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曉峰
示范性教學法是教師傳授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一種最直觀、最形象的教學方法。教師的示范性操作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時獲得必要的直觀感受,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提高其學習效率。然而在新課程背景下,示范性教學法逐漸被教師們拋棄了,主要原因是,教師們認為它有新課程理念,抹殺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體現不出學生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示范性教學法是不是就一無是處了呢?回答是否定的。筆者認為,信息技術教學的技能性特點決定了其更需要示范性操作。汲取精華,揚長避短,讓老方法產生新用途,才應該是信息技術教師對待示范性教學法的正確態(tài)度。半成品示范操作就是一種逐漸成長起來的新方法。半成品是指作品創(chuàng)作中已經完成的中間產品,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展開豐富的想象,對作品二次創(chuàng)新,從而形成成品,乃至精品。
添加式:開拓聯想思維
所謂添加式示范操作,是指在教師已經準備好的半成品示范操作的基礎之上,學生根據要求展開豐富的想象創(chuàng)作作品,也稱為有條件的范作。新課程強調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的緊密聯系,用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作為創(chuàng)作題材,能讓學生更關注生活及周圍的事物,也能讓學生由此及彼,放開思路,引發(fā)聯想。添加式半成品范作就可以利用學生好奇、好玩、好表現的天性,增強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深化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及時地把學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案例1:在教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上冊《畫圓》的課上,授課教師將先前已畫好的不同的半成品引導畫發(fā)給學生。有的是一個橫向的橢圓(要求畫壓扁的番茄),有的是豎直的線條(要求畫飄動的小草),有的是一葉小舟上豎直的線(要求畫漲圓的船帆),還有的是半空中的一個氣球(要求畫橢圓球體)等。
接著,教師提問:“同學們,請大膽想象,再添加些什么圖形會讓這幅畫更漂亮呢?”學生各抒己見。有的說再加上幾個其他顏色的圓形,就變成一束可愛的氣球了:有的說加上個扁扁的圓形,就可以讓小舟揚帆啟航了;有的說畫一個斜斜的圓,就能讓小草隨風飄蕩了……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很快融入創(chuàng)作的氛圍。雖然運用鼠標畫出的橢圓參差不齊,但看著自己親手“畫”的圓讓這幅畫別有一番風味,自豪感浮現在他們開心的臉上。就這樣,圓走入了孩子們的世界,孩子們自然而然地在心里記住了圓,并在不經意間樹立起了聯想意識。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通過看、摸、聽、嗅等初級認知手段來了解世界的。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想象力不是生來就有的先天素質,而是后天開拓的結果。它是完全能夠培養(yǎng)的一種能力?!比欢F實中,許多教師會像美術教師一樣,把教孩子由不會畫到會畫、由畫得不像到畫得像當做課堂教學的全部,最終的結果是,培養(yǎng)出了一批技能型、模仿型、重復型的電腦小畫家,卻扼殺了兒童的聯想力,不利于他們健康、活潑、全面地發(fā)展。在小學中,教師若能以半成品的形式把作品展示在孩子們面前,讓他們親身感受、親自體驗,從而克服畏難情緒,逐步產生聯想和強烈的創(chuàng)作欲望,將不僅解決了“橢圓”、“刷子”工具的使用方法問題,更開拓了學生的思維,讓他們將枯燥的電腦技術升華為創(chuàng)作的藝術。
局部示范:引發(fā)創(chuàng)造性思維
有時,教師的示范必須是局部的,要圍繞教學重難點精心設計,才能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否則將適得其反。由于示范具有可模仿的特點,教師的局部示范一定要足夠大膽,使學生一目了然。要想讓局部示范吸引學生的注意,提高教學效率,教師必須用簡練且生動的語言進行提示講解,示范的過程要清晰,不能拖泥帶水,同時,何時使用示范、使用多長時間,教師都要精心設計。
案例2:《七巧板游戲》一課是信息技術教學的起始課,旨在通過游戲的方式教會學生使用鼠標。這種游戲難度不高,可學生一開始卻難以上手。于是,我試著以完成拼接一只鵝的頭部的示范操作讓學生了解鼠標的五種基本操作。由于鵝的頭部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組成,我告訴學生,可以按住鼠標左鍵不放拖動三角形的七巧板,到達左圖區(qū)才松開左鍵,單擊右鍵可使七巧板圖片旋轉變換角度,雙擊左鍵可以讓擺放不正確的七巧板圖片回歸原位……
