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羽
想必你也聽說了這件事:去年10月,西安某小學為一部分“學習成績、思想品德稍差”、未能加入少先隊的小同學發(fā)放了綠領(lǐng)巾,并要求他們佩戴。此舉一時間引起了軒然大波:這不等于是在孩子腦門上貼上“差生”的標簽嗎·
在輿論的指責下,該校改正錯誤,刺眼的綠領(lǐng)巾從這些孩子的脖子上消失了。不過我在想,許多人心里的那條無形的“綠領(lǐng)巾”,卻是沒那么容易摘掉的吧。
“請將老師抓走”
前不久,安徽阜南某小學兩位六年級女生喝劇毒農(nóng)藥自殺。喝藥前,一個女生在教室黑板上寫下了“遺言”:“如果我死了,就怪我數(shù)學老師,請警察叔叔將她抓走?!毙液冒l(fā)現(xiàn)得及時,她們的性命才被搶救回來。
對老師有什么深仇大恨,需要以死來抗爭呢·記者經(jīng)過調(diào)查了解到,原來這位數(shù)學老師性格粗暴,尤其“不待見”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經(jīng)常用冷言冷語奚落、責罵“差生”,還總愛說“給你們上課完全是浪費時間”……這兩位自殺的女孩子在屢遭打擊下倍感壓抑,在一次被這位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催繳課外補課費后,她們選擇了輕生。
這位老師無疑應該受到譴責!我也做過老師,我一直認為,在所有人里面,最不應該也是最沒資格歧視“差生”的,就是身為教育者的老師;何況這位老師還有開辦有償補課班的違規(guī)行為。
但另一方面,我也想對所有被人認為是“差生”的同學們說:當別人只看到你不那么漂亮的成績,卻看不到你的努力和其他優(yōu)點時,你自己應該看到;當別人給你戴上“綠領(lǐng)巾”,你自己應該把它摘下來,丟在地上狠狠踩幾腳,然后用行動去證明你自己的價值。
去年教師節(jié),一位我十多年前教過的“差生”找到我,她現(xiàn)在是一家電視臺的新聞部主任。她對我說,這么多年沒有聯(lián)系,就是想有一天告訴我,“我并不比您當年喜歡的那些好學生差?!?/p>
真的,別人強加給你“綠領(lǐng)巾”不可怕,怕的是你用它來“勒死”自己。
和校長共進晚餐
去年11月的一天,成都一家“格調(diào)高雅”的餐廳內(nèi),一位中學校長舉辦晚宴,宴請該校的19位學生。這個活動叫做:優(yōu)秀學子代表與校長共進晚餐。
獎勵優(yōu)秀,這當然無可厚非,“共進晚餐”更是一種別致的激勵方式:想想看,若是你收到一份來自校長的晚宴邀請,該是多大的榮耀,又將是學生時代一份多么珍貴的記憶呀!可是人們還是覺得,這頓飯的“味道”有那么一點不對。
原來,受邀的“優(yōu)秀學子”是以期中考試成績?yōu)闃藴蕘磉x拔的,而且排位也頗有講究,比如坐在校長兩側(cè)的,分別是高三文科第一名和高一年級第一名……
難道那些道德品行方面、工作能力方面,或體育、文藝等特長方面特別突出的同學就不能作為該校“優(yōu)秀學子”的代表了嗎·學校把這樣的“最優(yōu)待遇”只給予考試成績拔尖的學生,而不是像國外很多大學那樣邀請各種類型的優(yōu)秀學生與校長共進晚餐,難怪有人說,這是“綠領(lǐng)巾靈魂附體”了。
我想起北京一所中學的“與校長共進午餐”——北京十一中的校長每周一都會在學校食堂與幾位學生共進午餐,任何同學想?yún)⒓佣伎梢詧竺?。“赴宴”的同學里,有的請校長指點迷津,有的帶來了意見和建議,有的只是為了“和校長吃頓飯”……大約一小時的午餐時間結(jié)束后,校長和同學們各自付清各自的飯錢。
成都的“共進晚餐”,北京的“共進午餐”,對學生來說都是激勵。你覺得,哪一種會讓你更受鼓舞,更能從中汲取到成長的力量·
我相信,每個人都需要鼓勵,而每個人都是值得鼓勵的。
“狼爸”“羊爸”
香港商人蕭百佑寫了一本書《所以,北大兄妹》,講的是自己將三個兒女“打進北大”的故事。他的口號是“三天一頓打,孩子進北大”,理念是“孩子是民,家長是主,這就是民主”,家規(guī)是“沒有零用錢”、“不許喝可樂”、“不能吹空調(diào)”……于是人送雅號——“狼爸”。
