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文俊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托,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現代社會,知識不是單一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通過學生參與學習的現實環(huán)境,是在情境中通過活動而產生的。生動有趣的教學環(huán)境,是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重要保證,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個好的教學環(huán)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的既有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一個優(yōu)質的情境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前提。
一、創(chuàng)設實際生活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數學。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說過:“人們對數學早就產生了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印象,原因之一便是它脫離了實際?!币虼?,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實際生活中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讓數學走進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接觸數學,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經準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咤……);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橘子……)
師:同學們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
(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
生1:把這些東西放在一起。
生2:擺整齊。
生3:把好玩的放在一起,把好吃的放在一起,好看的放在一起。
生4:把同樣的東西放在一起。
我抓住這個有利時機適時導入課題,探求新知。然后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并說明各自分類的理由,總結分類方法。各小組操作完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
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坦克、手槍……
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咤……
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橘子……
(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評價。)
師:各小組再按不同標準把東西分類細化。各小組操作后,小組代表匯報結果。
生1:我們把汽車放一起,把火車放一起……
生2:我們把奧特曼放在一起……
生3:我們把梨子放一起,把蘋果放一起……
這樣巧妙的創(chuàng)設情境,就將知識與實際生活和游戲密切聯系起來了,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放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參與知識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從而成為了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究者、發(fā)現者、創(chuàng)造者,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判斷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引發(fā)自主探究
創(chuàng)設質疑情境,就是在教師講授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搭建一座橋梁,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是思維的動力。“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在上課時,對老師提出的質疑情境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根據這一特點,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如在教學《十幾減8》時,我為學生制造這樣一個懸念:“老師昨晚做了一個夢,你們想知道老師做的是什么夢么?”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想!”這樣通過激趣誘思,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緊接著就講述了我的夢:“老師昨晚夢見齊天大圣孫悟空了,他對我說,他在蟠桃樹上摘了8個仙桃,樹上還剩幾個仙桃呢?夢里的問題老師怎么也解決不了,你們誰能幫一幫老師?”低年級孩子樂于幫助他人,樂于嘗試解決困難,樂于展示自己的才能,一下子都有了解決問題的欲望,都想幫幫老師。于是有的學生提出:如果樹上原來有11個仙桃,那么還剩下3個仙桃,算式是11-8=3(個)……。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zhàn)性,這些內容有利于學生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必須由學生在實踐中理解、感悟、發(fā)展,而不是單純依靠教師的講解去獲得?!敝R只有經過學生自主探究、驗證“總結,才能深刻理解,牢固掌握;才能靈活的、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于實際,體現數學的價值。從表面上看,這個質疑情境是教師向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學生提出問題,并自己去解決問題,這樣創(chuàng)設,更好地調動了學生探究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三、創(chuàng)設游戲情境,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就急于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為了負擔?!毙W生都喜歡做游戲,創(chuàng)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往往能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新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告訴學生,老師今天和同學們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里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后,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球,同時請學生們來猜一猜他摸的是幾號球?
生1:他摸到的是6號球。
生2:不一定吧?它可能摸到2號球,也可能摸到3號球。
生3:我看他說不定是摸到4號或5號或是1號。
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
師:如果想摸到6號,我們可以怎么辦?
生1:多放幾個6號球。
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
師:為什么?
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我們就有可能摸到不是6號的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
以上游戲情境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使用價值,初步掌握了“預測某一事情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對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就主動建構了新知,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對老師而言,他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主動學習創(chuàng)設了多種學習條件,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了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玩中質疑,玩中釋疑,獲取新知,從而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