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面孔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類視覺刺激:我們可以通過面孔識別他人的身份、了解他人傳遞的情緒,并和其他人建立聯(lián)系,形成自己的生活工作圈子。然而,不同個體在面孔識別能力上卻有著很大區(qū)別,有些人天生對面孔過目不忘,即使是僅有一面之緣的路人也可以清晰記得;有些人卻連最熟悉的朋友或家人的面孔也無法分清。簡單來講,面孔失認癥就是無法識別或區(qū)分人的面孔,又被稱作“臉盲癥”。那么在現(xiàn)代社會中,生活節(jié)奏加快,我們與他人的交流也更多,我們需要記住很多人的面孔,比如酒會中不同單位的人,辦公室里新來的同事,甚至電影里不同的演員……越來越多的人聲稱自己是面孔失認癥,那么如何來判斷呢?
意外導致的面孔失認癥
最初,研究者對失認癥的研究源于腦損傷病人。他們大腦的部分區(qū)域由于撞擊、中風或其它疾病等原因受到傷害。但一般而言,其記憶能力或者智力都是正常的,表現(xiàn)出來的癥狀是對一些熟悉的人或者家喻戶曉的名人的面孔出現(xiàn)識別困難,但一般都能夠根據其他信息,比如根據對方說話的聲音和衣服來識別出對方是誰。比如,1982年德克薩斯大學醫(yī)學部的研究者的案例報告表明:一位64歲的病人,辨識不出熟悉的人,甚至包括他的妻子,但能夠通過聲音分辨出來。后續(xù)也發(fā)現(xiàn)了不同的案例,有的連一些其他信息,比如建筑物、小動物和日常用品也識別不出來,但如果向他們詢問這些物品,比如椅子的用途,他們是知道的。
從腦損傷的部位來講,有兩個部位與面孔失認密切相關,其一是與面孔識別過程有關的腦結構損傷,主要是面孔知覺方向出現(xiàn)的缺陷,病人可能對區(qū)分男性和女性面孔或者匹配不熟悉面孔的照片方面的表現(xiàn)不好;其二是大腦后部到決策結構(大腦前部)的通路受到損傷。
遺傳性失認癥
2002年德國明斯特大學人類遺傳基因研究所的托馬斯·格魯特等人開始關注是否存在沒有任何腦損傷的先天的面孔失認癥。他們在當地大學里招募了689名被試者,發(fā)放問卷用來確定疑似的面孔失認癥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了17個先天的面孔失認癥患者。其中的14個患者同意進行進一步的家族內測試,結果所有被訪問者家族中至少有一個親屬也存在面孔識別障礙。2006年,他們根據遺傳學的證據推斷,除了上述的“獲得性面孔失認癥”之外,還普遍存在著先天的面孔失認癥——遺傳性面孔失認癥,且后者是一種“非常普遍的認知障礙”,在白種人中有2.47%的發(fā)生率。
國內的研究者劉嘉等人從北京的一些學校中招募了7~19歲102對同卵雙胞胎和71對異卵雙胞胎。我們知道同卵雙胞胎的基因是100%相同的,而異卵雙胞胎的基因只有50%相同,那么如果一種能力受遺傳影響比較大的話,在同卵雙胞胎中就會表現(xiàn)出更高的相關性。研究結果證實,同卵雙胞胎比異卵雙胞胎的得分更接近,前者有37%的兩個個體得分相等,而后者這個比例只有5%。說明遺傳因素的確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
分不清外國人的原因
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在看外國電影或電視劇的時候,開頭出現(xiàn)了一堆人物,長相類似,頭發(fā)顏色也差不多,尤其是遇到戰(zhàn)爭片,演員們穿著一樣的衣服,連發(fā)型都不能做輔助,所以根本分不清人物角色。不過,這并不是面孔失認癥,而是“異族效應”。這個現(xiàn)象是1991年由斯提芬·林德賽等人發(fā)現(xiàn)的:人們總是對于同種族面孔的記憶力比不同種族的要好,不過我們并不是天生就分不清這些人,而是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戴維·凱利測試了中國嬰兒對美國白人、中國人和非洲人的面孔識別能力。結果發(fā)現(xiàn),中國嬰兒在3個月大時,對于三種人的面孔都能夠進行很好的識別,能夠區(qū)分不同的面孔;6個月大的嬰兒能夠識別中國人和美國白人的面孔,但對于非洲人的面孔不能進行很好的區(qū)分;9個月大時只能識別中國人的面孔,不能識別美國白人和非洲人的面孔。這個過程,叫做“知覺窄化”,即在我們生長發(fā)育過程中會自然地放棄一些冗余的面孔加工過程,形成對同種族面孔的記憶優(yōu)勢。這符合進化的要求——我們平日里接觸得最多的是同族,那么這種能夠區(qū)分出同族面孔的能力,有利于社會交往和種族生存。
最親密的人也不認識
如果你僅僅是分不清楚生活中的陌生人或者電影中的人,但是對于熟悉的親人或者朋友能夠準確地識別出來,那么這也不屬于面孔失認,因為那些被診斷為面孔失認癥的人連他們的親人都認不出來。
杰姆·赫德是一名退休的大學教授,經常有人在路上跟他打招呼,但赫德卻壓根記不起此人是誰,他只能假裝認識,免得引起尷尬。他說:“我一直隱藏自己的缺陷,我認為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患有這個毛病?!?不過,在生活中他也逐漸學會了通過發(fā)型、體型或者聲音等來辨識他人的身份,以減少這種困擾。
赫德也無法辨認他家人的臉,不過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兩個女兒——凱瑟琳和簡妮竟然也遺傳了他的“臉盲癥”:她們不但經常認不出老爸的臉,甚至也經常忘記老媽長什么模樣!
簡妮稱,她對自己的“臉盲癥”沒有太重視,但有一天她去托兒所接孩子,回到家后感覺事情有點不對頭,最后通過詢問,才震驚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接錯了孩子。事實上,父女三人并不具有視覺障礙,他們都能看清楚別人的臉,但只是無法分清那些是誰的臉,無法記住那些看過的臉。所以會發(fā)生他們父女檫肩而過,但都沒有認出彼此的怪異景象。
如上所述,大部分面孔失認癥患者可能意識不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因為他們會使用一些補償方法,比如通過其他的特征,如身材、聲音、服飾和發(fā)型等來識別他人,通過排除法來找到想找的人,或者他們會回避一些可能會出現(xiàn)識別不出他人的場合,比如大型的社交場合或者是擁擠的地方,避免遇到熟人。而一般實驗中采用的面孔圖片只有面孔信息,即臉的輪廓和眼口鼻這些簡單的信息,不包括耳朵、發(fā)型等輔助信息,但這與我們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并不相符。
令我們感到欣慰的是,前面提到的德國研究者托馬斯·格魯特本人也是一個面孔失認癥患者,但這并沒有阻礙他在研究上取得成就。一般的面孔失認癥患者,在建立親密朋友關系、組織家庭等方面都沒有問題,也可以在事業(yè)上取得很大的成績。僅僅是在識別面孔方面弱于正常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也需要取得周圍朋友的理解?,F(xiàn)在還沒有權威的測試方法能夠迅速準確識別面孔失認癥,對于出現(xiàn)識別面孔困難的具體原因,也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面孔失認癥給患者的生活帶來很多煩惱,他們可能沒法看完一部電影,因為他們弄不清里面的角色;他們也無法從集體大合照中找出特定的某個人。但對他們而言,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和不同人的會面,帶來不同的驚喜,這也算是生活的一份禮物吧!
【責任編輯】張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