理6、8、9和10的數(shù)據(jù),按y=ax2+bx+c一元二次回歸模型,分別進行回歸分析,擬合各試驗地點小麥產量(y)與各養(yǎng)分因子(x)施用量的一元二次效應方程,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各試驗點產量與施肥量均能擬合為一元二次效應方程,二次項系數(shù)小于零,呈現(xiàn)正常的拋物線形狀。進一步對所擬合的各一元二次效應方程進行顯著性分析,發(fā)現(xiàn)氮、磷、鉀各因子雖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但復相關系數(shù)R2除E2試驗點的氮因子外,其余的都在0.8以上。
依據(jù)一元二次效應方程,按最大邊際效應求取偏導函數(shù)。最高施肥量按b+2ax=0方程求取,繼而預測最高產量。最佳施肥量按b+2ax=Px/Py方程求取[16-18],繼而預測最佳產量,結果見表5。從表5的結果反映,試驗預測結果與大田生產實際是相吻合的。
從表5結果還可看出,N的最高施肥量介于168.0~316.5 kg/hm2,最佳施肥量介于127.5~145.5 kg/hm2;P2O5的最高施肥量介于51.0~114.0 kg/hm2,最佳施肥量介于45.0~99.0 kg/hm2;K2O的最高施肥量介于46.5~76.5 kg/hm2,最佳施肥量介于40.5~49.5 kg/hm2。綜合考慮,區(qū)域內最高施肥量為N 216.4 kg/hm2、P2O5 69.0 kg/hm2、K2O 60.4 kg/hm2,此時的小麥產量為4 067.3 kg/hm2(3 802.5~4 624.5 kg/hm2);區(qū)域內最佳施肥量為N 134.6 kg/hm2、P2O5 60.0 kg/hm2、K2O 44.3 kg/hm2,此時的小麥產量為4 005.4 kg/hm2(3 700.5~4 600.5 kg/hm2)。
2.2通過三元二次回歸模型對不同氮、磷、鉀施用量與產量的效應關系進行擬合與預測
對表3數(shù)據(jù)采用三元二次回歸模型:y=b0+ b1N+b2P+b3K+b4N2+b5P2+b6K2+b7NP+b8NK+b9PK進行回歸分析,分別擬合得到4個試驗點的小麥產量(y)與N(N)、P(P2O5)、K(K2O)養(yǎng)分施用量的三元二次效應方程,具體見表6。進一步對所擬合的產量與施肥量三元二次效應方程的相關關系顯著性進行回歸方差分析,結果表明,除E2試驗點結果擬合的三元二次效應方程的相關關系不顯著外,其余3個試驗點的相關關系為顯著,說明小麥產量與氮、磷、鉀養(yǎng)分施用量的相關關系達到了顯著差異水平。
依據(jù)擬合得到的三元二次效應方程,按最大邊際效應求取偏導函數(shù)[16-18]。最高施肥量及最佳施肥量分別按方程組(1)和方程組(2)求取,繼而可預測出小麥的最高產量和最佳產量,結果見表7。
方程組(1) b1+2b4N+b7P+b8K=0b2+2b5P+b7N+b9K=0b3+2b6N+b8N+b9P=0,
方程組(2)b1+2b4N+b7P+b8K=PN/Pyb2+2b5P+b7N+b9K=PP/Pyb3+2b6N+b8N+b9P=PK/Py。
從表7結果看出,N的最高施肥量介于190.5~223.5 kg/hm2之間,最佳施肥量介于21.0~133.5 kg/hm2之間;P2O5的最高施肥量介于42.0~76.5 kg/hm2之間,最佳施肥量介于18.0~46.5 kg/hm2之間,K2O的最高施肥量介于51.0~147 kg/hm2之間,最佳施肥量介于27.0~46.5 kg/hm2之間。綜合考慮,區(qū)域內最高產量施肥量為N 207.5 kg/hm2,P2O5 69 kg/hm2,K2O 60.4 kg/hm2;區(qū)域內最佳產量施肥量為N 78.8 kg/hm2,P2O5 36 kg/hm2,K2O 39.8 kg/hm2。
2.3區(qū)域內土壤主要養(yǎng)分豐缺與肥料施用指標修正
關于土壤養(yǎng)分分級,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些比較一致的觀點,參照張福鎖[19]、魯劍巍[20]、白由路等[21]的研究結果,結合江漢平原其他縣市原制定的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和中稻作物肥料養(yǎng)分施用指標[22],并考慮區(qū)域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作物產量和施肥水平現(xiàn)狀,對原制定的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和小麥作物肥料養(yǎng)分施用指標進行了初步修正,具體見表8和表9。
3小結與討論
1)試驗的產量與施肥量均能擬合出一元二次效應方程,擬合預測區(qū)域內的小麥最高施肥量為N 216.4 kg/hm2、P2O5 69.0 kg/hm2、K2O 60.4 kg/hm2;最佳施肥量為N 134.6 kg/hm2、P2O5 60.0 kg/hm2、K2O 44.3 kg/hm2。這個結果與大田生產實際基本上是吻合的。但統(tǒng)計分析表明,各效應方程中表現(xiàn)出的小麥產量與各養(yǎng)分施用量均未達到顯著差異水平,這是否屬于模型選擇的局限性,還是試驗結果的偏差或者存在其他元素的干擾等原因造成的,尚需進一步研究。
2)通過三元二次回歸模型擬合,預測區(qū)域內小麥最高產量的施肥量為N 207.5 kg/hm2、P2O5 69.0 kg/hm2、K2O 60.4 kg/hm2;最佳產量的施肥量為N 78.8 kg/hm2、P2O5 36.0 kg/hm2、K2O 39.8 kg/hm2。小麥產量與氮、磷、鉀養(yǎng)分施用量的相關關系較為顯著,擬合的小麥產量與實際產量能比較好地吻合。
3)通過應用土壤養(yǎng)分測試值,并對照修正的土壤養(yǎng)分豐缺指標和肥料養(yǎng)分施用量,推薦的區(qū)域內各田塊最佳氮、磷、鉀養(yǎng)分施肥量與試驗實際表現(xiàn)的結果有較高的吻合性。但這只是初步的一年試驗結果,各指標分級與修正尚需更多的試驗示范來校驗。
