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久祿
摘要: 高中學生學習信息技術興趣不足,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教學的課堂調控,如何化解這一問題?作者通過對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調控困境原因的分析,嘗試將課堂提問預設引入教學過程中來加以解決,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際,論述這種教學方式的可操作性與有效性。
關鍵詞: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課堂提問預設課堂調控
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各種與之不相適應的問題在實際教學中不斷凸顯,能否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新課改的成敗。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不同程度上存在著課堂教學的調控問題,加強課堂調控是信息技術教師必須直面的問題,我認為課堂提問預設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方法。
一、課堂調控困境的表現(xiàn)與原因分析
1.教學場景。
上課鈴響,我興致盎然地按照精心設計的教學過程開始上課,不過,沒過多久我就發(fā)現(xiàn)了課堂氣氛的沉悶和學生態(tài)度的麻木,他們的表情告訴我,他們對我講的內容并不感興趣,有人發(fā)呆,有人小聲議論,有人玩鼠標,我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這堂課學習的一個內容是Word中字符間距的調整。我以一段周杰倫的歌詞為素材,設置了一個情境:老爺爺想要看看孫子的歌詞,大家覺得有什么方法呢?接著用調整字符間距的方式改變文檔,直觀呈現(xiàn)了文字的顯示效果,最后引出“在Word中字符間距的調整”這個主題。難道創(chuàng)設的情境不貼近學生的生活,素材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下課之后,我專門了解了幾位學生的想法。一位學生告訴我:“老師,我們不是對您講的內容不感興趣,是您講得越多,我們擔心自己操作的時間就越少。”另一位接著說:“老師,每次上課您都繞著彎子講,可到最后還是講操作。這樣,大家就覺得您還不如一開始就直接教我們操作步驟好了。”“老師,很多時候都是您一個人在講,我們就是提不起精神來?!薄瓕W生的回答讓我沉思良久。
2.課堂調控困境的原因分析。
導致高中信息技術課堂調控出現(xiàn)困境的原因有很多,但我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尤其突出。
(1)政策標準上的不完善。雖然信息技術在高中是必修課程,但還是缺乏統(tǒng)一的、貫穿中小學的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和課程計劃,所以各個初中信息技術的課程開設及教學內容差異較大,導致入學的高一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上參差不齊。
(2)教師課堂教學的方法單一。不少教師課堂教學中一直采用所謂的“任務驅動”教學法,每節(jié)課都讓學生完成一個操作任務,導致學生固化了對信息技術課程的認識:就是學習軟件操作而已,課程變成了一項單純的技能操練而已,降低了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課堂中提問少,囿于教學進度,學困生參與機會少,更體會不到成功的快樂,讓這一部分學生覺得課堂與自己無關,課堂參與程度自然較低。
(3)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學生是鮮活的生命個體,興趣愛好自然不一,而且個體的學習基礎自然不同,這都會給課堂調控帶來一定的影響。
二、課堂提問預設的相關理論概述
課程教學論認為,設計課堂提問時應努力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1.適時性原則。
提問時機的選擇要合適,即在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鍵處,如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過渡點及容易產(chǎn)生矛盾和疑難的地方進行有效提問。只有抓住重點、突破難關、切合實際的提問,才能提高課堂效率。
2.適度性原則。
設計的問題既不能讓所有學生答不出,又不能簡單地答“對”或“不對”,要讓大多數(shù)學生“跳一跳,摸得著”。難度過大的問題要注意設計一系列小的問題進行鋪墊。
3.邏輯性原則。
問題的設計要按照課程的邏輯順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程度,循序漸進,由表及里,層層深入,使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得出正確結論并理解掌握結論。
4.開放性原則。
教師提出的問題按思維層次,可以分為封閉的問題和開放的問題,也稱收斂型問題和發(fā)散性問題。所謂開放性即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跨度,避免出現(xiàn)那些零碎的、機械性的小問題。
5.靈活性原則。
課堂提問的靈活把握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首先靈活選用不同的語法進行提問,如疑問、設問、反問等,因地制宜,因人而異,使課堂妙趣橫生,真正體現(xiàn)課堂的靈活性,其次對于課堂上的豐富復雜的情況,教師要能充分利用自己的機智從容應對,靈活處理。
三、課堂實踐與總結
我通過研讀相關文獻資料,結合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預設課堂提問,以增加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自我效能感,提高課堂調控的質量。
1.精研教材,踩點設問。
問題包括“顯性問題”和“隱性問題”。“顯性問題”是指教材或參考書上預先設置的;“隱性問題”是指隱含在教材或參考書之外的。大量教學實踐證明,對于“顯性問題”,教師都會向學生發(fā)問,但對于“隱性問題”教師往往容易忽略,缺乏細心考慮,因此在設問時,教師的首要目標是精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意識,絕不能把問題局限于“顯性問題”,盡量避免直線思維性的提問,例如我在講授《信息技術基礎(必修)》中4.2.2表格數(shù)據(jù)的圖形化時,在講解折線圖的例題時,設問:“假設你要表達2007年各項收入情況時,如何選擇呢?”學生馬上自己動手實踐,發(fā)現(xiàn)就是要選擇不相鄰的兩列,這樣就比直接問“不相鄰的兩列如何選擇”更加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一定要注意我們是要問問題,而不是問題目,應該是把注意力放在激發(fā)學生的思維過程上,而不應該急促地邁向結果,否則學生也會弱化自己的讀題能力和思維能力。