正當人們?yōu)椤袄前帧钡淖龇ㄊ菍€是錯爭論不休的時候,媒體紛紛推出了各地的“羊爸”——他們對子女平等相待,溫情有加,甚至和孩子“稱兄道弟”,照樣把子女送進了北大、清華,大有要和“狼爸”PK出個高下的架勢。
“狼爸”和“羊爸”之所以能夠“較上勁”,關(guān)鍵詞是“北大”。如果對陣雙方的子女進的是一般的大學,這場PK也就不存在了。這里其實反映了一個暗藏在許多人腦子里的一個邏輯:考上北大,或者其他名牌大學就是成功,要是能上哈佛、劍橋當然就是更大的成功;反之,考不上好大學就是失敗,要是連大學都考不上,那自然是“失敗中的失敗”。于是乎,在學校里按學習成績把人分成“好”和“差”就變得順理成章了。我把它叫做“綠領(lǐng)巾邏輯”。
來看兩份名單吧。第一份: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棠、王云錦、劉子壯、陳沅、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李漁、洪昇、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哪一份你更熟悉·我來告訴你吧,第一份名單中的人都是清朝的科舉狀元,而第二份名單中的人都只是落第的秀才。
一個數(shù)學白癡可能精通幾國外語,寫不出錦繡文章的說不定叱咤球場,一開口舌頭就打結(jié)的也許是電腦高手,五音不全也可以秀出超炫的舞步……不要被那條短視與偏見的“綠領(lǐng)巾”蒙住眼,你會看見一個更廣闊的世界,每個人都可以成就各自的精彩,而唯一的“失敗者”,是那些自認失敗、自甘失敗的人。
【本期新聞話題】前不久,江西一名高三男生從教學樓四樓一躍而下,幸虧在下落過程中被樹枝擋了一下,才撿回一條命。這名男生平時很開朗,學習成績也不錯,還是校學生會主席,為什么要跳樓呢·原來,他很喜歡鄰班一位女生,女孩為斷了他的念想,就說如果他敢從四樓跳下去,就證明他的“愛”是真的。令她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真的跳了……
朱晨星:
如果沒有樹枝的“幫忙”,現(xiàn)在會怎樣·這位男生恐怕再也沒有機會去圓他為之奮斗了11年的大學夢。生他養(yǎng)他18年、對他寄予殷切希望的父母呢·恐怕已是肝腸寸斷、痛不欲生了吧。而他所“愛”的那名女生呢·豈不也在這考大學的關(guān)頭無端地背上沉重的包袱!愛是給人帶來幸福,而不是傷害。我們已經(jīng)不小了,應該記得愛的背后是責任。
吳金玲:
我覺得這位男生未必不知道這是一種拒絕,未必真的傻到了以為跳下去就能贏得女孩“芳心”的地步。我想這是他經(jīng)受不了這樣一種“失敗”后的極端反應??瓷先ズ軆?yōu)秀的他,其實心理承受能力是很脆弱的。我們這一代中的許多人,從小在父母過度庇護下成長,到了學校里又變成了考試和分數(shù)的奴隸,對人生路上的種種挫折缺乏歷練和準備,經(jīng)不起突如其來的風吹雨打,很容易破碎或夭折。
葉俊敏:
我想說說那個女生。拒絕的方式有許多種,她不應該選擇這一種。她“聰明”地認為男生不可能這么做,但事實上導致了一場悲劇的發(fā)生。為“愛”癡狂的人最容易做傻事,她這不是把男生往做傻事這條路上引么·她說這話的時候,對后果還是欠考慮。不過話又說回來,有誰教過我們該如何拒絕呢·
我們是非洲的窮孩子,但是我們熱愛足球;我們連一個最普通的足球也買不起,但是沒關(guān)系,我們自己做;我們沒有球場,沒有球衣和球鞋,但是沒關(guān)系,我們踢球,我們快樂……
攝影師Jessica Pitout在非洲南部和西部拍下這些令人心酸而感動的照片。
近幾十年來,貧窮的非洲在國際足球賽事中屢創(chuàng)佳績,我想這一定與這些窮孩子對足球的熱愛有關(guān)。我們中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