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性質”中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睆倪@個意義出發(fā),閱讀教學就不能僅停留在“理解”的層面,而要以“運用”為目的,通過開展各種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但在實際教學中,語言文字“訓什么”“怎么訓”一直困擾著一線教師,對此,我認為:時刻懷有訓練意識,講究訓練形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才能使語言文字的訓練取得最好的效果。
一、心懷訓練意識,善捕捉,訓練無處不在。
對于心懷訓練意識的教師而言,語言文字訓練的材料俯首皆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時機無時不在。課堂上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內容,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都可能為他們所捕捉,并成為他們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寶貴資源,成為他們自由揮灑、創(chuàng)造生成的一個個節(jié)點。
1.在理答中點撥。
一位老師在上《培養(yǎng)良好習慣》時有這樣一個片斷:
師:你能說說你是怎么借書的?
生:借書時,我先看書脊,了解書名和作者,后來再翻開目錄,查看內容簡介,再大概翻了書頁,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書。
師:老師發(fā)現(xiàn)你講清了借書的過程,如果用上“先……接著……然后……最后”連起來說,這樣會更清楚。
生:借書時,我先看書脊,了解書名和作者,接著翻開目錄,查看內容簡介,然后大概翻了書頁,看看是不是我想看的書,最后決定是不是借這本書。
師:看,用上“先……接著……然后……最后”的順序可以把一連串的動作講得很清楚。同學們,都試著說一說。(全班練習說借書過程)
理答既是一種教學行為,又是一種教學評價。它是教師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的即時評價,是一種重要的教學“對話”,直接著影響學生對某個問題的理解和進一步學習。在上述教學案例中,教師心中懷有訓練意識,才能從學生發(fā)言中及時捕捉訓練點,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點撥:用“先……接著……然后……最后……”的句式表述可以把一連串的動作講得更清楚、更連貫。如此,在不經意間,使語言文字的訓練有了靈氣和智慧。
2.在對話中延伸。
一位老師在教學生字“暖”時,發(fā)生了這樣一幕:
師:“暖”是個生字,你怎么記住它?
生:有了太陽天氣就暖和。所以“暖”的左邊是“日”。
生:“暖”的左邊是“日”,右邊是個“愛”。
師:右邊是個“愛”字嗎?
生:不是。
師:同學們,小眼睛看仔細:“暖”的右邊中間部分可是兩個“橫”。
師:同學們,和老師一起書空。寫右下面時要特別注意,有兩橫,上橫短下橫長。
……
辨析字形,是識記生字的重要一環(huán)。上述教學案例中,面對學生辨析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師不是輕易放過,或簡單指正,而是啟發(fā)引導,注意在比較中讓學生確切地了解“暖”的字形特點,而且還順勢進行了延伸——書空。這看似閑來的一筆,卻透露出教師強烈的訓練意識——細微之處見精神。因為生字的掌握,除了認讀之外,書寫也是十分重要的。而只有經過親身體驗,字形、字義才會在學生心中生根。
3.在解讀中挖掘。
有訓練意識的老師,在解讀教材時不會把“教懂”課文當作唯一目標。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厄運打不垮的信念》時,另辟蹊徑,凸顯了四字詞語的訓練:
(課始)
師:關于這部《國榷》,文中用了哪些四字詞形容它?
生:翔實可信,流傳千古……
師:文中這樣的四字詞不少于30個,高度概括了《國榷》的歷史地位,是本文語言的一大特色。
(課中)
師:談遷遭受的厄運對任何人來說都是致命的打擊,你能用四字詞來形容他此時的心情嗎?
