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嘉琛
近些年,土地督察步步趨嚴,但這一領域的違法違紀現(xiàn)象卻仍呈愈演愈烈之勢。除土地本身的利益誘惑過大、問責力度過小之外,還有一個針對上級問責的“地方保護”問題:很多土地方面的違規(guī),都被認為是為促進地方發(fā)展而不得不做出的犧牲,一些地方甚至聲稱土地違法是“為公家犯錯誤”,相關部門對其的追究和處理也并不嚴格。
實質上,違法就是違法,它既不是為公家犯錯誤,也不是為公眾謀福利,更多時候都是在為個別人謀私利。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這種拿維護“公共利益”當違法亂紀托詞的做法,在當今并不鮮見。
“公共利益”是個筐,什么都能往里裝。這種現(xiàn)象,在涉及政府投資時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以近兩年持續(xù)升溫的古城復建熱潮為例,無論是大同想通過修復古城“回到明朝”,還是開封計劃斥資千億重造“汴京盛景”,抑或銀川欲借古城重建復活“西夏記憶”,名義上都是說要保護文化遺產(chǎn),提升地方知名度,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這些“大手筆”其實很多都是“文化搭臺,經(jīng)濟唱戲”的老把戲。在這些大拆大建背后,常常都有因為巨額土地轉讓金而賺得盆滿缽滿的地方政府以及對“錢景”充滿信心的房產(chǎn)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假公濟私”的做法,早已不再限于土地使用和城建領域,而是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投資方面,就有不少中小學都虛報學生人數(shù),大肆騙取國家教育經(jīng)費;在城鎮(zhèn)化建設領域,有的農(nóng)民都遭遇“被上樓”,淪為了城鎮(zhèn)化建設的犧牲品,權益卻難以得到保障;在政府采購領域,就連各種“三公消費”、采購iPhone手機當優(yōu)盤,也都打著提升辦公效率的旗號……
這種以維護“公共利益”之名,行謀求個體利益之實的做法,遭公眾詬病久矣,必須盡早得到有效整治。要想肅清亂象,讓公共利益得到實至名歸的維護,而不是成為個別人謀取私利或逃避追責的托詞,需要相關部門提高甄別能力,并以嚴苛的問責懲治那些“以公謀私”的單位和個人,也需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社會監(jiān)督發(fā)揮更加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