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鑫
1 品種表現(xiàn)
1.1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卵圓形,平均單果質量250克,大果在450克以上。果面淺綠色,果點大而密,陽面著鮮紅色暈,占果面1/2~1/3。部分果柄基部肉質化,長3.3厘米,粗2.8毫米。梗洼淺狹,萼片脫落。果肉乳白色,肉質細酥脆,汁多味甜,果心小,無石細胞,可溶性固形物13.0%~14.0%,品質上等,較耐貯藏。
1.2 生長結果特性
樹姿較直立,萌芽率65%,成枝力低,易形成腋花芽和短果枝,以短果枝結果為主,果臺副梢少,連年結果能力較弱,采前落果和大小年結果現(xiàn)象不嚴重,花序坐果率46%,花朵坐果率21%。結果早,栽植第2年即可結果,豐產性好。
1.3 物候期
在薊縣地區(qū)3月中旬花芽萌動,4月15日初開花,花期8~10天。果實8月中旬開始著色,9月下旬至10月上旬色滿成熟。落葉期為11月上旬。生育期220天。
1.4 抗性與適應性
對梨黑星病、干腐病、早期落葉病和梨木虱、蚜蟲有較強的抗性,抗晚霜,耐低溫能力強。近幾年我縣北部山區(qū)試種均生長結果良好。
2 配套栽培技術要點
2.1 建園
健壯大苗栽植建園,株行距為2米×4米或3米×4米,畝栽83~55株,定干高度60~70厘米。授粉品種可選滿天紅、紅香酥、紅梨一號或晚秋黃梨、圓黃、雪花梨等作授粉樹,比例為8∶1或10∶1。
2.2 土肥水管理
每畝施腐熟廄肥5000~6000千克、磷鉀復合肥100~150千克作基肥。在5月下旬、6月上旬和8月中旬各追肥1次,每次每株施果樹專用肥0.5~0.75千克。葉面噴0.3%尿素+0.2%磷酸二氫鉀+500倍氨基酸微肥,每隔15天噴1次。澆水應重點抓好萌芽水、幼果膨大水、采前水、越冬水。
2.3 整形修剪
樹形采用小冠疏層形。苗木定干后,在整形帶內,選擇不同方位的飽滿芽4~5個進行刻芽,促發(fā)長枝,當年可選出3~4個主枝。栽后第1年冬剪時,選3~4個方位合理的枝條做第1層主枝,在飽滿芽處短截,其余枝條緩放,中心干剪留40~60厘米。對2~3年生樹冬剪時,對各級骨干延長枝進行短截,控制第2層主枝長度為第一層主枝的1/2左右,控制層間輔養(yǎng)枝生長范圍,采用刻、抹、拉技術,充分利用內膛空間,多出短枝,提早結果。
2.4 花果管理
花序分離時疏中心花蕾,每花序留邊花1~2朵。疏果越早越好,從5月上旬開始至5月底結束,每30~60片葉留1個果。每15~20厘米留一個果。
疏果結束后開始套袋,果實套內襯塑料膜袋或雙層紙袋,套袋前噴1次殺菌劑,超過7天未套好袋的要重新噴藥。采果前20~25天除去外層袋,保留內層袋2~3天后,全部去袋。一次性摘除雙層袋時,應將紙袋從底部撕成傘狀,讓袋內果實通風透光3~5天后去掉。并需去除貼果葉、擋果枝,改善通風透光條件,促進果實全面著色。如在樹冠下及近外圍鋪反光膜,更利果實著色。
3 病蟲害防治
3.1 農業(yè)防治
冬季搞好清園。冬季刮除枝干病斑、翹皮、粗皮,清除病斑病葉、病果,清理物集中燒毀,減少病菌源。生長季合理施肥、澆水、搞好夏剪、增加梨樹通風透光,可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能力。
3.2 物理防治
人工捕捉天牛、金龜子等;采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蛾類、金龜子;果園掛粘蟲板,粘殺黃粉蚜、蚜蟲。在昆蟲多發(fā)季節(jié),在果園內每畝擺放5~8只水盆,盆內放水和少量肥皂粉或菜子油,水面上方1~2厘米處懸掛昆蟲性誘劑誘心,可誘殺大量前來交配的昆蟲。還可用糖醋液誘殺成蟲,如防治梨小食心蟲效果很好。
3.3 生物防治
保護并利用害蟲天敵、寄生菌,實行生物防治。如赤眼蜂、瓢蟲等。
3.4 化學防治
優(yōu)先采用生物農藥,推廣應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如滅幼脲、抑太寶、阿維菌素等,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
(作者聯(lián)系電話:1380304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