4)無論通過一元二次回歸模型,還是三元二次回歸模型,均能擬合獲得區(qū)域內小麥產量的最高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這與王愛軍[23]、劉全鳳等[24]的結果是一致的。雖然二種方式均能進行擬合與驗證,但在大面積生產上,推薦各田塊單元的合理施肥量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但如果結合田塊養(yǎng)分豐缺指標來確定肥料施用量則是行之有效的方法,適合于大面積推廣[25,26]。因此田塊養(yǎng)分豐缺指標的確定就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土壤測試是非常重要的依據(jù)之外,是否還需要參考其他如水分、氣候等因子[27],尚需做進一步的研究。
5)綜合一元二次效應方程、三元二次效應方程的模擬預測結果,并參考區(qū)域土壤養(yǎng)分含量、作物產量和施肥水平現(xiàn)狀,推薦本區(qū)域內合適的小麥施肥量為N 130~210 kg/hm2、P2O5 40~70 kg/hm2、K2O 40~60 kg/hm2。
參考文獻:
[1] 高春保,劉易科,佟漢文,等.湖北省“十一五”小麥生產概況分析及“十一五”發(fā)展思路[J]. 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11):2703-2705,2714.
[2] 高春保,朱展望,劉易科,等.湖北省小麥增產潛力分析和2009年小麥秋播的主要技術措施[J].湖北農業(yè)科學,2009,48(10):2374-2376.
[3] 張鴻利,田艷.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的建立[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11(11):277-278.
[4] 高祥照,杜森,馬常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6.
[5] 崔振嶺,石立委,徐久飛,等.氮肥施用對冬小麥產量、品質和氮素表觀損失的影響研究[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5,16(11):2071-2075.
[6] 趙榮芳,曹寧,崔振嶺,等.氮素分期優(yōu)化管理對冬小麥產量和籽粒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6):142-145.
[7] 趙榮芳,孟慶鋒,崔振嶺,等.磷素優(yōu)化管理方法對冬小麥籽粒品質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17):158-161.
[8] 王圣瑞,陳新平,高祥照,等. “3414”肥料試驗模型擬合的探討[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2,8(4):409-413.
[9] 孫義祥,郭躍升,于舜章,等.應用“3414”試驗建立冬小麥測土配方施肥指標體系[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9,15(1):197-203.
[10] 葉國平,翁雪芳,張海林,等.小麥測土配方施肥“3414”試驗[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9(23):29.
[11] 康端禮,李繼明.干旱區(qū)春小麥配方施肥“3414”試驗[J].甘肅農業(yè)科技,2010(4):22-24.
[12] 吳志勇,閆靜,施維新,等.“3414”肥料效應試驗的設計與統(tǒng)計分析[J].新疆農業(yè)科學,2008,45(1):135-141.
[13] 陳新平,張福鎖.通過“3414”試驗建立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標體系[J].中國農技推廣,2006,22(4):36-39.
[14] 劉勛,林志鋒,王緝娥,等.“3414”肥料試驗對超級稻產量的影響[J].廣西農業(yè)科學,2007,38(5):541-543.
[15] 鮑士旦.土壤農化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0.30-107.
[16] 劉德金,肖承和.農業(yè)試驗設計與分析[M].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17]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農業(yè)部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問答[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5.
[18] 楊俐蘋,白由路.土壤測試實驗室數(shù)據(jù)自動采集處理與推薦施肥系統(tǒng)[J].中國土壤與肥料,2008(4):65-68.
[19] 張福鎖.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覽[M].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出版社,2006.132-144.
[20] 魯劍?。疁y土配方與作物配方施肥技術[M]. 北京:金盾出版社,2006.104-107.
[21] 白由路,楊俐蘋,金繼運. 測土配方施肥原理與實踐[M]. 北京:中國農業(yè)出版社,2007.19-32.
[22] 楊利,甘曦,于延豐,等.江漢平原稻區(qū)中稻養(yǎng)分利用效率的初步研究[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10):2380-2383.
[23] 王愛軍.金安區(qū)小麥施肥模型研究[J].安徽農學通報,2011,17(19):71-72,121.
[24] 劉全鳳,王俊霞,闞曉君,等.容城縣冬小麥施肥模型及其效應分析[J].河北農業(yè)科學,2010,14(4):32-33.
[25] 鄭艷關,孫悅玲,杜金城. 唐山市豐南區(qū)冬小麥“3414”肥效試驗[J].湖北農業(yè)科學,2010,49(2):307-309.
[26] 孫國躍,王祝余,袁江華,等. 響水縣沙土地區(qū)小麥“3414”肥料效應研究初報[J].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2007(24):106-107.
[27] 寧東峰.黃淮海地區(qū)冬小麥水氮高效利用栽培技術研究[D]. 北京:中國農業(yè)科學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