生:傷心欲絕,淚如雨下,痛不欲生……
(課終)
師:同學們,“文字即畫面”,讓我們想象談遷重寫《國榷》的畫面,在寒風凜冽的清晨、在烈日炎炎的午后……他在干什么呢?請選擇一個畫面展開想象,細致地描述。老師有一些四字詞供你參考。(出示約20個四字詞語供學生參考)
……
上述課例,無論是課始,還是在課中,或者是課末,教師都緊扣文本“四字詞語多”這一語言特色展開教學,讓學生經歷了一個從感受到理解,再到積累、運用“四字詞語”解決問題的過程。這一過程,既關注了文本的言,又彰顯了作者的意,既突出了對文本語言特色的把握,又實踐了對“四字詞語”的說寫運用,使“得意”與“得言”水乳交融,“語言”與“精神”同構共生,放大了語言訓練的質量與效能。
二、講究訓練形式,善變化,訓練扎實有效。
找準了語言文字訓練的點,是否就一定能達到顯著的效果?答案是否定的。任何美好的事物,都是內容與形式達到協(xié)調才能共現(xiàn)其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訓練形式只有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與語文學習特點來確定,才能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1.舉一反三,巧妙練。
“全國小學語文教師素養(yǎng)大賽”特等獎獲得者許嫣娜老師在教學《歡樂的潑水節(jié)》時,對“互相”一詞的處理,值得咀嚼。
師:傣族人民你拿瓢往我身上灌,我端盆向你身上潑。這就叫“互相潑水”。(板書:互相潑水)跟著老師一起寫。
師:生活中,你幫助我,我?guī)椭?,就叫—?/p>
生:互相幫助。
師:現(xiàn)在,請大家我讀給你聽,你讀給我聽,互相讀讀看。
師:(課終)在這節(jié)課上,我們一起互相認識,成了朋友。
針對低年級兒童的實際,許老師先通過講解潑水的情景讓學生明白“互相”的意思,接著用生活中的事例進一步說明,然后又將“互相”一詞巧妙地融入對學生的學習要求。課終,許老師還不忘再次強調,看似無意,卻是有心。這樣的練習不是機械、簡單的重復,而是舉一反三、巧妙的隨機練習,潤物無聲。試問,一個詞語經過老師課堂上的四、五次反復出現(xiàn),還有哪個同學不會理解和應用呢?
2.引入游戲,趣味練。
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熱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得更加輕松、更加迅速?!币虼嗽谟柧氈幸_到最佳的效果,首先要激發(fā)學生興趣。游戲就是一個好辦法。
有老師在學生辨析多音字“假”時,采用了“伸出手指頭,動腦選一選”的游戲方式。
師:同學們,“假”是多音字,讀jià時意思為:照規(guī)定或經請求批準暫時離開工作或學習場所;讀jiǎ時的解釋為: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與“真”相對。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以自己的手指作為答案選項,選①就馬上伸出一個手指,選②就伸出兩個手指,看誰選得又快又準。準備開始!
師:暑假的“假”選哪個音?(生動作呼應)
師:狐假虎威中的“假”選哪個音,請伸出手指?
……
練習就在師生快樂的手指游戲中完成。耳目一新的訓練方式使學生始終處于興奮之中,他們注意力集中、思維活躍,積極參與——還有什么比學生全身心參與更讓人感到親切舒服呢?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思過讀過,總不如學過;一學便住也終紿,不如習過;習兩三次,終不與我為一,總不如‘時習方能有得。習與性成,方是‘乾乾不息?!边@里的習,就是指學生多方面、多種形式的練習和實踐。學而不習是不行的,甚至“習兩三次”也還是不夠的,必須時時習,反復習才能有所收獲。語文教學之所以強調語言文字的運用,講的也就是這個意思。學生是學習的主人,也是發(fā)展的主體。為了學生語文綜合實踐能力的形成,作為教師,我們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常懷訓練意識,要善于捕捉訓練時機,精心建構訓練過程,努力創(chuàng)新訓練的形式,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從效果出發(fā),少講語文味,多做語文事,立足學生語文素養(yǎng)與能力的提高,才能使語言文字訓練落到實處,使課堂教學煥發(fā)出應有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