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岷
自我感覺良好的老師在臺上自說自話,下面同學昏昏欲睡。一個哈欠打破了群體的靜默,此起彼伏地在教室里“擊鼓傳花”,輪到你了——6秒鐘,局部肌肉充分伸展,更多的氧氣涌入肺葉,滲入血管,導入大腦,伴隨著流淚、揉眼、遮嘴……“小爽”過后,竊笑著看同桌,卻猛然看到一張正在打哈欠的大嘴巴!
這種“哈欠傳染”的場景,估計很多同學都有切身體驗吧。
至于哈欠為什么會“傳染”,一種理論認為,打哈欠是大腦意識到需要補充氧氣的一種反應,某個房間里的許多人很可能同時都意識到氧氣不足,但反應總是有先有后,看上去一個一個輪流打,就好像“傳染”一樣。
這種解釋簡單明了,不過也很容易提出“反例”,比如在空氣流動十分暢通的室外,“哈欠傳染”也時有發(fā)生。于是,另一種相對復雜,但看上去似乎更站得住腳的理論被提了出來。
認知神經(jīng)科學家通過對磁共振造影影像的研究,發(fā)現(xiàn)打哈欠時的腦部活動區(qū)和我們對他人產(chǎn)生“共鳴”“同情”時的腦活動區(qū)域是一致的。也就是說,打哈欠的“傳染”現(xiàn)象,可能代表了一種無意識的心智模仿,就如同你看到某人一腳踩在尖東西上時自己也會“哎喲”一聲,并且不自覺地收回腳一樣。
這種習慣是從哪里來的呢·越來越多的研究者相信,它是在我們遠古祖先的進化中逐漸形成的。想象很久很久……以前的某一個傍晚,一群古猿正在廣袤無垠的東非大草原上遷徙,這時某個精力弱些的家伙感覺需要休息,可它不會說話,于是打了一個哈欠。其實它打的不是哈欠,也不是寂寞,是疲憊。旁邊的同伴們感受后也開始模仿,不一會兒哈欠四起,于是大家達成共識:休息!
社會化生存的動物,必須依靠某種模仿機制來協(xié)調(diào)群體的一致行動。后來,人類發(fā)展出了語言,但在我們大腦皮層的特定區(qū)域,仍然埋伏著一種特殊的神經(jīng)細胞,叫“鏡像神經(jīng)元(mirror neuron)”,它們在我們看到或者聽到某種動作時被激活,促使我們像照鏡子一樣,模仿剛才那個動作。
說白了,所謂的“哈欠傳染”其實就是“哈欠模仿”。你容易被“傳染”嗎·如果是的話,恭喜你,你天生發(fā)達的鏡像神經(jīng)元賦予了你超強的學語言的潛力。同時,你比那些對別人的哈欠無動于衷的人,更容易成為朋友圈里的傾訴對象。
【做做看】
神經(jīng)生物學家發(fā)現(xiàn),只有大腦皮層發(fā)達的脊椎動物,才有能力辨識哈欠并彼此傳染。你可以找一條朋友家的乖乖小狗,叫它的名字,當它轉(zhuǎn)過來看你的時候,朝它打個“聲色兼?zhèn)洹钡墓?。如此重復操?分鐘,看看小狗會有什么反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