表1
圖1
2.審時度勢,擇時設問。
提出問題的時機要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而確定。過早,不能引起學生思維的共鳴:過遲,就會失去提問的價值。“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已充分說明了提問時機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提問時,必須做到審時度勢,擇時而問。
教師布置課堂任務讓學生實踐練習,在學生的這個練習過程中,教師就應該給學生留有發(fā)揮的自由,不要在巡視的過程中一旦發(fā)現(xiàn)學生的操作與自己的要求有出入就馬上反詰,總是試圖把學生往自己預定的軌道上引導,否則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與學習的積極性。因為,一些我們看來貌似錯誤的操作,也許是學生的一個大膽的想法、一次新奇的嘗試。如果我們馬上予以糾正,可能就把學生腦海中正在燃起的創(chuàng)新火花給澆滅了。這時,教師不妨寬容點,讓學生盡可以先自己去嘗試。那么我們該在什么時候問呢?對哪些行為去設問呢?我覺得,最需要我們教師去提醒的是學生急躁的心理、錯誤的習慣及細節(jié)的規(guī)范。例如,在文字處理Word練習中,有些學生經(jīng)常還沒看清楚題目要求的操作范圍就急于操作,雖然自我感覺良好,但是操作的結果卻是錯誤的。如果教師不主動及時去點醒他,學生會一直“沉醉”在自以為是的這種錯誤操作中而悠然自得。這時,教師不妨等學生把錯誤的操作完成后再予以設問,通過結果的對比,讓學生反思自己的操作。
3.面向全體,分層設問。
《學記》曰:“善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嗚,叩之以大者,則大嗚,待其以容,然后盡其聲?!睂邮苣芰姷膶W生,就要敲,輕輕點撥;對接受能力不足的學生,就要敲大錘,重重提醒;對學習優(yōu)異的學生,提問要偏難一點;對學習差的學生,要容易一點,否則容易使他們喪失信心,課堂是全體學生的課堂,絕不只是優(yōu)生的舞臺,如此課堂的節(jié)奏好調控,學生也能在不同層次的問題解答中體驗到成功,不僅使學生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而且也會感覺到自己所采取的策略是有效的、可行的,不斷的成功會使人建立起穩(wěn)固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4.激勵評價,賞識成功。
課堂中學生的個人基礎不同,能力難免參差不齊,即使教師課前預設了各類問題,也難以保證每個學生都能準確回答,如果學生沒有回答出來,或者回答得不全或是答偏了,教師這時應該用激勵性的語言來安慰學生,評價提問的結果,一定不要吝嗇表揚的語言,尤其是對待平時基礎差的學生和膽子小的學生,在學生說得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適當補充完善答案內容。提問多用“請”、“說說看”、“說錯了沒關系”等鼓勵語言,消除學生答問的心理障礙;當學生迅速而堅定地說出正確答案時,應當充分肯定,給予表揚。在教學中,更應該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而非單一的學習結果,否則會導致程度好的學生沾沾自喜,不求進步;程度差的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最終失去學習的信心。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時刻牢記教育以人為本,課堂以學生為本,學生發(fā)展了,課堂才是成功的,要多賞識,如不慎挫傷了學生的自尊(高中階段顯得尤為明顯),會導致學生自暴自棄,那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四、結語
雖然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課堂提問預設加強課堂調控,在整體上取得了較好的課堂效果,但并非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這個問題,還存在一些不足,試列舉如下:(1)每一項實驗都需要長時間的實踐來驗證,由于高中階段課時特別珍貴,實驗研究的時間更是非常有限,學生對于課堂提問的方法也許很有新鮮感,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投入學習,等過了一段時間,新鮮感沒有了,是否還能像現(xiàn)在這般的參與課堂教學,不得而知。(2)學生對于課堂提問方法的適應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既需要持久的訓練過程,又需要不斷地克服原先學習中對于提問的消極態(tài)度,等等,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3)在信息技術課堂中,是不是每一知識點、每節(jié)課都能預設合理的課堂提問,對于理論性知識和操作性技能而言,提問又有何區(qū)別呢,但囿于精力與能力的不足,未能展開深入研究,較為遺憾??傊?,如何實現(xiàn)課堂的合理調控,是我們必須直面的重要問題,課堂提問預設只是我探究解決這一問題的一次積極嘗試,針對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我將逐漸完善,為高中信息技術新課程的建設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皮連生.教學設計——心理學的理論與技術.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斌興.名師講述最具活力的課堂愉快教學.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G.Ivan Hannel 高效提問——建構批判性思維技能的七步法.汕頭大學出版社,2003.
[4]徐軼.改進課堂提問,促進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08-25.
[5]喻譯萱.提高數(shù)學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實踐與思考.南通小數(shù)網(wǎng),2010-3-5.
[6]李華.有效課堂提問的五個關鍵點.新課程,2010-7.
[7]林枋,成麗娟.情境學習理論支撐下基于問題的網(wǎng)絡學習.中國電化教育,2009-11.