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
如今,探索火星可是個大熱門。不過,通往火星的旅途異常艱險,由于缺少地球磁場的保護,宇航員將長時間受到太空輻射的影響,從而可能引發(fā)癌癥和其他疾病。所以,乘著宇宙飛船去火星絕對不是明智之舉。那么,想去火星一探究竟,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
有科學家建議,把小行星變成自己的坐騎,當成一個天然、奇妙的防輻射星際旅行工具。這其中有兩個方案可供選擇。
方案一:做一回寄居蟹。寄居蟹為了保護自己,常寄居于死亡甲殼動物的殼中。人類也可以采取類似的方式,在小行星上挖洞寄居,搭乘小行星去火星。
首先,捕捉一顆同時經(jīng)過火星和地球的小行星。當這顆小行星飛近地球時,宇航員可以先乘坐飛船降落在這顆小行星上。然后,宇航員要在這顆小行星上挖一個洞穴,將飛船塞進這個洞中,并將洞口用小行星上的泥土物質覆蓋起來,這樣就形成了一個保護性的洞穴。寄居洞內的宇航員就可以開始6至10個月的火星之旅了。
方案二:打造“新外殼”。在這一方案中,飛船不會降落在小行星上,而是盤旋在它的附近。宇航員或機器人將通過太空漫步的方法登陸小行星,將小行星上的一部分泥土物質挖掘出來,然后帶回到飛船上,塞進船體周圍的空殼中。這些泥土物質將在飛船周圍形成一個完美的保護盾。由于這些泥土物質不需要從地球上帶出來,而是從小行星上直接挖取,所以能夠大大降低成本。
當然,這兩個方案也有令人擔憂的地方。在小行星上挖洞可能會改變小行星的軌道,這將導致搭乘的宇航員錯過登陸火星的機會,永遠到不了火星。更為嚴重的后果是,這顆軌道被改變的小行星將來還可能會與地球相撞。
還有一個問題是,小行星表面的物質也許并不那么容易處理。比如,那顆名叫Itokawa的小行星,它的表面是碎石狀物質,而不像月球表面那樣,是一些顆粒細小的沙狀物質。如何用它們組成嚴密的防護罩,對宇航員來說,還是一個挑戰(zhàn)。
另外,靜電問題也很麻煩。太陽紫外線會在小行星表面引起電荷積聚,導致小行星上的物質像口香糖一樣,粘在飛船甚至機器人的體表上,給挖掘工作帶來困難。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已經(jīng)列出了40顆軌道先后經(jīng)過地球和火星附近的小行星。如果通過小行星上的物質防止太空輻射的方法可行,科學家希望能先派遣一個機器人到一顆最適合的候選小行星上展開近距離調查,以便更好地確定它的特性。
在數(shù)量眾多的小行星中,選擇合適的一顆相當不容易。不是每顆小行星都能入圍,我們所需要的小行星必須具備以下條件:其一,軌道要同時經(jīng)過地球和火星;其二,表面物質要類似于月球的沙狀泥土;其三,不會與太陽紫外線發(fā)生靜電反應;其四,不含有重元素,因為重元素和宇宙射線碰撞時,會產(chǎn)生一種危險的次粒子。
如此看來,即使能夠打上去往火星的“星的”,要真正抵達那里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