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巧霞
目前,很多學生對寫作文感到畏怯,真有點“談作文色變”。究其原因,大多是學生不善于觀察,不善于積累寫作素材,寫作時感到?jīng)]有什么可寫。不善于觀察,不善于積累寫作素材是學生們的“通病”。如何指導學生觀察、積累寫作素材呢?下面談談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一、指導學生觀察生活,積累寫作素材
學生的生活是豐富多彩的,那一個個生活的小浪花都是寫作的素材,可他們大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或者記憶淡薄,印象不深。我要求學生時時處處做個有心人,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聽,用自己的鼻子去聞,用自己的腦筋去想周圍的事物,并且將所見、所聞、所感及時記錄在“生活采蜜卡”上。
(一)觀察學校生活。學生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這里有他們緊張而有趣的學習生活,有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我注意引導學生去觀察學習中發(fā)生的有趣事,如精彩的教學片斷、有趣的小實驗、小制作、學習特寫鏡頭等,引導學生觀察班隊組織的活動,如主題隊會、小型體育競賽、書法書畫賽、故事會等;引導學生觀察課間的活動,如游戲、自由活動、值日等,以豐富他們的生活源。
(二)觀察家庭生活。學生接觸最多、認識最深的是各自家庭的生活。這里有他們的第一位老師,有割不斷的親情。為此,我特開設每周一節(jié)課的“家庭新聞發(fā)布會”,讓學生介紹家里發(fā)生的趣事、新鮮事或煩惱事。有一次,一個學生介紹他在家里學煎蛋,說者眉飛色舞,聽者喜形于色。他剛說完,有煎蛋經(jīng)驗的同學還進行補充。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又鍛煉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
(三)觀察社會生活。社會是一個大課堂,我們要帶領學生走進蓬勃發(fā)展的社會中去,到大街上去看看琳瑯滿目的商品、不息的人潮,聽聽勸購聲、叫賣聲;到農(nóng)村去觀察農(nóng)民勞作方式,生活水平的變化;到沸騰的社會中去感受人間的真、善、美,睜大眼睛去審視社會上的假、惡、丑……這樣不僅能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而且能促使學生自覺地把自己融入到社會這個大家庭中去。
(四)觀察自然景物。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晨曦夕陽、清風朗月、清山綠水、花鳥蟲魚……都是一幅幅讓人陶醉的風景畫。我喜歡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觀其形,聞其聲,嗅其味,悟其神,領略大自然的風采,同時陶冶他們的情操。
二、指導學生閱讀,積累寫作素材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呤”,這充分說明閱讀的重要性。因此,我鼓勵學生大量閱讀,并將閱讀中看到的優(yōu)美的詞、句、片斷及時記錄在“閱讀采蜜卡”上。同時要求“閱讀采蜜卡”分類記錄。大部分學生設置了以下幾類:寫人篇、寫景篇、狀物篇、其它篇。每一篇又分為更小的欄目,如“寫人篇”又分為外貌欄、動作欄、神態(tài)欄、心理活動欄等。為激發(fā)學生閱讀積累的興趣,我還定期組織學生舉行交流展覽、評獎,對優(yōu)勝者授予“小蜜蜂獎”。
總之,教師要培養(yǎng)學生隨時隨地觀察的好習慣,他們就能發(fā)現(xiàn)和捕捉稍縱即逝的生活浪花,這樣,大大地豐富了學生的寫作素材,學生“沒內(nèi)容可寫”的問題也就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