學生們剛聽完,就已經躍躍欲試了。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把這只鵝拼接完成了。看著他們意猶未盡的表情,我趕緊出示拼接難度更大的狐貍,并讓學生比比看誰最快。這種七巧板數量更多、擺放更無序,且輪廓線已被全部去除了。在一番摸索后,很多學生舉一反三,用前面學到的本領大膽實踐,部分學生更是從狐貍的尾巴入手,攻克難點,再由繁到簡,一氣呵成……一堂課下來,學生既品嘗了攻克難關后的喜悅,又掌握了鼠標的基本操作。
移動組合式:激發(fā)創(chuàng)新動能
半成品示范操作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動能?!痘A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指出,信息技術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兒童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拼接游戲是學生信息技術活動的一種基本形式,學生運用電腦中的工具對各種材料進行拼接改裝,從而完成新的創(chuàng)作,表達自我對外界的感知和體驗。在活動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并圍繞問題的解決不斷展開嘗試和探究。由于教師所提供的形狀具有不完整性和可塑性,它們必須經過學生的加工、改造、組合、移位再組合,才能成為最后的作品。在操作活動中,學生在表現作品的整體與部分的關系時往往不得要領,此時半成品示范操作的出現正好彌補了這方面的缺陷。
案例3: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上冊《調整圖形》一課要求學生掌握“翻轉/旋轉”、“拉伸/扭曲”等知識點。我課前準備的一些圖形是能拆動、移動、變化的,讓學生通過移動和組合,產生系列化創(chuàng)新動能。例如,有的學生在圖片的前景布置了幾只小蜜蜂后,有些意猶未盡,又在范作中找出蝴蝶范例并對其進行翻轉與扭曲,并放入范畫中的草地上,讓草地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在得到我的肯定之后,有的學生產生了創(chuàng)作興趣,把天空中的云彩3D化,近處的拉伸變大,遠處的扭曲縮小,讓天空顯得層次分明,頓時畫面立體感十足。課前準備中我并沒有這樣的預設,但正是學生學會了組合的系列化創(chuàng)新,在發(fā)現范畫的各部分比例不協調,缺乏整體感時,通過探究最終作出了合理的組合,使作品整體感強,充滿藝術美感。
系列化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有明確方向指導的過程,這個方向就是“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一個小小的半成品示范操作,有時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病例式:提高審美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不僅要著眼于技術,更要著重于對美的熏陶。欣賞,在新時代教育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教材中供學生操作使用的素材,其內容大都比較貧乏,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論教師講解得如何生動、細致,還是很難吸引學生。這更多是因為學生不能從深層次體會到完成這項任務的意義、目標以及方法的運用等,更談不上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而教師利用病例式半成品范作教學,就很容易克服這一困難。
案例4:這是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小學信息技術上冊《插入圖片》一課。我在教學如何插入“來自文件”的圖片的方法后,給學生展示了一幅有很多問題的作品《煙雨江南》,讓學生來“挑挑刺”。學生經過觀察、討論,很快發(fā)現該圖片在文字環(huán)繞、圖片大小、位置和觀賞性方面有很多問題。于是,我讓學生四人一組,給這個word作品“動手術”。學生們集思廣益,有的在尋找書上的解決之道,有的在設計布局,有的在文件上查找有關功能鍵……
很快,學生們就完成了作品的改良。在交流展示中,學生們意趣盎然,既然是江南,彎彎的河流不可少,楊柳依依的小堤更有詩情畫意;選用的駁船圖片太大,改用帆船更有江南氣息;整幅圖可以用“襯于文字下方”的方式突出整首詩的意境;如在播放時能適當配上溫婉的江南音樂就更美了……當在大屏幕上看到修改后的新作品時,我意識到,其實很多孩子還是非常有藝術細胞的。經過這一過程,學生懂得了自己“筆下”的江南不僅僅是粉飾過的煙雨美景,更是帶有原始沖動和熱情的生命體,富有強烈的情感和生命力。在領悟到操作的真諦后,躍躍欲試的學生立即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富有激情地二次創(chuàng)作《煙雨江南》。
當然,教學中還有“模仿式”、“多媒體式”等方法可以運用。它們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具有獨特的范例價值,需要我們共同努力,使其逐漸成為幫助學生學好信息技術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