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葵英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改進課堂教學。但如何改進課堂教學,卻是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也是新一輪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進,既要整體考慮“三個維度”要求,又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教師不但要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課堂教學的任務任重而道遠。本人多年奮戰(zhàn)在語文教學第一線,略有一些心得,現(xiàn)將之訴諸文字,與各位同仁一起分享。
一、改進課堂教學內(nèi)容,由傳統(tǒng)的單一傳授知識變?yōu)橹R和方法并重
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過分注重傳授給學生知識,幾乎把課堂教學內(nèi)容定性為知識??偸橇_列了一大堆語文知識點,這也要那也要,整節(jié)課塞得滿滿的,然后又經(jīng)常抱怨課“上不完”。俗話說: “授人魚不如授人以漁”——給學生“魚”,雖然可以喂飽學生,但卻不能體現(xiàn)“過程與方法”。這就要求教師把給“魚”改為給“漁”, 讓學生自己掌握“捕魚”的方法,鍛煉學生運用方法去“捕魚”的能力。這樣學生才能自己捉到“魚”。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教學生,乃教學生學”。因此,語文課堂教學的內(nèi)容應包括知識和方法。由注重知識,改為知識和方法并重。在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中學方法,再運用已有方法自主學習和獲取知識。
二、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變“單法”為“多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習不竭的動力,是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和素質的源泉。有源之水長流,興趣就如學習語文之“源”。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改變傳統(tǒng)語文課單一的傳授方法,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的方式、方法、手段進行教學實踐。世界是多彩的,教學方法也應是多樣的。美國心理學家哈瓦德·加德納提出的“多重智慧”理論也為此提供了理論基礎。所謂教學要注重“多重智慧”,就是要求課堂教學要多方法、多形式,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進而提高教學效果。以《背影》(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為例,可以用powerpoine格式將課堂教學重點、基礎知識點、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涉及到的重要內(nèi)容以及學習方法做成幻燈片。用flash格式將課文重點段的朗讀做成音像課件,用于朗讀示范。下載中央電視臺電視詩歌散文《背影》中父親過鐵道片斷(rm格式),借以加強朗讀訓練,朗讀示范,加深對背影的直觀感受。還可下載MP3歌曲《爸爸媽媽》,作為課堂教學氣氛調(diào)節(jié)或課前課后學生休閑用。從而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當然,傳統(tǒng)的傳授法如果運用得當,也不失為一種好方法。因此,改進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不是全盤否定原有教學方法,而是在吸收傳統(tǒng)課精華的基礎上,運用現(xiàn)代教學法的研究成果,促使課堂教學的模式和方法多樣化。
三、改進課堂提問方式,變“師問”為“生問”
把課堂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通過對話、交流、溝通、討論來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質疑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傳統(tǒng)語文教學大多是老師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回答。課堂教學行為中,學生的提問是非常少的。教師帶著預先設計好了的問題和明確的答案進入課堂,總企圖把學生的思路往預先設計好了的方向引導。在這種教學形式下,學生在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時,總想揣摩老師的意圖,發(fā)表的看法很少是自己個人的真實見解。這種“師問生答”的方式,處于課堂教學中心地位和主動地位的永遠是教師,而學生只能是處于被動的地位,這是一種單項的、預設的課堂支配方式,嚴重限制和束縛了學生的發(fā)展。久而久之,學生的發(fā)問精神,學生的好奇心將被泯滅,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應引導學生學會懷疑,學會提問題,學會討論、解決問題,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例如在課堂教學前,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預習課文時,至少提出一個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提倡并歡迎學生隨時提出問題。學生可以在學習小組里互相提問題,互相請教;也可以將小組里無法解決的問題提出來,組織全班同學共同探究;還可以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來學習。組織部分學生先學習“例文”,組成“先學團”,然后讓還未閱讀此“例文”的同學在自讀的基礎上,向“先學團”的同學提問題,由此共同探究。
四、改進課堂表演對象,變“師演“為“生演”
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我講你聽”“我講得口干舌燥,你聽得索然無味”的現(xiàn)狀,將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閱讀,讓學生提問,讓學生討論,讓學生實踐,讓學生體驗過程。大力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
實驗心理學家特瑞泰拉(Treicher)著名“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心理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在交流過程中自己所說內(nèi)容的70%。 這個統(tǒng)計說明,語文課要盡量讓學生進行聽、說、讀的練習。《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語文課堂教學要提倡討論式教學。因此,語文課堂教學要改進師生的角色地位,盡量將課堂交給學生討論、交流。著名的需要層次理論代表人物馬斯洛認為:人有五種不同層次的需要。只有當學生的內(nèi)部需要得到滿足,才能激活其學習動機。這就要求在課堂上,要創(chuàng)造條件盡量讓學生“表演”,以滿足學生各層次的需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嘗試將課堂教學分成三大階段:
一是個人閱讀階段。讓學生獨立閱讀,進行獨立的與文本對話和情感交流。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學習習慣。
二是小組學習階段。在小組學習中,讓學生自己組織,每位學生可以盡情發(fā)言,將自己的疑問請教小組同學,也可將自己的理解與小組同學分享。由于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說,歡迎每個學生都提問題,都來參與討論。這樣各類學生都有獲得表演的機會,個性得到張揚。這樣的階段,將是學生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的真正階段,學生的感受、體驗和理解都是獨特的。
三是全班討論階段。教師引導學生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問題作為討論重點,然后引導全班同學進行探究。由于問題都是學生在小組中無法解決的,急于求知的,大有主動“請戰(zhàn)”情境。課堂氣氛異?;钴S、輕松。學生互相啟發(fā),互相質疑,共同論證,并解決問題。特別是那些學習能力強的同學,他們的更深層次的求知及表現(xiàn)欲都得到了滿足。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也可以有效落實。
總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閱讀、提問、討論等主體學習活動及實踐過程中,獲得知識,掌握方法,鍛煉能力,體驗情感,確立價值觀,以及逐漸養(yǎng)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課堂教學要真正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思想,就要不斷地從以上諸多方面加以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