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萍
〔關(guān)鍵詞〕 聾啞學生;思想品德;以言育情;循情育行;
果行育德;借境育美;因人育才
〔中圖分類號〕 G76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22—0060—01
聾啞學生作為特殊群體的一部分,由于先天失聰,他們無法像正常人一樣接受信息。心懷內(nèi)疚的家人和富有同情心的社會大眾總會遷就他們的行為,原諒他們的過失。這雙重因素卻促使聾啞學生形成了特殊的行為方式:一是責任心較差,依賴性較強;二是榮辱觀較差、道德感不強;三是情緒化嚴重,偶有攻擊行為;四是自信心缺乏、自卑感較強;五是集體意識薄弱,不合群。十余年的聾啞學生培訓工作讓筆者深深體會到,對聾啞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須以聾啞學生與正常兒童的同一性為前提,以聾啞學生相對于正常兒童的特殊性為基礎(chǔ),以聾啞學生之間的差別為補充,付出真情,以言育情、循情育行、果行育德、借境育美、因人育才,才能實現(xiàn)教有所學,學有所成。
一、以言育情
首先,應該培養(yǎng)聾啞學生學說話的興趣,除了新穎的教學內(nèi)容與方法外,還必須使聾啞學生在學說話的過程中獲得喜悅、受到鼓勵。因此,在教學中如果聾啞學生發(fā)音不準或不會發(fā)音時,老師應當多示范鼓勵、耐心輔導,一旦聾兒發(fā)出音來,就應當適時表揚,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把表達美好情感的語言滲透到教學中進行情感教育。筆者在訓練聾啞學生發(fā)音時穿插訓練了“元旦、快樂、禮貌”三個詞。幾個月后,時逢元旦,班上一名聾啞學生把一張精致的賀年卡擺到了我的書桌上,上面工整地寫著“祝王老師元旦快樂!”這個事例說明語言培訓工作不能“為語而語”,而應以言育情。
二、循情育行
情感交流是培養(yǎng)聾啞學生品行的首要方法。首先,教師必須從學習、生活各方面給予聾啞學生關(guān)愛,替他們排憂解難,鼓勵他們努力上進,幫他們樹立信心。但教師的方法要科學,應側(cè)重于聾啞學生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對于其力所能及的事應當引導他們獨立或互相合作完成,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能力和合作意識。其次,利用情緒循情育行。情緒是情感發(fā)展的基礎(chǔ),利用情緒作情感文章,既符合心理學規(guī)律又有事半功倍之效。
三、果行育德
首先,教師要有正確的道德觀、處理問題的理性和必要的美學修養(yǎng)。其次,要正確評價聾啞學生的行為,教師要適時對聾啞學生進行道德上、美學上的評價。對于好的行為,教師可用“好”、“對”等簡練的表揚性語言或微笑的表情進行肯定;對其不良行為則要適時給予規(guī)勸,但要把握分寸,必須控制聾啞學生的情緒,一切以不引起聾啞學生的過激反應為原則。再次,可把聾啞學生的行為準則編成有趣的角色游戲進行練習,吸引他們參加集體活動,幫助其克服自卑感和以自我為中心的錯誤傾向,從而養(yǎng)成講文明、守禮貌的良好習慣。
四、借境育美
心靈美是一切美的源頭,教師要充分創(chuàng)設(shè)并運用各種情境對聾啞學生開展美的教育。一是美化生活環(huán)境。要力爭把校園建設(shè)成綠樹成蔭的花園,把教室打掃干凈,并在適當位置張貼具有教育啟迪作用的圖片,為聾啞學生創(chuàng)設(shè)安靜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使他們受到美的感化,增強情感的穩(wěn)定性。二是融入自然環(huán)境。要適時帶領(lǐng)聾啞學生走進大自然,引導他們逐步走出封閉的“小天地”,以開闊的胸襟擁抱生活。三是營造人文環(huán)境。適當帶領(lǐng)聾啞學生參加人文實踐活動,揚善抑惡,增強聾啞學生的榮辱觀、道德觀。
五、因人育才
因人育才,是以聾啞學生之間的差異性為依據(jù)而采取的有針對性的教育方法和教學方式。首先,要充分了解聾啞學生的心理特點,然后對癥下藥,因人育才,切忌“一刀切”。有的聾啞學生語言基礎(chǔ)較好,就應該重點訓練其開口說話的能力,有的記憶能力較強,就應該把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識字、寫字上。其次,應該進行分層教學,增強工作的針對性、目的性。這要求教師做好教學方案的制訂工作,切實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 編輯:張 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