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燕
國家課程《標準》生物學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學素養(yǎng)和倡導探究性學習,其從知識、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對生物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已經(jīng)不適應新的教學要求,教師的教學方法必須轉變。下面,我談談自己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嘗試,與各位共同探討。
1.正確處理好教材
所謂對教材的處理是指教師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編排,教材文字,圖表等做靈活變通的處理,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提高教學效率,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新教材實施教學以來,有不少教師反映學科內容多而課時少。我覺得問題并非在新教材的設計上,而是由于教參少了,教材給予教師的自由處理的空間大,特別是有些教輔的誤導,使有的教師的教學規(guī)劃定位出現(xiàn)偏差。我覺得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1)在教學中對新課標中已降低的要求,不要再拔高;(2)刪掉的內容無須再講解;(3)能力培養(yǎng)要分階段,分層次進行,不要期望一步到位;(4)教師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注意課程資源的合理整合和有效二次開發(fā)。而師生在選用教學輔導參考書的時候,都要保持清醒、以課標為重要標準,既要肯定一些優(yōu)秀的教輔對新課程的正面作用,更要注意防止某些教輔對新課程的干擾和誤導。
2.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要適應新課標要求
能否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是“人”的素質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開拓”精神的重要尺度之一。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教育片面重視繼承性、接受性的做法,完全廢除注入式教學,采取問題式教學,給學生做好榜樣。課堂教學中,激勵學生廣開思路,探索求異,對習以為常的現(xiàn)象和“權威理論”敢于持懷疑、分析、批判的態(tài)度而不是一味盲從,同時不過于牽制學生的思路或用自己的思路取代學生的探索過程,使學生完全擺脫了長期以來形成的“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的思維習慣。充分發(fā)揮民主、合作學習,共同探討,師生關系融洽,為學生大膽提問提供良好的外部條件。
新課程改革的目標是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獲得探究知識的能力。教師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重知識輕能力,重理論輕實踐,重結論輕過程的教育觀念,研究性課題在生物課本中的出現(xiàn)是素質教育不斷深化的產(chǎn)物,是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要求。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培養(yǎng)學生如何用智慧的鑰匙去開啟知識大門的能力,絕不是機械地傳授教材知識,更不能把學生當成接受知識的機器。研究性學習能夠促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由接受式學習轉變?yōu)樘骄渴綄W習。充分運用課本中提供的研究性課題,真正發(fā)揮其作用,讓學生逐步獲得探究知識的能力。
3.巧設質疑,誘發(fā)興趣
渴望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現(xiàn)象及活動,揭開生命運動的本質、規(guī)律,這是學生們普遍存在的心理狀態(tài)。依據(jù)所教內容,結合學生的知識基礎,有意識地創(chuàng)設一些富有趣味,含有質疑性的問題,在課堂上巧妙地制造懸念,可以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種子和果實的形成》中,我先簡略介紹了大千世界中的百花種種、果實繁多,然后設問:“為什么一朵桃花能變成一個又大又甜的桃子?”“為什么果實都結在開花的部位?”在介紹“顯性基因遺傳和子代性狀”時,提出了:“為什么有的父母都是雙眼皮或一單一雙,可子女卻是單眼皮?”這些問題必然能引起學生的好奇,開動腦筋思索,積極發(fā)言,從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活躍了課堂氣氛,使他們很快進入學習狀態(tài)。
另外,也可結合生活中的趣聞軼事,巧設疑點,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例如,在介紹“遺傳”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小故事:美國的一位舞蹈女明星,拒絕了許多風流瀟灑的公子哥們的追求,卻寫信向長相普通,不修邊幅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求愛。她寫道:“如果我們結婚,我相信我們的后代一定會像您那樣的聰明,像我一樣的漂亮?!闭垎枺骸叭绻麄兘Y了婚,她能夢想成真,遂其心愿嗎?”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可能的。”“為什么呢?”同學們議論紛紛,雖答不全,但對此都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趁此時機,我再由淺入深,層層分析基因組合的特點和結果,同學們聽來饒有興趣,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4.大力開展探究性學習
探究性學習是與傳統(tǒng)的接受性學習相對應的一種新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源于科學探究的思想,可以說是探究性學習模擬了科學探究的方式,只是簡化了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學生的認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開展的探究活動,一般都比較淺顯,如果僅從掌握知識的角度來看,也許只需要幾分鐘就能講清楚,從表面來看,似乎降低了傳授知識的效率。但是在活動中,可以讓他們去體驗、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
5.理解關愛學生,倡導新型師生關系
新的教材從“以學科為中心”轉變成“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已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只有理解學生、關愛學生,才能獲得學生愛戴和尊敬。理解、關愛學生,就會盡力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
誠然,初中生物作為一門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學生學習動力不會很強,但學生對生物有著獨特的興趣。我們應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挖掘教材內容、基于學生生活實際、基于學生認知水平,引導學生探究活動,使學生在心情愉悅的體驗中學習生物學知識。
6.加強生物與社會、科技的聯(lián)系
生物課程標準提出“使學生理解生物與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因此,生物教學中,教師應把學生放在現(xiàn)實生活背景中,引導他們解決問題、理解生物學知識在科技、社會中的作用。反過來,社會科技又促進了生物科學的發(fā)展。例如,《參加綠化校園》一節(jié),學生根據(jù)現(xiàn)在校園的狀況,自己設計綠化方案。近幾年發(fā)生的沙塵暴現(xiàn)象,學生通過搜集資料,分析原因,并提出了合理的治理方案。通過這些活動,學生逐步樹立起知識與科技和社會聯(lián)系的觀點。
參考文獻:
[1]陳南珠.對初中生物新教材教學的幾點體會.
[2]齊葉.將趣味教學滲透在初中生物新課程教學中.
[3]李學斌.新課標下提高初中生物教學有效性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